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春帆樓裡的帝國重臣(2)
李鴻章是最早參與帝國對外談判的大員。這使他在帝國中是最深刻了解洋人的稟性的人。1873年,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李鴻章接待了秘魯全權公使葛爾西尼,這是他涉足外交領域的開始。這個開始令他很不愉快。秘魯是當時利用"豬仔貿易"即奴隸貿易從中國沿海掠走帝國勞工最多的國家之一,當時在秘魯的中國勞工人數達11萬。這些中國勞工在秘魯受到非人的虐待,"十人有九人死於非命"。勞工們聯名寫下《訴苦公稟》,向帝國政府控訴,請求帝國政府的外交保護。心虛的秘魯政府派公使來華是要求和中華帝國簽訂"友好條約"。秘魯公使首先在北京遭到帝國政府的拒絕,帝國政府讓他到天津和李鴻章談。天津的談判進行了八個月之久,李鴻章堅持先派人去秘魯調查華人的遭遇處境,然後簽訂保護華工的章程,然後才能再談別的。但是秘魯公使堅持"華工保護不保護,全系立約不立約"的立場,並且依仗和各國列強的互相串通,向李鴻章施加壓力。最後,忍無可忍的李鴻章拍案而起,聲明:在秘魯的華人無論老幼都是中華帝國皇帝的子民,如果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別說簽訂什麼友好條約,秘魯方面怎麼掠走華人的,怎麼安全送回來,一個也不能少。李鴻章的強硬態度令秘魯公使吃驚不小,因為列強們曾告訴他,大清帝國的官員是世界上"最軟弱的一群官僚"。"愕然"之後的葛爾西尼說了一句"天津是個不好的地方",然後沮喪地回國了。李鴻章外交觀念的基點,取決於他對世界近代潮流和各國擴張野心的認識。他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東北,闖入中國邊境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載,亙古之所未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裡之遙,胥聚於中國,此三千年一大變局也!李鴻章《籌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9,第44~45頁。歷代備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客主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餘裡,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友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李鴻章《籌議海防折》,《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4,第11~12頁。李鴻章認為:世界發展至今,關閉國門拒絕潮流是錯誤的。中華帝國如果打開國門參與世界商品經濟往來,與世界各國廣泛地開展貿易交流,不但可以富強自己,而且因為貿易是雙邊的,也就等於製約了別人,這樣的製約甚至強國武力,整個地球便可"胥聚於中國"。同時,帝國的國防重點已經不是西北陸地而是東南海洋了,在某種意義上講帝國已經沒有絕對封閉的國防。西方勢力不但在文化上對帝國進行侵蝕,更重要的是他們有顛覆和侵佔帝國的野心,其手段是:一國製造事端,多國一起要挾。列強的"友好"和"野心"從來都是摻雜在一起的,帝國對此必須保持極大的警惕--持有這樣的認識,不但百年前在帝國大員中是鳳毛麟角,即使是在當代的中國也還屬振聾發聵之聲。更值得注意的是,李鴻章的觀點是從全球商品貿易往來的角度闡述的,這不能不讓百年前和百年後的人感到驚訝。"陽托友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這無疑也是1900年大清帝國發生巨大災難的最根本起因。李鴻章為洋人所了解始於中英《中英煙台條約》的簽訂。這是他代表帝國主持簽訂的第一個受到"賣國"指責的條約。危機由一個英國傳教士在雲南"旅遊"時被當地邊民殺死而引發--中國邊民說他是一個洋鬼子--史稱"馬嘉理事件"。英國人藉機向帝國政府提出賠償要求,同時提出通商和修改關稅等條件。開始的談判由恭親王主持,但是談判沒談出什麼結果,飯倒吃了一頓又一頓,參加談判的英國駐華公使威特馬說:總署諸人如同小孩子,說來說去,總是空談。