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天吶!開局必須有航空母艦》第37章 羅曼帝國的威脅
第一次世界戰爭的原因:

1817年德意士的崛起威脅到了現存世界體系的既得利益者和現在整個歐洲的格局。

原來的德意士地區是三百個小邦國,名義上是神聖羅馬帝國,其實一片散沙。他們之間樹立起高高的貿易壁壘,自始至終沒能形成統一市場,就更不可能成為統一國家,所以英法等國也沒有真正的在意。

這樣一個不完整的中歐,對於周圍的國家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對英國、法國和羅曼帝國來說,相當於周圍少了一個勁敵,國際環境會安全不少。

英法羅是典型的現有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有著龐大的殖民地和經濟總量。

隨著拿破崙擊敗普魯士,將除普魯士和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地區整合成萊茵同盟,並向他們傳播民主自由博愛的思想,導致了德意志地區民族主義的產生。於是德意志人在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經過了大半個世紀的努力,從關稅同盟逐步成立北德意志聯盟,再合併南德意士聯盟。並通過三次王朝戰爭,依次擊敗了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終於在1817年成立了統一的德意士國家,即德意志第二帝國。

德意士在二戰希特拉吞併奧地利時,才是德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一戰之前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德國一經建立,便憑藉其嚴謹的性格,較好的國民教育和社會福利,在華夏帝國幫助下鐵路網以及工業體系,一躍成為超過英法,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國。這就讓歐洲的老牌帝國看懵了,他們絕不容許一個統一強大的德意志國家橫在他們中間,威脅到他們的既得利益和環境安全。尤其是法國,一心抱著要報普法戰爭戰敗之仇,收回阿爾薩斯洛林。俾斯麥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小心翼翼的構建了一個聯盟體系。其宗旨是防止法俄聯盟(再保險條約),讓俄國站在自己一邊,拉近與英國的關係(地中海協定),並且組建三國同盟拉攏周邊的奧匈帝國和意大利,隨時防止兩線作戰。但是對於德國的崛起,他們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德國崛起。帝國主義的利益關係聯盟如履薄冰,總有破碎的一天。

隨著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上台,當俾斯麥被迫辭職的時候,德國的末日就到來了。威廉二世其實也是一個可憐人,出生時左手臂受傷萎縮,騎馬非常不便。作為一個皇室繼承人,其母親對此十分不滿,從來就沒有給小威廉好眼色看,還用電擊和殘酷的訓練來治療他的殘疾。所以,這影響了威廉二世的性格,變得表面張揚好戰,實際上自卑懦弱,缺乏領導人應有的智慧。

正是因為威廉二世的張揚,在外交上屢屢犯錯,一點一點把俾斯麥精心佈置的聯盟格局給毀了。導致了法俄聯盟,對德國兩線夾擊。他還大搞海軍競賽,想要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爭奪殖民地,又引來英國不滿。最終激怒整個歐洲,被英法和羅曼帝國三個大漢圍毆。

此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正在一天一天衰落。隨著意土戰爭的結束,意大利全面擊敗奧斯曼帝國,奪取了非洲殖民地。這也刺激到了巴爾幹地區的其他民族。他們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幾百年,終於見到可以翻身獨立的機會,所以爆發了巴爾幹戰爭,趕走了奧斯曼土耳其。可是舊的帝國走了,新的帝國又來了。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看上了巴爾幹地區,開始了新一輪的爭奪。

1818年,奧匈帝國強行吞併波斯尼亞,引發塞爾維亞的不滿。同屬斯拉夫,塞爾維亞原本想向波斯尼亞擴張的,結果被奧匈帝國捷足先登。所以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組織黑手會決定派殺手報復奧匈帝國,地點就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

第三點就是新舊帝國矛盾,歐洲的事情政局綜錯複雜,大航海時代中科學技術各個發展不同。經過兩次工業革命,世界各國被歐洲國家所殖民。像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和南非都是英國殖民地,摩洛哥等西非國家都是法國的殖民地。所以,大航海和殖民體系才是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

