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亂臣》第二百三十章:萬炮齊發
1902年的春天。新年剛剛過去,這是全世界所有人都在謹記的日期,因為在這一天,東方兩大陸軍帝國終於正式開戰了。

五十萬新軍向東亞出發,而後,百萬新軍出現在蒙古、遼東一線,戰爭既然已經開始,就不會輕易結束,中亞的俄軍已經開始組織抵抗,十幾萬俄軍被賦予了這個重任,他們的目標是保住阿富汗和東巴基斯坦,穩固住這條通往次大陸的重要通道。

中亞的俄軍將軍捏諾夫此時已焦頭爛額,能夠組織起來的兵力最多十三萬,其餘的部隊大多還在德裡一線,讓他去抵抗五十萬新軍,這無異於是癡人說夢,雖然統帥部下達的命令是讓他堅持三個月,只要拿下了德裡,印度的俄軍將會回師救援,不過很快,捏諾夫便明白別說是三個月。就是一個月他也守不下去。

瓦罕走廊原本籍籍無名,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可是這條中亞與新國新疆地區接壤的區域此刻卻成為了世界的焦點。

瓦罕走廊的地形非常奇特,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中國新疆。

走廊長約400公裡,東西走向,其中在中國境內長約100公裡,南北寬約3至5公裡,最窄處不足1公裡;其餘300公裡在阿富汗境內,最寬處約75公裡。邊界線只有92.45公裡。

瓦罕走廊歷史上曾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華夏文明與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公元399年,東晉僧人法顯從長安沿古絲綢之路西行求佛,歸來後著有《佛國記》。法顯在書中描述經過蔥嶺的路程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啟程赴天竺那爛陀寺,途中經過瓦罕走廊,而後在公元747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輕騎通過瓦罕走廊滅小勃律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

到了前清時期,由於沙俄的侵略擴張,清俄兩國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整個帕米爾高原發生爭端。同時。俄、英兩大帝國由於在中亞地區爭奪勢力範圍,也不斷在阿富汗地區發生衝突。因而這條走廊被納入英俄範圍。

為了抵禦新軍,捏諾夫命令四個師在這裏建築最新的防線,並且建築了許多的工事,捏諾夫的主意是,在這個狹長的部位與新軍決戰,借用工事進行防守,以拖延新軍進入中亞的時間。

他的想法並沒有錯,在狹長的地帶進行阻擊確實能夠延緩新軍的速度,至少比在曠野決戰要好的多,因此,為了穩固這條防線,他曾親自視察了工事,並且準備了幾個師團隨時作為補充,在視察了工事之後,他甚至自信滿滿的給俄軍統帥尤登尼齊去通道:「我有信心堅守三個月的時間,如果需要,我認為還可以再加三個月,瓦罕走廊將成為新軍的噩夢。」

他的理由很充分,這條峽谷最窄小的區域只有一公裡寬,很難展開大規模的作戰。他只需要一個團,便可以牢牢的阻止幾十萬大軍通過。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或許捏諾夫若是聽到過這句成語,一定會深以為然。

不過他失算了,在那裏,隻用了短短三天的時間,數萬新軍便通過了這道屏障,不是三個月,是三天,當捏諾夫聽到了這個消息,差點沒有暈過去,怎麼可能,新軍是怎樣做到的,幾萬俄軍和堅固的工事,為什麼如此不堪一擊?

原因很簡單,俄國人太落伍了,他們甚至還在用克裡木時期的武器,而新軍卻早已裝備了最新式的火炮和步槍,新軍的戰術也相當的簡單,先是一陣狂轟濫炸,隨後一列列裝甲車並肩向前開進,將廢墟中的抵抗者一個個殺死,裝甲車之後的步兵則作為補充,佔領任何一寸土地。

這種裝甲車當然與後世的裝甲車不同,畢竟這個時代的技術並非發展到後世的地步,但是簡易的裝甲車卻是有用的,用厚實的鋼板組成一個鋼鐵堡壘,上面架設幾門機槍。動力系統縱然不強,但是緩緩推過去,仍有極大的功效。

俄軍的火槍大多較為落伍,如何射得穿這樣的怪獸,而成千上百的新軍步兵就跟在裝甲車之後,徐圖推進。

隻用了三天時間,三天時間之內,守衛走廊的俄軍不得不退出了這片區域,而隨後,新軍的主力立即進入巴德赫尚地區,尋求與俄軍決一死戰。

俄軍幾乎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這裏不是俄國,如果在俄國,當敵人進攻聖彼得堡或者莫斯科,他們尚且可以為了避其鋒芒而退守後方的城市,或者散落到鄉村去繼續決戰,可是這裏是阿富汗,俄軍隻控制了主要的大城市,而阿富汗人的抵抗軍卻佔領了大多數的山村,除了在大城市決戰之外,俄軍無路可走。

