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皇爺爺逼我造反》第55章犁型咱都懂
棉花天性喜溫、喜光,根系發達,根深可達兩米以上。

所以棉花栽培地以土層深厚、通透性好、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以上的砂質壤性田塊為最佳。

而李歸這群人現在開墾的這塊地,是朱乙貴最先鑒別出來的。

它目前的作用,就是為了先培育出一批棉花苗。

其餘諸多良田,可以配合農家,肥調整肥力。

來到地壟跟前,朱乙貴看眾人呼哧揮汗如雨。

暗暗點頭,都挺有力氣的。

他哪裏會想得到。

如今這些本該穿著寬大飛魚服,配著銀腰帶,耀武揚威,模樣俊俏的錦衣衛。

現在早已累的和尋常的老農,沒有什麼區別了。

白皙的臉龐滿是汗珠,光滑的十指藏滿了泥垢。

酸疼的胳膊,火辣的虎口。

眼裏布著血絲,咬牙切齒,笨重地揮舞鋤頭。

心裏一直翻滾著的幾句話,那是對宋千戶最真摯的問候。

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幹下去的氣力。

為首的李歸站起身,正要抖落鞋襪內的碎土渣。

迎面便看到了一臉笑意的朱乙貴。

「公……公子爺,您來了!」

慌得他,似乎有一種被抓包的羞恥。

「不用這麼客氣,宋忠和老張頭他們呢?」

說著,目光掃視一圈,並沒有見到人。

李歸放下鋤頭,忙上前解釋。

「宋千戶,去採購棉花種子了。」

「老張頭和孫女,在後面的工棚忙碌。」

「說是按照您的吩咐,做什麼點棉花種的耕具。」

朱乙貴一怔,旋即撫掌讚歎,「老張頭,真是迅速啊!」

「你們先忙著,翻墾深些,多來幾遍,再引水浸潤。」

「是!」李歸立正身子應下。

他知道眼前這位,是宮裏那位的最為看重的孫子。

雖不明白這位小貴人為何放著享福的日子不過,非要折騰西山這些荒地。

但他們卻不敢偷懶耍滑,做哪些有可能惹怒主子丟腦袋的事情。

朱乙貴循著邦邦的敲打聲,來到了一處寬闊的草棚下。

只見,張濟行就像是一位專註的藝術家,不斷地敲打木楔子。

而瘦弱的張若薇,正俯身比對眼前木方的光滑程度。

「咳咳,兩位辛苦了。」

朱乙貴提醒了一聲,打斷了兩人的忙碌。

「啊?大哥哥,你來了!」張若薇最先蹦跳著奔過來。

一臉尷尬的張濟行,搓著手掌,乾笑道。

「少東家,您來了,快坐,啊,這裏太亂了,咱們出去吧。」

「小薇你身上臟,快回來!」

朱乙貴一挑眉,擺了擺手,「不用管我倆,老張頭,您繼續。」

說著,他拉著張若薇,毫不在意地坐在腳下的木樁上。

「小若薇,你爺爺在組裝,你是在做什麼嗎?」

張若薇昂起得意眼神,「大哥哥,我在幫爺爺選木方,他打算給你在做幾個耕犁呢。」

「耕犁?」

聞言,朱乙貴驚呼一聲。

對啊。

他怎麼把這茬忘了,當即站身來到張濟行身前。

「老張頭,你打算做什麼類型的耕犁?曲轅犁嗎?」

張濟行一邊做工,一邊偏頭帶著笑意回答:「不錯!」

「這種耕犁,傳至百年,會木工的師傅,只要有犁箭都能做出來。」

「老朽見東家您要開始種棉花了,沒有這些曲轅犁,只靠人力鋤頭翻地,太慢了。」

朱乙貴深以為然地點點頭,「不錯,但是有些田地崎嶇不堪。」

「咱們能有法子改機一下,這個犁耕技術進步的推動力嗎?」

「啥?」

張濟行像是聽到了天方夜譚,眼睛睜大。

朱乙貴早料到他有這種反應。

華夏五千年的歷史,耕種的用具一直在不斷翻新。

從最初的石犁到春秋的耒耜、青銅犁,再到漢代的鐵犁直轅犁,隋唐的曲轅犁。

尤其後兩者。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生產已經全面進入牛拉犁耕的階段。

以耕—耙—耱為體系的精耕細作技術越來越成熟。

直轅犁結構相當完善,應用十分廣泛。

到了隋唐。

是我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展時期。

其農業技術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

曲轅犁的應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耕地的質量。

它的發明,在中國傳統農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它標誌著中國耕犁的發展進入了成熟的階段。

我國的傳統步犁發展至此。

在結構上便基本定型。

此後,曲轅犁就成為中國耕犁的主流犁型。

因此當朱乙貴想提出來改進這種主流犁型時。

張濟行才露出活見鬼的表情。

一個未加冠的少年郎,揚言要改變傳承八百多年的農民智慧結晶。

若不是此人少東家,他早就揪著對方的領子質問一句。

到底是誰給的勇氣?

張濟行胸膛起伏,極力壓製這種衝動,苦笑著低下頭繼續幹活。

無聲的回復,代表了最真摯的想法。

朱乙貴嘴皮一抽,當然明白他的態度。

會手藝的老師傅,總會有自己的專業傲氣。

但是,那也比不上後世史書的記載啊!

自己因為農學專業的緣故,特意去查過古代耕具的發展史。

曲轅犁這種犁型,卻是完成了最終的進化。

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它完全能適應到各種的土地類型。

比如山丘,水田,平地等類型。

對於曲轅犁發揮作用的程度,就有著很大的不同。

再比如說,現在明初的耕牛嚴重供應不足。

每一個村落,若想全面犁地。

村裏的耕牛數量壓根不夠。

若想保證耕種如期進行,則必須由裡長向朝廷打報告,申請租用耕牛。

可朝廷的耕牛數量也不多啊!

所以爭相之間,總有許多良田無耕牛犁地,隻得人力進行。

效率低,效果不好,還容易誤了耕種期。

即使誤不了,來年的收成也沒有保證,

人力比著耕牛犁地差了一大截。

正因為如此。

在成化二十一年,一位叫李衍在總督陝西時。

遇連年旱災,耕牛嚴重缺乏,農業生產進行困難的情況。

於是他「取牛耕之耒耜,反觀索玩,量為增損,易其機發」,製成五種「木牛」。

這是百年後的技術。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