整個世界到處是自己的小弟,才有能力將全世界拉入自己的戰爭。否則就只是幾個大國家打仗,和世界其他部分沒關係,他們也沒有能力管閑事。

除此以外,鐵路、機槍、無線電等技術也是推動世界大戰形成的重要條件。鐵路運輸意味著兵員運輸和補給變得更快,可控制的範圍更廣。

有些走路很遠的地方,補給非常困難,行軍又累,資源消耗又大,以前不敢輕易打。鐵路能夠幾天就到,那就可以往更遠的地方打,或者在同樣的距離上做到更快的補給,瞬間投入百萬兵力再也不是夢想。這推動了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機槍在我看來,是殺傷效率的體現。拿破崙時期,由於槍射擊精度低,大多採用方陣戰術,提高射擊密度,從而彌補缺陷。那個時候,一場戰役下來,死個幾萬人。但是,自從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後,一分鐘660發的射速簡直就是生命收割機,而且不用太多技術含量,訓練起來非常容易。這就意味著誰都可以變成殺人狂魔,一場戰役死個幾十萬人都不是事兒,傷亡人數成幾何形式增長。最後還有無線電通訊技術,這讓信息的傳播速度變快,讓指揮者可以更快的掌握較遠地區的作戰情況,及時做出正確指示,避免錯失戰機。這也讓在全世界範圍內作戰成為可能。以前傳遞情報快馬加鞭跑死人,還要個把月。現在一個電波,幾天之內就能讓全歐洲乃至全世界得知最新情況,極大地增強了情報信息的掌控能力。

現在那麼把鏡頭拉向華夏帝國的北邊領居羅曼帝國:

如果說羅曼帝國在現代化歷史發展進程中在政治領域的進展是十分有限的,到1830年十月革命前,羅曼帝國總的來說仍是一個封建專製的國家,沒有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那麼在經濟領域的現代化還是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實現了由封建農奴製經濟向現代化工業經濟的轉變。當時著名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通過改革羅曼帝國刑法,投資羅曼帝國大學,撤銷貴族一些備受推崇的特權以及將阿拉斯加賣給漂亮國,進一步修飾了他的自由主義資格。

從1801年農民改革開始到1930年十月革命前這一歷史時期,從轉型角度考察現代化的進展,如果做一簡要的歸納,在農業方面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促進了地主貴族階級逐步走向衰落,普查結果表明,如果1801年地主貴族擁有7310萬畝土地的話,那麼到1930年則減少到4320萬畝,加快了地主經濟向資本主義道路的演進。二是加速了農民的分化進程,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勞動力。改革前,羅曼的農民主要由貴族地主農奴、國家農奴和宮廷農奴三部分構成。

與此同時,開始形成農村無產階級,即有份地的僱農、短工和其他工人。他們佔農戶總數的一半以上,約650萬戶。三是農民改革後,促進了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與生產的發展。1801—1814年,農業機器增加25倍以上。1814—1830年,糧食播種面積增加近50,糧食產量增加16倍。馬鈴薯的產量增加45倍。勞動生產率也有了提高,在改革後的30年間,每個勞動者的糧食平均產量增加27左右,馬鈴薯產量增加2倍以上。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商品流轉量與國內貿易市場擴大。農村改革初期,國內商品的流轉主要依賴國內大多數農民從事生產的農產品。後來,隨著商品貨幣關係與交通的發展,農業商品率的提高,使更大部分的農產品變成了商品。同時,由於農民的稅捐負擔重與必須償還土地贖金等因素,增加了農民對貨幣的需要,從而使他們更多地出售自己的農產品。

德意士的高速發展,自然讓羅曼帝國看到了其中的危機。他接二連三對著德意士下了五次通牒,要求開放邊境貿易,調整稅率並堅決反對他們再次擴張!

所以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他們才積極反對德意士的壯大,出兵160萬阻擊德意士!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