一味說從容商辦,定是一件不辦。一到總署,必定吃飯,總署大臣陪坐,好像飲食就是外交上的頭等大事。大臣一個看一個,新大臣看老大臣,老大臣看恭親王,恭王一發言,大臣便轟然響應。《李文忠公全集·譯署函稿》卷三,第35、46頁。帝國官員的平庸無能導致事件的不斷惡化,英國人借這一"事端"把軍艦開到了煙台,並且聲稱要與中華帝國"斷交"。曾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帝國官員審問過的那位英國人巴夏禮此刻正在日本當公使,他策動日本軍隊向朝鮮進行武裝挑釁,以對中華帝國進行戰爭威脅。這時候,朝廷請李鴻章出面了--阿歷克亞《李鴻章傳》:"每當滿清政府把這個巨大的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惟一必須啟用的人就是李鴻章。"談判前期進行得十分艱難,由於醇親王等人"好大喜功",堅決主張和英國人決裂或者打一場戰爭,結果威特馬真的"下旗離京,以示決裂",戰爭的形勢一觸即發。李鴻章反對"無端宣戰",他對醇親王說:"雪恥以戰,則大黃芒硝,一劑立斃,弟手握疆符,心憂國計,所不敢出此也。"李鴻章的思路很清楚:帝國不能再在外交上走與世界潮流嚴重脫離的老路了,即:事端一出,動輒開戰,戰則必敗,敗則議和,和則割地賠款。所以,當聽說威特馬從英國返回,到達了英軍軍艦雲集的煙台的時候,李鴻章決定去煙台談判。有人不讓他去,怕他和當年兩廣總督葉名琛那樣被洋人抓走。還有人放出謠言說,李鴻章去煙台是要在英國人的支持下"自立當皇帝",並且說只要他一離開天津,天津就要發生暴動。壓力頗大的李鴻章不顧一切前往。在煙台談判的日子裏,每夜十時,各要員在李總督寓所開會,至深夜。第二天總是可以提出新的對策。《中英煙台條約》最終簽訂,它避免了中英之間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暫時遏製了其他各國的已經按捺不住的想趁火打劫的幻想。但是,它同時也使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進入了中國的西南地區。而李鴻章在當時更大規模的戰爭一觸即發的狀況下所費苦心是:在免除內地稅金方面,李鴻章隻答應外國租界內的稅金可以免除,而其他地區一律照舊;條款允許英國可以在雲南通商,但是不能馬上生效,需要以五年為限"先察看通商情形"。李鴻章不能逆轉的是:賠款、謝罪、開放通商口岸……事後,因為雲南邊民殺死了一個英國人而企圖藉機在條約簽訂中得到更多在華利益的英國人說:"這個文件既不明智也不實用,毫無意義,是一堆冗言贅語而已。"--在洋人們看來,中華帝國是一個貧弱的國家,在殺了一個洋人之後,面對強大的威脅,能夠"談"出一個明顯存有抵抗態度的條約,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驚詫"的外交"事件"--李鴻章在大清帝國中由此確立了"外交"上的地位。甲午戰敗。帝國主義們已經把中華帝國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國家看明白了,因此每一次都像李鴻章所預料的那樣:"一國生事,諸國構煽"。英國駐中國公使歐格納首先對中國代表說:"戰爭對各國的商務都有礙,應該議和了。"而當帝國政府請英國對日本施加影響,"先停戰再議和"時,英國人把頭搖得撥浪鼓一般:"事必無成。今要議和,非允賠兵費不可。"--英國於日本軍隊大舉侵入中國的事實不顧,按照五十年前他們侵入中國後反而讓中國向他們支付戰爭經費的荒謬邏輯,開口就提出中華帝國要向日本人賠償的問題,以致連一直小心翼翼的帝國談判官員都感到憤怒了:"中國與其賠兵費,不如留此兵費用兵!"面對中國官員由於憤怒而漲紅了的臉,歐格納斜著眼睛"微笑"了。帝國政府再求俄國人。當時,帝國政府認為所有的洋人中,俄國與日本之間的矛盾最大,因為他們都是中國的近鄰,是兩個對中華帝國野心最大的國家。帝國代表從中挑撥,表明日本"將來必與中俄兩權利有礙"之趨勢,企圖讓俄國人對日本施加壓力,誰知,俄國駐華公使格西尼反過來警告帝國政府:"日人水陸之戰,皆甚得手,如不趁此了結,將來倭兵再進一步,貪心更大,和局更難。"至於了結的辦法,俄國人的建議和英國人一樣:拿出銀子。格西尼一口回絕了帝國請求俄國"以強硬的態度"向日本方面提出"先停戰再議和"的建議。帝國主義們可以泄露的天機是:"各國有約在先,仍應會同商辦",一國"不便獨辦"。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