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河船中的秀女(1)
如果辜大人所描繪的"美麗"不是指心靈而是指容顏的話,他的話並沒有過分恭維之嫌。按照東方人的審美標準,慈禧年輕時的容顏是美麗的。最早驚訝於她的美貌的是當年的清河縣令吳棠。吳棠的奇遇開始的因由很簡單。他的一個朋友的父親去世,護送靈柩的喪舟經過屬他管轄的地盤清江浦,他派僕人給朋友送去300兩銀子表示自己的哀悼。執行完此任務的僕人回來一報告,他發現僕人把銀子錯送到河裏的另一條船上去了,那條船恰巧也是掛著白布的喪船。吳棠火冒三丈,把僕人罵了個沒完沒了。他的幕僚安慰他說,反正也不好意思再把銀子要回來了,聽說那條船裡有兩個正往京城去參加皇室選秀的滿洲秀女,說不定其中的一個姑娘有福氣當上貴妃娘娘呢,大人這不就是歪打正著了麽。話雖然帶有調侃的意思,而吳棠竟然重新拿出300兩銀子讓僕人給他的朋友送去,自己則親自跑到那條有兩個滿洲秀女的船上去"弔唁"去了。如果說吳棠的舉動是出於幕僚們的慫恿或者出自於他機敏的官場經驗,都有一點牽強,因為即使他是個最靈驗的算命先生,也不敢想像那條普通的河船之內竟然乘載著未來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他當時只是認為,既然是滿族貴族官吏的家眷,拜訪一下沒有什麼壞處。而他真正的心思是想藉機窺視一下出自深閨的滿洲秀女的容顏。果然,吳棠在河船中看見了一個母親和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姑娘的美麗遠遠超乎他的想像。他根本沒有把那位母親的"如今人世疏冷,惟獨吳老爺古道熱腸,我們母女誓不能忘"這一番話聽進去,他已經魂不守舍了。那個美麗的姑娘就是後來的慈禧,當年她年方十八。另外一個姑娘後來做了醇親王的夫人。當時慈禧的心情正不怎麼樣,因為她的父親剛剛去世,原來那些看在她父親不大的官職上與她們保持"親密關係"的人,現在誰也不理會她們孤兒寡母了。"河船中的秀女"的故事情節略有出入地散見於前人的各種記載中。雖然有人經過考證指出這個故事存有某些"主觀臆想"的成分,但從1869年時任湖廣總督的李鴻章接到指派他"查辦四川總督吳棠"的聖旨後所表現出的痛苦躊躇,足以證明吳棠當年的這一段奇遇不是沒有根據的。慈禧被選入宮中後,儘管吳棠以一個無才無德的小貪官形象而遭到同僚們的鄙視,但他還是官運亨通得以連連升遷,一直做到四川總督。由於他在四川索禮受賄、橫行霸道的行徑實在過分,朝廷屢屢收到控告他的奏摺,於是皇帝下旨讓李鴻章負責查辦。接旨後的李鴻章對他的幕僚表示,此事為一"燙手的板栗",因"此人殊難下手"。讓老奸巨猾的李鴻章為難的原因是這個吳棠和太后往日的"情誼",雖無法證實卻也無法否定。後來皇帝接到的"查辦報告"中對吳棠評價為:"忠厚廉謹,官聲尚好,所參各項查無實據,在籍士紳一致稱頌吳棠善政便民。"後來的事實是,吳棠不但沒有受到彈劾,彈奏他惡行的人反而"受到朝廷申斥"。1900年9月3日,66歲的慈禧皇太后在帝國西北部崇山峻嶺中一個路匪過夜的土窯裡暫時歇息著。天亮的時候,隨行的王公大臣、皇室貴族們紛紛蓬頭垢面地爬起來,飢腸轆轆地看著前方似乎沒完沒了的彎曲山路。突然傳來太后的旨意:今天不往前走了,一塊兒去逛逛山景。大夥正納悶,太監們已經忙活了起來,滿山地拾柴火燒水,原來太后今天要梳妝。太后也讓皇帝把頭剃一剃。所有的人就這樣等待,一直等到太陽升高,人人都餓得眼花繚亂的時候,太后從那座破窯裡走了出來,大夥頓時都愣了神:我們的老佛爺,老太后,怎麼稍微地這麼一打扮,就這麼勾人眼神?已經年過花甲的慈禧依舊風韻猶存。哪怕是對她有深仇大恨的人,都不會否認這個女人的姿色。她換上了在宣化的時候當地官員孝敬給她的一件漢家繡花長襖,鮮亮的富貴牡丹,翠綠葉圖案的大滾邊下擺,斜開氣的粉色紐襻,把個腰身裹得窄窄的,漿過的浮雲月牙領托著太后紅潤的臉頰。