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天吶!開局必須有航空母艦》第32章 小日子造反了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趙鑫珊《哲學與當代世界》

小日子政府在伊藤三郎的改革,1815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這次改革始於1820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組織機構,小日子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和確保君主立憲政體的神教政權。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華夏和歐洲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小日子成為亞洲具有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位於先進世界發展前沿,是小日子軍國主義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但小日子的明治維新並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和保皇派勢力。日本強大後,國內的資源有限,使小日子的軍隊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

幕府的時代由於穿越的原因,提前結束。

1801年小日子結束幕府統治,由於江戶幕府最早開設於1603年,其中1633年—1639年幕府數次頒佈鎖國令,自從天皇統一小日子,這期間都可以說是處於閉關鎖國狀態。鎖國時,僅開放長崎與荷蘭、中國、朝鮮交往。所以小日子一開始接受的洋學都是荷蘭人傳入的,被稱為「蘭學」。

長崎位於日本西南的九州島,屬於肥前藩,薩摩藩(今鹿兒島縣)、長州藩(今山口縣)、土佐藩(高知縣)都離他不遠,所以一直相對比較活躍。對於荷蘭人和中國這是小日子的文化傳入地。

我們所熟悉的小日子戰國時代,江戶政治上是一種集權的分封製。各藩長官被稱作大名,有譜代大名外樣大名兩種。所謂譜代大名就是跟著德川家康一起打天下的大名;而外洋大名則是關原之戰之後才歸順的大名,這些大名領導的藩被稱為「外藩」。德川家康沒有足夠的力量完全擊敗外樣大名,同時外藩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對抗德川幕府的統治。基於此種情況,外藩不得分擔幕府中的任何責任,同時幕府也準其對藩政行使半自治權。

由於害怕各藩力量逐漸壯大,三代將軍家光於1635年將「參勤交代」這一用來控制大名的政策制度化了。所謂參勤交代就是大名一年住在領地下一年住在江戶,而且大名回自己藩的那一年,其妻兒必須留在江戶當人質。這樣一來,大名就會消耗很多錢財物資在路上,也就強大不起來了。另外,為防止大名入城叛亂,在大名往返江戶的路上,會有專門檢查其所帶兵器的站點,這些大名偷偷從西方購入的洋兵器是不允許被帶入江戶城的。另外,如果幕府發現某一藩財政較為充裕,便會指定該藩完成一些工事,這也是很坑的。

總之,通過各種途徑,幕府基本上管住了各藩。雖然江戶時期被稱為幕藩體制,但是並不是鬆散的分封製。

但是!之前提到過外藩是比較特殊的,幕府不是很能管得住。也是這種離心力使得他們在發展過程中一直走在其它藩的前面,直至最後領導了明治維新。

在文化方面,小日子幕府時期吸收了各國的文化國粹,包括陰陽學,道家等在提起來都是響噹噹的;甚至作為軍國主義的根源的武士道精神,也是在這一時期內理論化了的(所謂士道是通過儒教而達到理想化的武士的生活方式);對了,還有蘭學,作為一種實用性學問,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江戶時期產生了町人文化。所謂町人文化,也就是平民的文化。在安土桃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日本的戰亂時代)文化以前,日本的文化明顯是屬於上層社會的,文學、教育等在百姓中間基本是不存在的。

至於為什麼在江戶時期出現町人文化,這是對小日子影響未來的主流思想,李大能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1由於上文提到的參勤交代以及其它經濟原因,人口出現了流動,出現了「城下町」。這種人口的聚集顯然是利於文化的傳播的。2江戶後半期,教育在民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這主要體現在了教育機構方面。除了之前的答案提到的幕府開設的寺子屋,江戶的教育機構還包括各藩競相開設的藩校各學者創辦的私塾。這些都給人們提供了接觸教育的機會。

1815年,小日子在經歷了漫長的十年,由於小日子軍隊屬於效忠天皇的國家軍隊,義務兵體制。日本的國家軍事體制特性優優良,可持續利用起來。小日子的軍隊已經完成升級改革,其中擁有陸軍人數90萬人,海軍人數10萬人,裝備大炮294門,舊式槍械5萬支,12萬參戰部隊槍械裝備率85。小日子包括輜重運輸兵在內的戰鬥人員全部配備國產及進口洋槍,槍械裝備率100。從炮械機動性、槍械簡易性、彈藥配套性綜合實力評價,日軍已步入世界軍事強國。

1821年,小日子發動了對華夏帝國的戰爭,憑藉著陸軍的優勢對北洲島和四方島展開了反撲,另外又組織海軍主力從朝先釜山搶灘登陸趁著夜色發起了偷襲!

「陛下,不好了,小日子造反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