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醫者晚明》第9章 叩首0回
「想必閣下便是何際明先生吧?久仰大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何良臣沒好氣道:「當不起啊,看來我比李贄小兒差了不少。」

眾人聞言,心中難免嘀咕,你何良臣只是小號戚繼光,只是當世陣法大師。人家李贄那可是泰州學派集大成者,拋開一切,平心而論,那是可以能與程朱陸王齊名,當世無出其右者。根本沒有可比性。

徐春甫聽說過何良臣,知其性格,直接問道:「惟聖兄,敢問當世兵家如你般者幾人?」

「戚繼光,俞大猷,譚司馬三人。」何良臣如實說道,在他書寫的《陣紀》中,隻提了三位當代兵法大家共計十次,其中戚繼光獨佔七次,俞大猷兩次,譚綸一次。而對李成梁卻隻字未提。

人們常常以戰功論名將,他何良臣卻以戰法論古今名將,采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終有以《陣紀》為代表的際明四書。

「惟聖兄可有給四人論個高下?」徐春甫繼續追問。

「單論陣法,當世惟戚繼光之鴛鴦陣,與我之連環、因之二陣可媲美。若論步戰,我之二陣,間以車騎,可製戚繼光之變鴛鴦勢。」說起陣法,他顯得十分嚴謹。

可聽在眾人耳中,無異於驚天霹靂,紛紛問道:「沒說笑吧?」

見眾人不信,他舉風雨雪霧之戰,說了戚繼光在閩浙用兵之事,最後總結道:「人言戚繼光能之,我每究其浙閩用兵方略,不過稍識其毫末。若謂其能集古名將之大成,應機宜以不測,則我未敢以心許之也!」

眾人早已先入為主,認為他在說大話,根本聽不進分析。他們雖不懂兵,但還是有自己的一套評價標準,便是勝負。

「像你這麼說,世間就沒有良將了,鴛鴦陣這般不堪?」徐春甫諷刺道。

「我敢斷定,若無改進,戚繼光之後,鴛鴦陣再不能於沙場逞威。鴛鴦陣的厲害不在於陣法,只在於戚繼光一人,如此陣法我如何破不得?又如何不能破?」

何良臣說著,不自覺站了起來,睥睨之氣顯露無餘,是翻閱研究,吸收千年兵家精華帶來的自信,這是數十年縱橫沙場,未嘗一敗帶來的底氣。即便是人人稱頌的戚繼光,他也敢於亮劍。

這也是他願意接受薊鎮遊擊將軍之故,因為譚綸、戚繼光都在薊鎮。古之名將、名陣隻存書冊,唯有戚繼光和鴛鴦陣,他能親自見證。

「好,好,好,這才是我認識的何際明。」外間譚綸擊節叫好。

眾人才發現,不知何時譚綸已經帶來幾個士卒端著飯菜走了進來。

譚綸拉著何良臣胳膊,對眾人介紹道:「先前未來得及與眾人介紹,在這裡我給諸君介紹一位當世兵法大家。對,就是何際明先生。汝元兄當知我與俞大猷整頓京營,編練車陣之事?」

「哼,蠢重失製,變陣困難,毫無是處。」何良臣悶哼道。

「你們知道嗎?我和俞大帥,耗費無數錢糧編練而成,他何際明,看了一眼,就批得一無是處。若是你們做何想?」譚綸接著說道。

「當然不服氣了。」湯顯祖最是佩服譚綸。

「我也不服氣,就和際明對了一陣,可知結果如何?」譚綸繼續問道。

眾人見何良臣不屑一顧的神情,已然猜了個大概,但還是不敢相信。

「明公,不會是你和俞大帥敗了吧?」湯顯祖神色大變,有一種信仰破碎之感,他心中的無敵戰神,耗費巨資打造的車陣,既然不堪一擊。

「對,他何良臣就練了三天,三天啊,就讓我們數月成果化為灰燼。」

眾人還在消耗譚綸說的這件事,就見譚倫繼續說道:「好在沒有在戰場上相遇,這一年多來,我和俞大帥痛定思痛,重新改造了車陣。托你之福,世間再無兩轅車,只有大而不重,輕而不虛,進退縱橫不滯的偏廂車。我為朝廷,為萬千將士,在此感謝你。」

譚綸說著,鄭重的像何良臣行了大禮。何良臣也端正起來,坦然接受。

這一幕更是刷新了眾人的認識。本以為是誇誇其談之輩,竟然真是兵法大家,讓他們數十年形成的勝負觀第一次遭受到挑戰。原來名將也會敗,名陣皆可破。

而張壽峰、張介賓父子眼神都亮了,兵法大家就在眼前,如何肯錯過。

周述學常對張介賓講,世人皆以名利為重,殊不知不過過眼雲煙,只有學識方可貴,遇可學之人,不必講究禮義廉恥,死纏爛打也要學他一手。而周述學本人便是這樣成為黃宗羲口中上下千年,第一博學之人的。