太后今兒擦了胭脂了?不像,一路是有地方官呈獻過胭脂,可太后嫌粗,好像都扔了。老佛爺就是這個血色,就是這個福氣。慈禧對因為剃了頭而更顯得更加消瘦的皇帝說,別老皺著眉頭--"他且勿論,此次出京,得觀世界,亦頗樂也。"榮祿致許應■書:《庚子拳變始末記》,載《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77頁。這個地方叫雁門關。進入山西地界之後,雖然沿途的官員不斷提供了包括轎子在內的各種交通工具以及盡了最大的努力保障著皇室的住宿和夥食,但是在這個帝國山西省北部的貧瘠荒涼、連綿不斷的大山裏逃亡,依舊還是會出現飲食斷絕的情況--"食物甚難得,惟有粗餑餑粉而已。"在太后的帶領?下,"遊山"的皇家隊伍出發了。這不是在京城,排場是擺不成了,好在太后不講究這個。隊伍的最前面是兩匹開路的馬,然後是大太監崔玉貴,接著就是四頂轎子,裏面坐的是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裕隆皇后和14歲的小皇儲。長時間的風吹日曬,轎子的顏色已經褪了,轎圍子上滿是雨水浸漬的痕跡。山裏的風很厲害,把天空颳得一片瓦藍。這是塞上的秋風,所有的人的綿軟的身體和茫然的情緒都在猛烈的風中打著顫。沒有人知道太后今天為什麼打扮。還是個孩子的皇儲被太后的興緻感染了,或許是剛吃了個大蘿蔔肚子裏有了底的緣故,他坐在轎子裏掏出一把一直隨身攜帶著小嗩吶吹了起來。崔玉貴立刻覺得大阿哥的舉動不像話,因為在太后身後吹嗩吶,會讓太后聽著像在出殯。在他經過幾道手續傳達了這個意思之後,嗩吶聲停止了,可接著便傳出大阿哥的京劇唱段,唱腔一出口就帶著厚厚的奶味,顫顫悠悠地在大山中跌跌撞撞:"頭通鼓,把飯造,二通鼓,緊戰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鋒交,上前個個俱有賞,退後定斬不能饒……"只有少數大臣能猜出太后的心思。派李鴻章"全權議和"的上諭已經發出,將和李鴻章一起與各國談判的慶親王已經離開逃亡的隊伍正在返回京城的路上,太后給了他們"便宜行事,不為遙製",自行處理談判的權力。另外一份重要的上諭草稿已經擬好,這是向全國發出的嚴加剿滅義和團的上諭,上諭嚴格遵照太后的原話,一字不易:"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剿除,嚴行查辦,務絕根株。"《清德宗實錄》,第468頁。另外,聽說洋兵打到保定就不走了。身後沒有洋兵緊追的消息,太后不由地鬆了一口氣。瞧瞧,還是老佛爺,拿得起放得下,這就叫本事。山頂上有一塊扁平的石板,據說曾經是佘太君的點將台。遠處的烽火台已經破落,一股山野旋風卷著沙土和落葉飛揚而來。慈禧在這裏站立了很久,她的思緒中迴旋著的一個夢境誰也不可能琢磨出來:她自打早上從窯洞裏鑽出來,便有一個強烈的感覺:這裏的景色很像當年的熱河。昨天晚上,她夢見了帝國的夏宮熱河,夢見了她的丈夫鹹豐皇帝,夢見了昔日那些溫存與冷落、希望與失望、快樂與痛苦交織在一起的難忘時光。對於慈禧以政治角色出現在帝國的政權核心中而一直耿耿於懷的恭親王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大清宗社,乃亡於方家園。""方家園",北京朝陽門內一條衚衕的名字,是慈禧的母家所在地。這個地方明代的時候就在京城小有名氣了,倒不是因為這裏出過什麼高官巨宦,而是因為這裏是官妓集中的地方。就憑家住此地這一點來看,慈禧的母家也不會是什麼顯赫人物。恭親王說那句話的時候,慈禧27歲,新寡,正值少婦年華,別有一種風情。而正是在這一年,這個光彩照人的少婦把中華帝國拉進了一段最不可思議的歷史中,直至使幾千年的帝國走向了最終的滅亡。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