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清淚濕山河(4)
1900年的美軍司令部設在先農壇。美軍在把他們認為"值錢"的東西運進美國使館之後,就把大殿裏所有文物全部扔在了露天,然後將他們的馬廄建在了中國皇帝祭天的大理石祭壇上。英軍的司令部設在天壇--"每天都有裝載珍品的車輛,上面是絲織品、皮貨、白銀和玉飾、繡花衣服等,運出天壇"。孫其海:《鐵血百年祭》,黃河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320頁。英軍還把天壇內大清帝國皇室祖先的牌位全部運回英國國內,至今依舊陳列在大英博物館內。搶掠之後,接下來在大清帝國都城北京城內發生的恐怕是人類史上極其罕見的奇特景象了:北京城成了一個巨大的"商品"拍賣市場。而更加奇特之處在於這個拍賣市場中攤主和顧客雙方的身份也是舉世罕見的。拍賣緊接在大規模的殺戮和搶掠之後,從搶掠到拍賣之間沒有時間上的哪怕想掩飾一下的過渡,幾分鐘之前剛剛搶劫來的物品,片刻便堂而皇之地擺在了攤位上,成為大聲叫賣的"商品"。拍賣地點就在實施搶劫的現場,攤位四周遭到搶掠的民房燃燒著的大火還沒有完全熄滅。拍賣"商品"的攤主全是清一色的洋人,所賣的物品昨天還是中國人家裏的私人財產。而逛這個巨大"市場"的顧客,除了在京的洋人外還有中國人。他們悄無聲息地溜向拍賣市場的時候必須要穿過京城裏那些堆著成堆的中國人屍體的衚衕--"屍體已經在炎熱的氣溫中腐爛,即使是中國顧客也不得不在經過時捂住自己的鼻子。"拍賣之風首先從英國使館裡開始颳起。這座使館"每天定期有人開車出去,回來時車上裝滿了絲綢、刺繡、皮毛、青銅器、珠寶、玉器和中國瓷器,並在下午四點鐘開始在使館的大草坪上拍賣"。隨著英國使館的舉動,各國使館很快都成了拍賣行,各國官兵把搶掠來的物品"一齊堆在使館大屋之內,加以正式拍賣","所得之款,按官級高低分派"。各國使館的拍賣行動"每日如此,持續達三個星期"。使館裡拍賣起初僅僅在洋人們之間進行。各國把官兵們搶掠來的財寶展覽似的陳列出來,以便"互相交換"。各國的傳教士、商人以及官兵們都想大量地用最便宜的價格買到"精美的中國物品",以便將來回到國內倒賣而獲取暴利。於是洋人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現場交易需要大量的現金,而現金的匱乏使大量的收購受到限制,於是有的使館人員和洋人開始用可以在巴黎、倫敦等銀行兌換現金的支票收購,這證明了1900年發生在這帝國都城北京的規模空前的搶劫與拍賣受到了帝國主義們各國國內財團的鼎立支持。拍賣活動幾天之後便蔓延到了北京街頭。規模擴大的原因是聯軍官兵們手中仍存有大量的搶掠物品不願意在使館內的拍賣場上出手。因為僅僅在使館區內進行拍賣,收入不但受到使館的監視和限制,而且往往"賣不出好的價錢"。聯軍官兵們希望把手上的贓物直接賣給中國人--"他們認識這些東西的價值,他們肯定願意出公道的價錢"。一旦洋人的拍賣舉動擴展到京城街頭,這個剛剛遭到毀滅性搶掠的城市立即呈現出一派人類在戰爭狀態下前所未有的景象:城市的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聯軍官兵們擺的攤子,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正陽門外、天壇、菜市口、虎坊橋、鼓樓乃至各座城門的門洞裏,地攤一個連一個遍及整個帝國的都城。聯軍官兵"每日差務一畢,即選擇一平安之地,鋪一佈於地面,蹲踞於旁,擺上各類貨物,以便人之購買"。同時參與如此喪盡廉恥之事的洋人還有那些外國傳教士們。這些"上帝的信徒"在聯軍佔領北京之後的行為令人困惑,因為他們一旦從生死線上僥倖活下來之後就都毫無例外地成為了最徹底的搶掠者。他們和中國的教民一起,帶領聯軍官兵闖進帝國貴族的紅漆大門,甚至砸開普通平民百姓的木門,開始了近乎瘋狂的搶劫。他們比聯軍官兵們更"懂得什麼最值錢"。這些傳教士什麼都要,從最貴重的金銀珠寶一直到一張看上去已經殘破的中國畫。