捏諾夫已經看到了時局的悲觀,立即開始收攏兵力,將十幾萬俄軍佈防在喀布爾一線。

阿富汗歷史悠久。喀布爾亦然。公元2世紀時,希臘歷史學家阿裡安著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提到的科芬,根據喀布爾考證就是喀布爾。印度古經典《吠陀經》提到一個叫庫拔的地方,梵文研究者認為就是今天的喀布爾。《波斯古經》也證實,庫拔就是今天喀布爾所在的地方。中國《漢書》記載的叫高附的地方就是喀布爾。

喀布爾是著名的東西方通商要道「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2000多年前就是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在信德語中,喀布爾意為貿易中樞。古代馬其頓亞歷山大皇帝和公元18世紀波斯帝王納第爾沙赫均把這裏作為穿越興都庫什山脈南下征服印度的軍事要道。公元16世紀初,來自中亞的莫臥兒王朝創建者巴卑爾佔領喀布爾。1773年杜蘭尼王朝統一阿富汗後定都於此。

在這裏,古老的皇宮一度金碧輝煌,如古爾罕納宮、迪爾庫沙宮、薩達拉特宮、達爾阿曼宮、巴格巴拉喀布爾王宮、薔薇宮等。城間山上還留存著當年抵禦外侮的城牆,被當地人稱為「喀布爾的長城」。

喀布爾的美麗曾讓許多人為之傾倒。歷史上一些征服了喀布爾的帝王。都為喀布爾魅力所折服。據說阿馬德沙為喀布爾大學它放棄了印度;印度莫臥兒帝國的締造者巴卑爾征服了喀布爾後,流連忘返,樂不思歸,再也沒回到他的故土。臨死前,他再三叮囑,一定要把他葬在這塊他心愛的土地上。巴卑爾墓坐落在他生前經常遊幸的謝爾達爾瓦扎山上。山坡上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梯田式花園。當年這座花園十分優美,但今天已是蔓草叢生,荒蕪頹廢了。

這座城市雖屢受劫掠,但是城防卻是整個中亞地區最為堅固的,奧斯曼人曾為這座城市修築過城防,往後英國人、阿富汗人、俄國人為了防守的需要都對這裏的防務進行了擴建。

畢竟這裏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不管是哪個強盛的帝國都曾試圖征服這裏,蒙古人、奧斯曼人、英國人,以至於另一平行世界的蘇聯和美國人,也正是因為如此,這裏的堡壘反而越來越堅固,抵抗者修築這裏的防務為了抵抗侵略,而侵略者佔領這裏之後仍然繼續修築防務以保證抵抗者的反抗不會涉及到這座城市。

而現在,俄國人打算在這裏好好的打一仗,雖然明知勝利無望,他們也只能硬著頭皮堅守這裏,戰至一兵一卒,一旦這裏陷落,那麼聯繫俄軍戰線的紐帶就將斷裂,入侵印度的俄軍將會被孤立,最後面臨英國人和新國人兩面夾擊。

捏諾夫得到的命令是隻許成功不許失敗,失敗的代價就是死亡,新軍不殺他,統帥部也會毫不猶豫的讓他挨槍子,在大戰爆發的前夜,捏諾夫悲觀的在他的日記中寫到:「近了,我彷彿已經聽到了死神的嘆息,是時候了,我的時日無多,就讓我用最榮耀的方法來結束自己吧。」

連綿不絕的新軍開赴到了這裏,新軍西征統帥袁世凱親自騎著馬開始觀察地形。他身後的參謀們則開始標記佈置火炮的地點以及對方的薄弱點,袁世凱懷有必勝的信心,不過,在開打之前,他必須等到後續的部隊陸續開到,而且補給也是個困難,五十萬大軍吃喝拉撒可不是簡單的事,若換作二十年前,這個問題是絕不可能解決的,不過自從延伸到新疆的鐵路開通,以及貨車的運用,以及能夠滿足這個要求了,不過後勤的保障仍然是個很吃力的事,為此,袁世凱不只一次的抱怨過後勤的軍官,督促他們加足馬力,大軍必須要保障有存儲,否則一旦供應中斷,將是個大問題。

另一方面,袁世凱開始與阿富汗的遊擊隊接觸,阿富汗遊擊隊寄希望新軍能夠趕跑俄國人,以獲取獨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這麼多新國戰士千裡迢迢趕到這裏,當然不是為了你們的民族解放事業而去流血犧牲,吳辰雖然是個壞蛋,但是卻絕不是個腦殘,這種腦殘只出現在另一個平行世界的國家,那個國家的領袖動用了成千萬億美元的軍費也即是納稅人的稅款,雖然在它的國家還有四千萬人交不起醫保,百萬戶家庭因為還不清銀行的貸款而流落街頭。但是這個國家仍然慷慨解囊,熱心於阿富汗人民的解放事業,除此之外,他們還搭上了數千個本國鮮活的生命,以及上萬傷殘的年輕人,為的只是讓阿富汗從暴政中解放出來。