只見張介賓撲通一聲跪倒,只聽他說道:「際明師傅,請受介賓徒兒一拜,望師傅傳我兵法,學生本該是世襲紹興衛指揮使,如今丟了職位,願前赴九邊,為國效力,福蔭子孫,望師傅成全,收我為徒。」

金英瞪大了眼睛,氣得轉過身去,來了個眼不見心不煩。

湯顯祖也被這少年驚呆了,他不知道,日後這少年還會和他爭老師。

徐春甫笑看眾人,他可記得,昨日金老頭說過這是他關門弟子。就看何良臣收不收徒,若收,日後又如何相處,想想都期待。

張壽峰也勸說道:「際明先生,您看昨日都一起醉酒同塌,總不能不認帳吧?您可是當世第一的兵法大家,再看我兒介賓,有先祖之風,那可是受太祖接見過的,天生當是兵家傳人,您就調教調教,如何?」

譚綸撫須大笑,也想促成這段師徒因緣,開口道:「我看此子不凡,很合我胃口,際明你若不收,我可帶走了。」

「放你娘的屁,我何某人收與不收,都沒你譚大頭的份。」何良臣破口大罵。

「那你究竟是收也不收?你不收我可真帶走了,正好我缺個傳人呢!」譚綸毫不生氣,繼續逼問道。

何良臣為難了,昨晚相處,讓他有些喜歡這少年,可這短短幾個鐘頭,哪能完全看透一個人,他可不想所託非人。本打算在多考察一段時日,這會被三人聯手催逼,讓他收也不是,拒絕也不是。何況真就這樣被逼收下,他豈不是很沒面子。

這時,張介賓再次說道:「常聽人言,拜師當以誠,古有程門立雪,今日介賓願繞皇城叩首千回,叫人人知曉我拜師誠意,願際明師傅憐憫,不然介賓必叩首而死。」

說著也不管眾人,開始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七步一叩首,就這樣跪拜叩首而出。

眾人都沒想到這年僅十四的少年如此果決,但不知是否能說到做到,便跟了出去。何良臣背上書芨,也跟了上去。

很快眾人來到東長安街,張介賓依舊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七步一叩首,口中高聲道:「綿竹張氏子介賓,欲拜際明先生為師,望師成全!」

這千古奇觀,引發眾人圍觀,譚綸早在出地牢時便已經安排兵部士卒去通知四城兵馬司維持秩序。所幸並無大亂。

從東長安街轉向草帽衚衕,又走過東安門大街、燒酒衚衕、取燈衚衕,再轉向福祥寺、馬尾巴衚衕,走過地安門大街。

眾人都動容了,這可已經跪拜了半座紫禁城了。還是未加任何防護措施的跪拜,額頭早已見血,若非冬季衣服厚,膝蓋也該摩出血了。

金英開口勸道:「際明先生,介賓這般誠懇,你就收下他吧,額頭都磕出血了。」

何良臣傲然道:「我早就和他說過,他何際明的弟子不是那麼好做的。既想沙場點兵,死且不懼,若這點苦頭也吃不了,何必從軍,何苦拜師。學而不用,不學也罷!」

張介賓聽了,再不抱僥倖之心,接著一板一眼的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七步一叩首。口中依然高聲道:「綿竹張氏子介賓,欲拜際明先生為師,望師成全!」

京城九門取次過,張介賓叩首一回,距離他所說的千回還差九百九十九次。

張介賓還待繼續叩下去,何良臣說道:「好了,今日就到此,剩下的九百九十九回,暫且欠下。我且收你做記名弟子,你何時叩首完,再何時收你做入門弟子。」

何良臣就站著中央官署街道上,對眾多圍觀群眾揚聲道:「叩首千回,便是我何際明收徒初試,若能做到,我來之不拒,不論賢愚。」

此言一出,引起軒然大波,此後便在京城茶樓街巷盛傳一時,吸引了不少人前來,鮮有人完成。只有張介賓幸運的叩首一回便過關。

何良臣望著跪在他跟前的少年,輕嘆道:「介賓,我知你非是我的佳徒,為何還要收下你?」

「千金市馬骨,師傅請放心,介賓此後必每日叩首一回,直至叩首千回。祝早日為師父覓得佳徒。」張介賓誠懇的說道。

他繼承了蒙師先博後淵思想,並不在乎名分,學到本事才是根本。

就這樣,張介賓拜了第三位老師,而這三位老師的影響將伴隨他一生。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