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八十五章 東窗事發
東漢時就有董永遇仙的民間故事,秦楚時期則有了《董永遇仙傳》的話本,本朝已有了雜劇《路遇》和黃梅戲《織錦記》。

萌新編劇應素白拿了改編好的劇本找馮過「潤色」,嗯,這是因為馮七郎文筆精湛,已征服了應探花。

大劇作家馮過看了劇本——寫的是秀才董永賣身傅家為奴,以所得銀錢葬父,孝行感天。恰七仙女有思凡之意,玉帝乃命七仙女下凡,與董永配合百日夫妻。董永於上工之日,在槐蔭樹下與七仙女結為夫妻。後七仙女一夜織成十匹錦絹,傅員外將三年長工改為百日;又收董永、七仙女為義子、義女。百日期滿,夫妻二人辭工回家,途中七仙女告知董永實情,並贈羅裙、白扇寶,約定來年二月十五日送子相會後,在槐蔭樹下重返天庭。董永進寶得官,歸途又逢七仙女送子下凡,董永後與傅員外之女結為夫婦。

咦,這事有搞頭哦。馮大作家拿起自製的鵝毛筆,唰唰唰,下筆如有神,用了兩天就完成了再度創作。別問他為何碼字如此神速,單身N年的手速能慢?

於是乎,共有《賣身》、《鵲橋》、《路遇》、《上工》、《織絹》、《滿工》、《分別》七場戲的《天仙配》新鮮出爐。改編後的故事講述玉皇大帝之七女,不戀天宮繁華,同情為葬父而賣身為奴的人間青年董永,遂私自下凡與其結為夫妻。七仙女一夜織得錦絹十匹,使董永三年長工變為百日。百日期滿,夫妻雙雙回家,憧憬美好生活。不料,玉帝卻令七仙女重返天庭,拆散了天上人間好姻緣……

要記住,想讓故事變得精彩,得突出矛盾,狠艸反面人物,如「法海」,如「玉帝」,寫的越壞越好,這樣會更讓讀者有代入感。唯一遺憾的是,劇本並沒能描寫出白素貞、七仙女的美,這讓讀者很是不爽。

沒辦法,文人雕詞琢句的功夫在戲文似乎派不上用場,這也是地方戲區別於大雅崑曲的標誌。如《天仙配》開場,天上的仙女偷窺人間,比之雲遮霧繞仙氣邈邈的天上,人間「漁、樵、耕、讀」的平常日子在女仙們眼中都是飽含詩意的,七位仙女分別對「漁、樵、耕、讀」的生活唱出最美的讚歎,即備受讀者讚賞的「七女四贊」,「四贊」用語天然,不雕琢,不用典,不古奧,是標準的民歌體。但創作者(馮過?)在戲文的俗與雅的尺度上頗為講究,根據人物身份來把握「雅」與「俗」的標準,巧妙地融雅於俗,從而把戲文提升到雅俗共賞的審美層面……

關鍵在於應素白唱的好,如她清唱的「滿工」對唱這場,一人便唱出了戲文中一對相濡以沫風雨同舟的患難夫婦終於回歸家園,即將過上男耕女織的美好生活的歡快流暢,讓人聽的如癡如醉、拍案叫絕。

話說《天仙配》這齣戲比較虐心,劇情到夫妻被拆散、董永獨自撫養幼子戛然而止,沒有彩蛋哦,若是代入感深了,絕對能賺足淚水。嗯,子曰:非悲劇不經典。在某種程度上,悲劇不是不幸,而是某種意義上的永恆的美。諸如《挪威的森林》、《茶花女》、《羅密歐與朱麗葉》、《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等等,悲劇成就經典。

但《天仙配》可操作的空間可大了,還可續寫姊妹篇《天仙緣》的嘛,化悲為喜,皆大歡喜,喜聞樂見。就這麼寫:

董永的善舉深深打動了玉帝,同意七仙女、董永拜見。玉帝、王母很喜歡孫子,董永傷心陳說孩子不能沒有母親,懇請嶽父嶽母答應自己和七仙女終生相伴。玉帝因為天條所限,建議董永修鍊成仙上天相聚,否則七仙女必須剔除仙骨。七仙女為能與董永長相廝守,請求母親為其剔除仙骨。王母忍痛為七仙女剔去仙骨,使其成為凡人。玉帝王母欲懲罰張巧嘴,七仙女、董永為張巧嘴求情。張巧嘴悔過,發誓永世為七仙女丫環。趁玉帝高興之際,王母請求其接受大仙女遺落人間的兒子小石頭。七仙女為報答養育之恩,給玉帝、王母洗腳。董永辭官歸田,與七仙女唱著夫妻雙雙把家還的歌謠,共度幸福美滿的日子。

又或者這樣:

二人結為夫妻後,七仙女栽桑養蠶織布,一個月織得三百匹彩錦,終於為董永成功贖身,可七仙女卻因日夜操勞過度,而香消玉殞。換回自由身的董永悲痛欲絕,他的癡情幻化成神秘的魔力,在老槐樹的幫助之下,七仙女的元神得以聚合,重喚新生,董永七仙女二人歷經磨難,終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夫妻二人大團圓的喜劇,就問你們香不香?

