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面對子彈的戲劇情節(3)
中國戲劇最大的特點是把自然人的一切,包括體力、智力和能力加以理想化,中國現代戲劇理論管這一點叫做"塑造人物"。所以,19世紀末,當中華帝國的巨大災難發生的時候,洋人們與其說面對的是一群激情澎湃的帝國農民,不如說他們面對的是一群激情澎湃的"戲劇演員"--一夥不戴面具的"神"。義和團將神靈作為護身咒符,這極其恰當地迎合了帝國的農民們在極端貧苦和絕望之時極易產生的"人生就是大戲"的幻覺。帝國的農民們那被長久壓抑的掙脫苦難的強烈**終於在群起而動的造反中被提醒了、激活了。中古代、近代史上所有的農民騷動都會標榜是在執行某個"神"的旨意。但是,"神"往往附體於特定的一個人,而且往往天上還"掉下寫有奇異文字"的物證,這個人就是造反的首領--一場大戲的主角。太平天國的"神"是楊秀清,只有他一個人才有資格被"降神附體"而成為"神"的化身。但是,義和團的"神權"是大眾的,人人都可以"降神"而擁有"神權",在中國,這是開天闢地的事,讓所有的帝國農民喜出望外,趨之若鶩。這就是發生於1900年規模巨大的義和團運動居然沒有地位得到明確承認的首領的原因。帝國的農民相信自己就是"神"。帝國的農民認為自己就是一部大戲的主角。"各處設壇,神即附體,手持刀槍,自試不怕"的義和團已經不是某個鄉村、某塊土地和某些農民的局部運動了,"一唱百和,舉國若狂",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戰鬥,過去農民參加造反是代表個人,現在他們代表"神"了。如果要想成為"神",首先得將"神"附在自己的身上。"降神"儀式是義和團最主要的活動,因為只有通過這樣的儀式,才能達到農民們所期望的"神人合一"的結果。日人佐原篤介《拳事雜記》:匪中分乾、坎二門……匪中傳授不一,大要以降神為主。降神者,為神附其體,乃自會武藝,不畏槍炮也。其降神之法,乾門中者每一人,入壇即附俯壇前,由所謂大師兄者為之焚符誦咒,名為請神,復令其人堅合上下牙齒,從口呼吸,俄而口吐白沫,即揚言曰,神降矣。乃使其人起執刀棒,隨意舞弄,此人即謂之得法。坎門請神,與此略同,惟使其人跳躍,待其氣喘,以為神降之志為稍異耳。得法之人,以後無論何時何地,若欲請神,但如前法演習待流沫喘氣,即自謂神降矣。(日)佐原篤介、浙東漚隱輯《拳事雜記》,載《義和團》。在這樣的記載中,無論如何也無法確切地弄明白農民們的"降神"儀式到底有哪些程序,看上去彷彿就是拿著棍棒舞動一陣,自己就成為"神"了。如此簡易的操作程序,不需要金錢、時間和耐心,不需要認識漢字、粗通經典和專門技術,只要雜耍似的隨意糊弄一下,理想就頃刻實現了。在這一瞬間,"神"和人之間的界限如此模糊,距離如此之近,關係如此親密,簡直是人人可為,處處可為,招之即來,來之即"附",惟一的先決條件也許就是曾經看過幾場鄉村裏的戲劇,在鑼鼓聲中欣賞過武官軍士、神怪天兵和蝦兵蟹將們的"戰鬥"--"神"與人相處得如同孩子們在遊戲。根據史料記載,義和團的成員中,幾乎一半是孩子:"廟中有拳場,皆十三四歲小兒,最小者不過八歲。""每團一隊,童子居其大半。"黃曾源:《義和團事實》,載《義和團運動史料叢編》。這些農民的孩子參加義和團不但可以暫時吃飽肚子,而且還可以發揮他們沒有泯滅的遊戲天性,降神的儀式就肯定令他們覺得幸福之極,因為"天下"一下子變成了屬於他們的巨大的遊戲場。