一個叫都立華的洋牧師居然自己"單獨佔領了一座王府",據他說這座王府的主人是一位"年僅九歲的親王"。他佔領這座王府的時候,這裏已經遭到聯軍徹底而反覆的洗劫,貴重的物品已經都被運走,但他居然還是在廢墟中找到了3000兩銀子。更令他滿意的是,殘存在這座巨大王府裡的傢具、幔帳、瓷器甚至鍋碗瓢盆,都讓他搬到了市場上擺了攤,他對他的"同仁"說:"瞧,這都是上帝的恩賜!"西什庫教堂的主教樊國梁是搶掠禮王府邸的總指揮,為了把這座王府中"有價值的財寶"運往教堂,數輛大車竟然連續運送了整整七天。這位主教還大量收購教民和聯軍官兵手中的搶劫贓物,在義和團的攻擊下已經千瘡百孔的西什庫教堂成了一座往來"生意"的巨大倉庫。無論外國傳教士們所宣揚的宗教教義多麼的神聖純潔,1900年北京城裏外國傳教士的"商業行為"還是達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一個主教後來面對指責說得坦率而透徹:"我認為,錢比禱告更可以給我安慰。"身穿各國不同色彩、不同樣式軍裝的官兵和身穿黑色長袍的外國神職人員,互不相讓地用各國的語言大聲地在帝國的土地上叫賣。他們服裝的單純鮮亮的西方風格與他們叫賣的中國貨物那柔和沉穩的東方色彩極其奇異地混雜在一起,他們激烈衝動的叫賣洋話與聲調低柔的討價還價的漢語混雜在一起,而周圍就是那座在戰爭的殺戮和洗劫下千百年的輝煌已是滿目瘡痍的古老都城--這無異是世界歷史上令人最難以名狀的情景。京城裏的平民階層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階層。他們數量龐大地處於極少數皇親宗室貴族和數量不太大的赤貧階層之間,成為帝國城市社會中最實際、最機警、最危險、最順從的階層。這個階層最堅決地維護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同時也最深刻地暴露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破綻。在眾多的史料之中,令人遺憾地記載著這樣一個事實:在聯軍分區佔領京城之後,北京平民之家的門口,紛紛掛起了"萬國旗"。一位在中國居住了近五十年、據說"對中國有很深的了解"的美國人目睹了這樣的情形:中華帝國的都城被聯軍佔領之後,為了巡邏的目的,他們把這塊佔領地分屬於幾個軍事分遣隊管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開始使自己適應新的環境,如同水被倒進容器裡那樣自然。掌握漢語書面語的日本人,是首先進入新領域的。整個城市在三天之內充滿了中間為紅盤狀的小旗……在一段時間裏,通常遇到中國人拿著這樣的旗子,在上面的空白部分寫"順民"字樣。如有十幾個人在路上行走,會有約八個人執不同國家的旗子。中國人常彼此忠告:萬勿隨洋人。而現在出現這樣的局面,在人類史上或許是獨特的。更有甚者,在曾作為義和團壇口的一座廟門上,令人吃驚地貼有這樣的字樣:上帝基督徒的人。(美)明恩溥:《中國在動亂中》。朝廷棄民於不顧,又何以讓百姓對國家負責?拍賣場上王公貴族家裏的物品強烈吸引著京城平民的好奇心。而所拍物品價格之低廉更令平時隻知"豪門深似海"的平民們趨之若鶩。翰林院所遺失的607冊《永樂大典》和數萬冊珍貴古籍分散地出現在崇文門和琉璃廠的攤位上,有人居然隻用了一弔錢便買回"八巨冊"。德國皇帝送給中國皇帝的一枚"黑鷹大寶星",上面鑲嵌有珍貴的鑽石,有人以20兩銀子便購到了手。而那些價值連城的文物古董、珍貴的皮毛、官員佩帶的朝珠、繡花的官服、精美的玉器、瓷器等等,洋人們幾乎都是給點銀子就出手。有一個平時做古董生意的中國人,居然把洋攤販們領到家裏,他挑出他需要的物品之後,"一律按照物品的重量付給相等重量的黃金"。無法知道這個中國商人從聯軍官兵手裏究竟收購了些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夠出如此大的價錢,只能是皇家獨有的罕見珍品。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