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回到漢末篡江山》第一百八十回 董仲穎發兵洛陽
河內在北,東郡在東,上林在西。使三將陳兵河南郡邊,而脅太后。本來於誅殺中官猶豫不決的何進來說,是一步好棋。既給了群情激憤的士大夫交代,又將決定權再次踢給了何太后。

然那董卓如鄭泰、盧植所料擅自進兵河南,卻是他始料未及。一時間,心中竟升起憂慮,倒不是擔心董卓麾下那三千兵士能掀起甚驚濤駭浪來撼動大漢王朝。

而是如今形勢,外兵一旦入京,若引發群臣混亂,他定難辭其咎。

當然,意料之外的還有另一件事,那便是他異父異母兄弟何苗,出了大將軍府,便直入省中,於何太后丟下一句「大將軍專欲誅左右,以擅朝權」。

…………

卻說黽池距洛陽不過百六十裡,步卒行軍亦朝夕可至,何況精騎?故那種劭得命後,便星夜兼程,馬不停蹄。待至董卓軍中,又是一番好言相說,勸其退兵。

然董卓何許人也?見種劭一介文官,自不為他三言兩語打發。隨口敷衍幾句使他復命。待第二日,復又往洛陽進軍,至晚間,已行至城外二十裡處。卻復為種劭所阻。

要說那種劭,當真也是好修養。再見董卓,先是於眾將士一番慰勞,方才道:「將軍昨日應我退兵,今日何故出爾反爾?教種某好生難堪。」

董卓卻不領情,反問道:「中官竊幸承寵,濁亂海內,今卓為國除賊心切,大夫何故攔我?你且速速讓開去路。」

種劭又道:「天下之事,豈在你我?今外兵入京,朝野震蕩,旦發雷霆,恐與將軍無益,不若就此退兵,也好安朝廷之心。」

董卓聞言,哈哈大笑,旋即又面露猙獰道:「種申甫,前番好言相說,乃是慕你種氏清名,你可當真以為我怕了你?今你累次三番阻我除賊,可是與中官有私…」

種劭聞言,不待董卓說罷,怒道:「董仲穎,你莫血口噴人,今乃奉大將軍之命,方使你退兵…」

董卓見狀,亦打斷道:「若非受大將軍召,我等何故來此。種申甫,你且讓開,不若莫怪某不留情面。」

種劭寸步不讓:「你待如何?」

「來人!諫議大夫董卓交通宦官,將他拿下!」

語罷,便有十數士卒執槍相向。

卻說那種劭家中世代漢官,其身自有忠良氣節,至此危急之間,竟渾然不懼。隻聞他暴喝一聲:「放肆!我看哪個敢動。」旋即抽出腰間佩劍。又道:「我有詔命在身,爾等欲反乎?」

董卓哪裡當真敢動種劭,前番做派,不過是拉扯試探朝廷底限,一如初遷並州牧時試探劉宏這般。故見此刻,再難進一步,冷哼一聲,便勒馬轉身,引軍西返,暫駐洛陽城西四十裡外夕陽亭。

…………

本來董卓上洛,於袁紹來說,雖也出乎意料,卻是樂見其成。畢竟此事於誅宦官,有益無害。然聞城外變故,卻教他擔憂何進變計,於是再勸何進:「今與中官交構已成,形勢已露,將軍此時不決,更待何時?若待事久,定生變故,竇氏前車之鑒,公當念之。」

何進遂以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又以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

要說那袁紹,也是狠人,一經上任,便下令洛陽各級官府司察宦官,又催促董卓、丁原、橋瑁上書,以發兵平樂觀脅迫太后。

何太后遂遣散宮中大、小黃門及諸常侍。

…………

張讓府,見前去打探何進口風的郭勝去而復返,諸常侍紛紛上前詢問狀況。

卻見那郭勝一言不發,隻泄氣搖頭,待片刻,方與張讓道:「大將軍言辭決絕,隻應饒咱性命,且促速各就國。」

此言一出,堂中頓時哀聲四起。

韓悝短嗟一聲,道:「何進斷不殺咱,士大夫何以輕饒?張公,還得拿個主意啊!」

卻聞宋典冷哼一聲,反問道:「主意?還能有何主意?當初若非爾等對蹇碩見死不救,何至今日田地?」

面對冷嘲熱諷,趙忠反先怒道:「當初蹇碩之事,那可是大傢夥兒一同拿的主意。怎如今說起風涼話來?」

「你…這…」詞窮之下,宋典旋調轉話題,又道:「若非你與那羊叔興勢同水火,今日何無外援?哼!」

「羊叔興?豎子……」

趙忠方欲反駁,卻為張讓打斷:「爾等吵甚!覆水不收,多說何益?況今事猶未定,豈可自亂陣腳?且暫各回府中,咱家自有辦法。」

待眾人散去,只見那張讓直入內庭,卻是尋到了他兒媳,當今太后胞妹,張何氏。

卻說張讓見了張何氏,話不多說,當先屁股一撅,伏身拜下。

張何氏慌道:「君舅這是作何?快快請起。」

熟料那張讓非但紋絲不動,反道:「今有一事,願托子婦,子婦若是不應,老臣斷不起身。」

張何氏於是道:「君舅起身再說,子婦應了便是,如此這般卻教子婦如何是好?」

張讓聞言,竟突然痛哭流涕,泣道:「老臣得罪,當舉傢俱歸私門。唯受天恩累世,今當遠離,情懷戀戀,願復入省中,得暫瞻望太后陛下,然後退就溝壑,雖死不恨矣!」

事實證明,張讓的法子簡單有效。何太后畢竟是個女子,從其母舞陽君口中得知前後,終究心軟,遂詔諸宦官復入宮中。

…………

司隸校尉府衙,袁紹來回踱步。前功盡棄教他坐立難安。

按說,何進與諸常侍各掌內外,兩權無害,故並不至於如董氏這般勢不兩立。而除卻宦官亦是有利有弊,好處不過是籠絡士人。

然他袁紹卻不同,做為婢生豎子,註定天生低人一頭。即便日後幸臨三公,也未必做得袁氏領袖,更莫說朝廷砥柱。故而他一生好名養名,韜光養晦,便為尋一次翻身機會。

今新帝登基,大將軍掌權,宦官失勢,正當大好時機。須知,朝中士大夫與宦官積怨百年,一旦事成,必使他名聲大振,亦當為升遷之終南捷徑。是故他上串下跳,再三慫恿。

奈何,事有反覆。若當真兩家握手言和,宦官復勢,站在討閹前線,最為活躍的他又該何去何從?

撇開何進不說,至少他本族汝南袁氏是指望不上的。畢竟袁氏於當年袁著為梁冀所害時,置身事外;又於第二次黨錮中獨善其身,並藉機聚斂財富。

(筆者註:詳見《後漢書》)

念及於此,袁紹自覺已無退路,唯有破釜沉舟,遂於左右喝道:「來人,速將公文發往各州郡!」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