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皇爺爺逼我造反》第50章母子的手段
禦書房內。

朱元璋正專心地伏案批閱奏摺,忽聽得殿外急促的腳步聲。

頓時不喜地厲聲道:「樸大呂,誰在外面喧嘩?」

樸大呂嚇得渾身一震,忙托著玉板跪拜進來。

「回陛下,老奴該死,外面來了黃子澄和齊泰兩位大人。」

「他們著急覲見,被老奴擋回去了,接了上書的玉板。」

嗯?

朱元璋冷漠一撇,「他們教完書不回家,又在鬧什麼急事。」

樸大呂擦著一把冷汗,囁嚅道。

「老奴該死,老奴不……不敢說。」

砰!

朱元璋重重一拍龍案。

嚇得樸大呂渾身一軟,趴在了青石板上。

「他們說要請教陛下只顧朝堂政務,而大明的將來卻遭受風霜,難道要置之不顧嗎?」

這些話。

既算是錚臣的諫言,但也是身為學堂先生的痛惜。

朱元璋微微一頓,便明白了跪在地上的樸大呂。

他是在用心避免君臣的衝突。

所以徑自才接了玉板,擋了那兩位怒氣沖沖的翰林學士覲見。

其實,在明朝建國後。

朱元璋對於太監的管控很嚴格。

這類人種,大明王朝都是讓高麗人進貢。

入了皇宮後,被要求決不允許識字、干涉朝綱。

樸大呂的上一任,就是因為在掌燈時,暖心地提醒朱元璋在奏摺上寫錯一個字。

沒想到,皇上並不領情,直接讓那位太監進天牢吃了斷頭飯。

所以現在的樸大呂,儘可能地周旋於狹縫中。

從小事上讓朱元璋看到自己忠心。

並且還藉助自己常在陛下身邊的便利,與將來能繼位大統的皇子皇孫暗中搭上關係。

「你有心了,先起來吧,他們兩位要給咱說什麼事?」

聞言,樸大呂緊繃身子有些放鬆,拱手道。

「兩位翰林說,太孫朱允炆因過度思念父親,未去學堂。」

「把自己關在佛堂之內,讀了一天一夜的佛經,不進一口水和飯。」

「胡鬧!」

朱元璋噌地站了起來,厲聲道:「不好好讀書,凈學這些歪門邪道的東西。」

「這算什麼,難道不顧及到咱嗎,不也是惹親傷嗎?」

樸大呂趕忙解釋道:「兩位翰林說太孫是至純至孝之人。」

「他與皇太子父子情深,讓陛下多為關懷引導。」

「這不馬上就到了太子爺三七,做臣子的都擔心,小殿下熬壞了身子。」

朱元璋威嚴凌厲的臉色,緩緩地鬆動了下來。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莫名的情緒。

他嘆了一口氣,「你帶咱去東宮,準備上一大碗飯菜,一鍋雞湯隨咱一起。」

「這個孩子,哎,真是一個癡兒。」

言到最後,朱元璋的臉上浮現一抹柔情。

雖不成器,但也是他舔犢,從小看到大的親孫子。

東宮,朱元璋負手帶著樸大呂走來。

呂氏昨個就給樸大呂送了賞銀,就盼著今早能提前得到個消息。

她穿著樸素,毫無貴重飾品,臉上更沒有任何妝容。

她做了朱元璋那麼多年的兒媳婦,能夠從一個側妃熬上了正妃。

就是因為他吃準了朱元璋和朱標父子的喜好。

老爺子生平最不喜歡的就是妖嬈打扮的女子。

他為皇室子孫選妃子,都是參照那位勤勞的馬皇后而來行標準。

同樣,呂氏還自知太子妃的身份在這裏。

所以今日的氣度,也要端正大氣,樸素大方。

自呂氏入東宮後,已改在閨中時嬌奢習性,嚴格要求自己。

那怕是常氏薨逝後,她扶正為正宮太子妃,仍是一直小心翼翼,從沒有講過一次排場。

這些年,她精心經營出來的品質,確實深得老爺子喜歡。

這些日子,因為急切了一些,露出了小心思。

所以今日,呂氏要重新營起自己最擅長的手段。

讓老爺子想起來。

自己當初以庶妃身份,把東宮管理的井井有條的能力。

讓老爺子忘記先前的不愉快。

重新對她、對炆兒燃起希望。

最好能夠封為太子。

「咱孫子呢?」

朱元璋隨意地打量一眼呂氏,開口問道。

呂氏立刻慘然,跪地咬牙道:「炆兒把自己關在佛堂一天一夜了。」

「為娘的怎麼勸他都不聽,這孩子,太倔強了,非要認死理為父親守孝。」

朱元璋瞪眼道:「那也不能不吃飯啊,你這個做母親的就看著他挨餓受苦嗎?」

「啟稟陛下,娘娘送了好多次進去,小主子都拒絕了,急的娘娘也跟著一天未進食了。」

後面跪著的一個小宮女,慌忙開口替主人解釋道。

呂氏狠狠地瞪了她一眼,「沒規矩的東西,誰讓你多嘴的?」

嚇得那位小宮女臉色蒼白,砰砰磕頭認錯。

見狀,朱元璋看了一眼呂氏,悠悠地嘆了一口氣。

「好了,都起來吧,唉……你們娘倆啊!」

說著,朱元璋眼眶一紅,擺擺手。

「人死不能復生,活著的人就好好活著吧。」

「你且去吃飯吧,咱去看看咱的好孫子。」

呂氏微微躬身,施禮作揖,恭敬地目送朱元璋離去。

看著遠處逐漸消失的背影,呂氏眼中緩緩升起了一抹笑意。

看來這次是抓住老爺子的命脈了,癡孫變成了好孫。

說不定,這次就可近水樓台再上一步。

「小希,你這次做的不錯,本宮要重重有賞。」

「走吧,咱們一起去吃飯,別打擾到了老爺子。」

呂氏說著一招手,領著方才的宮女離去。

朱元璋緩緩地走進了佛堂。

金光閃閃的佛像,黑白分明的眼睛。

注視著殿內的一切。

他不屑地收回眼神。

佛無寸事之功,卻享萬民煙火。

朱元璋對於它們是沒有任何敬畏的,有的只是嫌棄和利用。

他是大明朝的皇帝,為了鞏固君權神授的思想。

他不得不接受群臣,對於他做過和尚這段往事的竭力宣傳。

甚至有的佛堂,已在吹捧他是佛祖轉世,救萬民於水中。

所以他雖不喜,卻隻得默認臣民對佛像的精美雕飾。

做了皇帝,也有身不由己的事情。

腳步聲很輕,卻驚動了念經的朱允炆。

「不是說了嗎,你們不要打擾我為父親祈福。」

「帶著你們的飯菜,出去!」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