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叛逆的魯魯修之溫柔新世界》哥薩克歷史淵源
所謂的『哥薩克』從詞源的角度來說實際是一個古老突厥辭彙,以西裡爾字母表示為казак。казак一詞可以拆分為кай和сак兩部分。

前者為『輕便的為』之意,而後者一般指馱包。因此合起來便是「輕便馱包」,用這一顯著標志來指代那些軍隊中在前方偵查的哨衛,或者處於流散狀態的部落民。

實際上根據後來語言學家考證сак這個詞可能與саки(斯基泰人/塞種人)有著某種聯繫。

也就是說,最最古老的哥薩克實際上是一群突厥流浪民族,他們的特徵是機動性強,沒有一處固定駐地,經常遷徙。

在他們隨一波又一波的民族浪潮從中亞遷徙到東歐時,也就將哥薩克這個突厥詞語帶去了俄羅斯和烏克蘭。從那時起,哥薩克一詞才逐漸轉而(同時也伴隨著突厥民族在東歐的消融)指向那些由斯拉夫逃亡農奴構成的自治團體。

至於現代哥薩克群體也是從赫梅利尼茨基起義之後才開始變得清晰,但是起義期間和起義之前的歷史就沒那麼清楚了。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次起義讓哥薩克徹底分裂為親波蘭的扎波羅熱哥薩克族群和親俄羅斯的頓河哥薩克族群,直到三國瓜分波蘭。

就在這場分裂中,一家名叫凱爾切夫斯基的波蘭逃亡奴隸跟隨赫梅利茨基效忠俄國沙皇阿列克謝一世,被分封到了頓河流域的羅斯托夫地區,而另一家名叫東布羅夫斯基的俄羅斯流亡波雅爾貴族則帶領族人去了第聶伯河地區右岸,為波蘭國王約翰二世·卡齊米日效力。

至於這兩位的身份嘛,分別是莫妮卡媽媽先祖和巴莉亞爸爸的先祖,這也是兩家族孽緣的開始。

當然這都是後話……

拿破崙攻打沙俄期間,頓河哥薩克群體踴躍參戰,提供過超過百萬的兵員組成了沙皇軍隊下轄的哥薩克幾個騎兵軍及大量獨立的師級和團級部隊。為打敗拿破崙貢獻了巨大力量。當然也讓歷代eu政治家對這些野蠻人恨之入骨。

百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時的哥薩克已經轉換為混合裝備火炮和裝甲車的輕機械化部隊了,但在勃魯西洛夫攻勢期間發生了最後一次騎兵軍攻擊早期坦克的戰鬥。最終的結果是eu坦克損失18輛。

可是哥薩克的勇武並不能挽救沙皇的崩潰,但革命最激烈的1918年,正是在時任頓河軍首領的庫魯傑夫斯基(這時候已經改姓)後代女豪傑瑪麗娜尤洛娃的邀請下,數十萬帝國軍進入沙俄故地,徹底平定了彼得格勒的武裝叛亂。

至於代價也是帝國皇帝從此以羅斯大公的身份統治了這片土地。

布列塔尼亞時代,帝國皇帝其實和哥薩克達成了高度諒解。帝國政府允許恢復哥薩克自治資格,哥薩克許諾一旦帝國有戰爭繼續為國捐軀。這種關係到了銷魯魯時代末期戛然而止。由於這位皇帝日常不理朝政,再加上宰相修奈澤爾本身不喜歡保守的哥薩克(整個二十世紀帝國首都多次自由派集會都被哥薩克鎮壓)結果就是哥薩克沙俄期間的戰史都被刻意掩蓋,不過並沒有取消各地的哥薩克自治區。

哥薩克們再次登上歷史舞台就是這次摩德瑞內亂,由於戰後羅斯地區來了很多歐洲投資商人,造成了持續增加的種族衝突,這時娜娜莉控制的中央政府自然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於是數十萬哥薩克就在潛逃回來的莫妮卡和海蘭德父女煽動下作亂,於是這幾年幾乎所有超合眾國和新帝國軍作戰的熱點地區都有哥薩克部隊參加進來,他們也和中東傭兵民族吉爾克斯坦人一樣成了新帝國摩德瑞的骨幹。

目前東歐境內哥薩克大概分為三個群體:首先分為登記哥薩克和非登記哥薩克,簡單說登記哥薩克就是過去那種提供兵役花名冊的意思,享受政府的補貼和待遇,平時培養子弟練習軍事技能然後就去當兵;非登記哥薩克就是那種認為自己是哥薩克,但是既看不上歐洲也看不上帝國,不願意給任何人當兵但是也拿不到補貼的那種。

至於登記哥薩克,裏面又分為兩撥人,一部分就是原來效忠沙俄的十三大哥薩克軍區,基本上都被嵌套進了帝國國家政權體系當中去了(像莫妮卡更多突出的是帝國圓桌騎士的身份),另外一部分屬於親近歐洲的第聶伯河50多家哥薩克組織組成的鬆散聯盟。比較之下哥薩克軍區拿到了更多的資金,聯盟則比較邊緣化,也比較窮困。

至於扎波羅熱」一詞的含義其實也很有趣。由於在第聶伯河中下遊的河床上有許多大小石灘,在波蘭語中,河流中的石灘就是порiг(波利格),而за是前置詞,表示「……以外」,第聶伯河的流向是從北向南流,石灘南邊即下遊,Запорiжжя的意思就是「石灘以南」,泛指第聶伯河中下遊及周邊地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