這種精神除了神經病之外恐怕已經找不到任何詞語來形容了,難怪有如此多的人每日熱淚盈眶,夜夜都是某國人。

不過袁世凱是個老滑頭,他對阿富汗的遊擊隊們說,新軍只是路過這裏,主要的目標是拿下印度,擊敗俄國,新國很樂於周邊有個中立國的存在,以緩和列強之間的矛盾衝突,當然,他也含糊其辭,大言不慚的說新阿兩國是友好鄰邦,因此,新國在阿富汗施加一定程度的影響很有必要,至於這個影響施加到何種地步,這就是不為人所知的了,反正袁世凱是不會說出來的。

俄國人入侵阿富汗之後,與英國人不同的是他們的兵力遠遠高於英國,由於受地緣政治的影響,英國根本派不出如此多的軍隊來征服這個國家,因此他們的主要目標只是幾個阿富汗的大城市,而其他的中小城市以及鄉村則棄之不顧,只要遊擊隊不來打我的大城市和補給線,我隻當做沒有看見。

而俄國人則不同,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派出大規模的軍隊,十萬、二十萬都不是問題,這就決定了他們不只是想控制這裏,而是希望將其一舉吞併,完完整整的消化掉。因此,俄軍不只佔領大城市,還對鄉鎮進行掃蕩,任何抵抗者倘若要抵抗,都會遭受無情的鎮壓,俄國人的辦法是魯莽的,不過在某一時期很有效果,至少暫時維持了一定時期的全面優勢,遊擊隊不得不躲入連綿的山地中去,龜縮不出。

可是當他們的大軍進入印度和東巴基斯坦地區之後,問題就顯現了,俄國人的兵力開始出現不足,滿腹血海深仇的遊擊隊活動又開始頻繁起來,他們攻擊俄國人的運輸線,襲擊俄軍的據點,攻擊落單的俄國士兵。

這一度令駐守阿富汗的俄軍很是頭痛,因為抵抗者是殺不完的,殺的越多,抵抗就越激烈,這一條或許對於某些民族並不適用,可是對阿富汗人卻是相當的正確。

南亞大陸有句諺語,叫「世界上有三樣東西最毒,眼睛蛇的牙、鷹的爪和阿富汗人的復仇之心」。

這個民族由於土地貧瘠以及戰亂不斷,從骨子裏就有一種可怕的尚武精神,幾乎人人都是合格的戰士,當俄國人兵力不足時,瘋狂的復仇也就開始了,甚至就在幾個月前,遊擊隊還收復了幾座小型城市。

不管怎麼說,對於阿富汗人來說,俄國人是最恐怖的,他們寧願在英國人的統治之下也不願在恐怖的伊凡治下,遊擊隊與袁世凱很快的達成了一致,而這些人也很快的弄來了喀布爾城內的大量情報,這對袁世凱很有幫助。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當袁世凱向吳辰上了一本奏疏,奏疏中的大意是,陛下,請多等候一會兒,最多十天,我將拿下喀布爾,以此來給陛下獻禮。

袁世凱的估計是正確的,上前門火炮開始對喀布爾展開了炮擊,炮擊不分晝夜,無時不刻的轟炸著俄軍的每一個工事,從未間斷,用袁世凱的話來說,步兵的作用已經有限了,因為他們現在要做的只是在一片廢墟之中消滅那些還沒有死透或者處於崩潰的敵人,而真正的進攻利器,毫無疑問就是火炮。

袁世凱和許多新軍的高級將領一樣,一開始並不認為火炮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可是當新軍的裝備開始變得越來越優良,裝備的火炮越來越多,火炮的射程、威力也得到加強之後,他們才意識到這東西的好處。

當然是這樣的,十門炮能發揮什麼用處,一百門炮恐怕也只是用以恐嚇罷了,但是如果是一千門甚至上萬門呢,當數千門火炮對著一座城市狂轟濫炸時,恐怕步兵在這些高級將來的心目中的次序需要調整一下吧。

而袁世凱已經習慣了利用火炮來進攻的作戰方式,他下達的第一個進攻命令就是,炮擊!先炮擊個三兩天再說,炮擊完了之後再考慮其他,如果不夠,就再炮擊三四天,不急。

他的第二個命令是要求那些該死的軍需官還有後勤的人員加把勁,絕不能讓炮彈的存量中斷,他下了一道死命令,若是達不到足夠的存量,將上疏彈劾軍中所有的軍需官,他的炮擊不能持續,所有人都別想好過。

第三個命令是針對步兵的,他放了步兵三天長假,雖然長假期間不能離開駐地,但是可以自由活動,步兵嘛,現在用不上他們。

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城內和城郊的守軍都在膽戰心驚中度過,火炮從未見過,一枚枚尖嘯的炸彈隨時可能在你的身邊炸開,工事早已炸的差不多了,就連睡覺,都不能得到保障。

許多人已經開始精神崩潰了,這種隨時可能喪命,到處都有人在無意中死傷,甚至連睡個覺都成了奢侈的日子令他們惶然不安,而捏諾夫的命令永遠只有一個,孩子們,守住這座城市,為了沙皇陛下。V!~!

..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