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錦唐夢》第128章 交鋒
大規模的治理黃河,並不只在大唐才有,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人做過了,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十二年,議修黃河,乃引見王景,應答稱製,賜《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及衣帛錢物。

是年夏,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凡千餘裡。堤成,從此無復潰漏之患。

王景,東漢時水利大家,他的「築堤」「理渠」,系統地修築大堤,穩定了黃河河床,百年工程,不至大決。自此之後,王景也成了歷代河務官員效仿的對象。

李道廣的想法很簡單,根據現有的條件,改進築堤理渠之法,重新整理黃河河床。裁彎取直、疏浚淺灘、加固險段,大批量建造滾水堰、水門,更相洄注,衝擊淤塞。

若朝廷能花費二十年的時間,整理黃河河床,受益者不僅在當代,百年之內,黃河兩岸將不負再有大決之事。後世子孫依例維護,便可長久的馴服黃龍。

當然,黃河與淮河、運河相交,兩大流域都應在同步的整修範圍內,也只有將流域範圍河流大肆整治,才能實現漸就壤墳,使黃河不再四處泛濫,泛區百姓得以重建家園。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想請教李刺史。」

出來的這位,是吏部右侍郎-崔玄暐,出身博陵崔氏大房。早年曆任庫部員外郎、吏官郎中、中書舍人等職,是世家子弟中,實幹派的代表之一。

他站出來了,必有原因。雖然不知道好壞,但朝會之前,李守義說過了,言者無罪,也不能堵住人家的嘴不是。

見皇帝點頭,崔玄暐拱了拱手,首先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大修黃河,他是贊成的。可與裴炎一樣,他擔心的是支出問題。

拿李道廣所說的王景來說,即便是注意節省費用,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裡之大堤,耗資仍達百億錢之多。

按照李道廣所說,要超越王景的建造計劃,將黃河淮河運河流域劃為一個整體,工程量加大了數倍不說,這耗資卻不知僅僅是數倍。

可即便是王景所修之堤,就真的萬分把握了嗎?

「刺史累世勛臣,家學淵源。本官請教一下。」

魏文帝黃初四年六月,大雨霖,伊、洛溢至津陽城門,漂數千家。魏明帝太和四年八月,大雨霖三十餘日,伊、洛、河、漢皆溢,歲以凶飢。

這些都是,黃河支流的伊、洛河泛濫的情形。旱、澇、蝗等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不受人為控制,所以別動不動就提什麼百年工程,一勞永逸,永逸的了嗎?

朝廷花錢治水,是惠及兩岸百姓,減少災害引起的傷亡和損失。不是靠讀幾本史書,通曉一些地方範例,就能勝任的。

若朝廷立了這麼大個項目,花費了這麼多財帛,結果落個圖費國帑,致使聖人聖譽受損,朝廷威嚴掃地。那可不是李道廣一顆人頭,就能交待過去的。

崔玄暐這話,立刻得到了不少臣工的贊同,聖人初繼大統,威望還沒有立起來,要是在這方面跌了跟頭,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

聖人年紀小,容易衝動,可薛、劉二臣,都是託孤之臣,老成謀國,該是為少主多多設謀,詳加考量才是,如此盲目的支持確實操切一點。

也正是此時,一直充當看客的武後,扭頭言道:「皇帝,皇祖母知道你有一顆愛民之心。但本宮覺得崔侍郎說的有理,你的確應該三思而行。



這是武後自李守義登基後,第一次公開駁他的面子。意思非常明白,李守義的年紀太小了,這等大事,他把握不住,還得聽她這個老祖母的意見。

武後這見縫插針的真好,要不是知道她與博陵崔氏向來不睦,李守義都懷疑,崔玄暐就是她故意打出來的牌,引他入彀的。

可事已至此,開弓沒有回頭箭,他除了堅持下去,似乎沒有什麼辦法。沒見劉諱之等人,已然躍躍欲試了嗎?

好,武後就是武後,提拔官員這樣的小事,她是眼皮都不眨一下,專盯人的要害出手,果然厲害。難怪孝仁皇帝那等心智之人與其相爭,也很難佔據上風。

而武後這一發難,所有的臣工都屏住了呼吸,將目光都匯聚在二人的身上。他們都想知道,這次的交鋒,會贏的到底是誰。

李守義所在袖子裏手已經捏的哢哢作響了,但面目的肌肉,依舊控制著,不做任何錶情。

「皇祖母教訓是,朕是有些欠考慮了!」

皇帝這話一出,眾臣是一片嘩然,誰也沒想到,就憑武後這麼輕描淡寫的一句,皇帝竟然認輸。

薛元超、劉景先、狄仁傑、李道廣等臣工面色各異,甚至還有一些臣工還在心裏暗暗嘆息,李氏子弟如此不堪一擊。

可讓大家都沒想到的是,李守義從龍椅上起身,肅聲道:「朕修黃河,是為了天下黎庶,是為了續寫貞觀、永徽之治。」

「即便此例乃我朝所未有,朕依然堅定的相信,修河造壩乃本朝根本要務。劉莊能做到的事,朕也一樣能做到。」

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只要能讓黃河安瀾,天下必然大治。在關係國家前途命運,黎明蒼生的福祉面前,李守義不會向任何人低頭。

盯著李守義看了一會兒,見他態度異常之堅決。武後眯著眼睛沉思片刻,改口道:「皇帝銳意進取,也是好事,不是嗎?」

武後這一不吃硬了,懂事的武承嗣,趕緊遞上台階:「聖人,太皇太后為了河南道的事都是廢寢忘食。臣以為整飭黃河,不使悲劇重演,勢在必行。」

武三思怎麼想的,武承嗣不在乎,他得讓皇帝與姑母和睦,只有他們和睦了,他的女兒到后宮才有可能爬上去,將盧氏貴女取而代之。

見縫插針的薛元超、劉景先等人,也紛紛起身附和,恭頌聖人與太皇太后,愛民如子。眼見著大勢已去,裴炎與武三思也相覷一眼,隨起了大溜。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