咳,搬運,馮過是認真的。小應子也是幸福的,演完《天仙配(緣)》,還有《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這「臨川四夢」在等著她,之後還有《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還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魯齋郎》、《單刀會》……嘖嘖,就問你饞不饞?

當然,「劇本創作」只是順手為之,畢竟馮過是要參加鄉試會試乃至於殿試之人,哪有那麼多時間去不務正業?就像這次郊遊踏青,也是「浮生偷得半日閑」嘛,嗯,勞逸結合。學生的苦逼生涯,說多了都是眼淚啊,除了某個掛逼。

吃著美食,看著美景,賞著歌舞,人生最愜意的事莫過於此了吧,如果沒有另外一些扎心的事的話。

港真,常伷舉手投足間無處不在的貴族氣質真不是裝出來的,比馮某人還要雲淡風輕,幾已到了智珠在握心開的禪定境界。好在他並不會讓人覺得高高在上,嗯,你以為他在第五層,其實他已站在頂層看風景了。

但他並未掩藏對馮過的器重,興緻勃勃的說了一番他對馮七郎詩詞的解讀,還真的是言之有物的。另外,他又再次稱讚了馮去疾的雷厲風行與大馬金刀,直言其真乃商業天才,可謂是信州商界的中堅力量,假以時日必成中流砥柱。

在場諸位自然紛紛讚譽世子殿下才是大定陶朱公,可謂「商聖」、「文財神」。

常伷亦不謙遜,一一收下。

而後,他又說了一件據他說是海外某國發生的事——

在南海極遠處有個島國,與大定差不多大,也有江南河北等稱謂,歷經了唐宋元明等朝代。

元末明初江南富商沈祐有個兒子名叫沈萬三,在元朝末年時隨父遷徙到周莊,以躬耕起家。幫助商人陸道源理財,取得巨資。全力開展貿易活動,迅速成為「資產巨萬、田產逾吳下」的江南第一富豪。流寓數州,名遍天下。

其實,他本名富,字仲榮,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所以又稱三秀,作為巨富的別號。他所在的周莊就是因為有了沈萬三,才成為江南著名城鎮。不但是周莊受惠於他,大明都城南京城的建城,沈萬三還有一半的功勞,因為是富可比國的他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眼紅而被逼出資與明朝共同建成了南京城的。

但過猶不及的是,沈萬三想趁熱打鐵,請求出資犒賞三軍,這一下拍到皇帝馬腳上。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好得馬皇后還算清醒,覺得有點過分,勸道:「不祥之民,天將滅之。陛下何誅焉!」沈萬三才保住小命,發配雲南,最後客死他鄉。

但隨後沈萬三子沈旺的兩個兒子沈至、沈莊又為田賦坐了牢,伯熙當年就死在牢中。這樣,從根本上動搖了沈家的基業。

又過了兩年,其女婿因坐胡藍黨禍,連萬三曾孫德全六人,並顧氏一門同日凌遲。這次沈萬三女婿顧學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餘人全都被殺頭,沒收田地,可謂是滿門抄斬了。沈萬三苦心經營的巨大家業,急劇地衰落了。

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擊,只能家破人亡。

聽完,眾人面面相覷,世子殿下說這樣的故事是啥子意思呀,好像蘊藏深意的樣子,不太明白吔。

「富可敵國?」常伷慢悠悠地說:「有句俗話說得好啊,『繩樞甕牖,尚可妻兒廝守、全身而退;鼎鐺玉石,必然是水中月、鏡中花』,有些時候,一貧如洗會比富可敵國更安全。」

這……斷章狗哪,話說一半最可惡,啷個曉得你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葯?

馮過知道,他太知道了。

這……穿越前輩是實錘了,大明朝沈萬三哪,看來平行空間是確定存在的,難怪他常伷「浪子回頭」了,掛逼不解釋。

太富有的確不是好事,容易招致殺身之禍,如石崇、鄧通、胡雪岩以及沈萬三,再風光無限,最終難逃家破人亡。

常伷說這事當然不會無的放矢,再聯繫元宵節期間那次的點到為止,這是在警示?!既然表揚了馮去疾的果絕,那麼只能是針對甘家了,難道甘家也牽扯進了常平倉一事?

馮過坐不住了,得想辦法通知那邊呀。

常伷卻是不經意的瞥了馮過一眼,漫不經心的說:「我若是那沈萬三,就會破財消災,即便捐獻出全部家財又如何,活著比什麼都好。」

這……馮過黯然,居然已到了這地步了麽?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