義和團的農民們之所以幻想自己能夠"降神附體",最大的目的是為了使自己具備某種神仙才具備的"法術"。這些"法術"包括"刀槍不入"、"閉住槍炮"等等。"神"是不死的,並且有打敗一切的能力,如果自己成為了"神",那麼戰鬥的時候就可以在毫髮無損的情況下無往而不勝了。或者,即使暫時死了,立即可以再生。孫悟空之所以成為義和團主要的崇拜對象,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刀砍不死,火燒不死,銅頭鐵臂的"不死"猴子。帝國的農民們對這隻猴子在腦袋被砍下來之後能夠立即重新長出一個來的"法術"羨慕不已。生下來就意識到自己的貧窮脆弱和無力反抗的帝國農民們獲得這種感覺至關重要,這是一種縱橫天下"當家做主"的感覺。為了這個感覺,即使真的死了,至少在還活著的時候能夠得到身心的極大滿足,這也是一種幸福。從以後義和團的戰鬥經歷來看,帝國農民們所有的"法術"幾乎都是想像的產物。他們想像自己能夠飛翔:"有人傳雲,西門外某地方,忽有龐某從空中飛來。問其從何處到此,曰從山東;問其曾行幾日,曰頃刻間耳。問者皆驚為神,而推立團首焉。龐某,挑水夫也。"劉孟揚:《天津拳匪變亂紀事》,載《義和團》。他們想像自己能夠飛簷走壁,隱身潛行,其"法術"活脫脫是剽竊《封神榜》裏的情節:"團向人雲,其師傅嘗隱身入租界,見一高樓無人,乃現形進入。樓凡四層,第一二層無人無物,三層金銀珠寶甚多,四層有年老洋人一男一女對坐。見師至,皆稽首為禮。自言系夫婦,年一百歲,忽涕泣曰,吾知老師法術甚廣,且知老師今日必來,故愚夫婦在此相候。吾國所恃者槍炮而已,今天欲滅洋,天兵下界,槍炮皆不過火,各國惟束手待斃。老師既到樓中,金銀珠寶請收去,愚夫婦亦自此逝矣。"佚名:《天津一月記》,載《義和團》。他們說,只要他們往一個方向一指,喊:火!於是就著火了。又喊:止!火就熄滅了。洋人的軍隊已經到達天津大沽口外準備進攻北京的時候,義和團們宣稱他們可以讓渤海的海水瞬間乾枯,從而令洋人的軍艦擱淺:"大沽口外長一土龍,縱橫數十丈,海翻見底,洋船皆不得進。"黃曾源:《義和團事實》,載《義和團運動史料叢編》。天津戰鬥的時候,洋人的槍炮實在是厲害,義和團首領向帝國政府保證,說可以將洋人的槍炮"閉住",但是只能"閉住六天"。他們說他們和洋人的戰鬥是"神"與"鬼"的戰鬥:"洋兵與拳民交戰,拳眾隻作揖,不動步,即能前進。作一揖,進數百步,作三揖,即與洋兵接,洋兵不及開槍,身已被刃。"而在西方記者的記述中,義和團的農民們面對洋人正規軍隊的時候,其前赴後繼的場面確實讓洋人們膽戰心驚,因為這些中國農民"舞蹈般"地衝上來,毫無懼色,"他們真的相信他們的**是永恆的"。甚至義和團的農民們還認為自己既然是"神",就擁有了"萬寶囊"之類的神仙之物,這種想像完全是極度的飢餓和貧窮導致的幻覺:初神拳之將起也,誇詡神奇,謂人各攜米一囊,囊僅二三寸許,飢時,撮數粒納口內,便不飢。又雲,人懷饅首數枚,任取一枚啖之,但留少許納懷內,飢時再探取,仍一完好饅首矣。老師按人給錢二百,隨意用去,但不使罄,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僑析生:《京津拳匪紀略》。口袋裏只要留下米的"種子",米就會自動繁殖;只要不把饅頭吃完,留下的一口一會兒就會變成另一個完整的饅頭。至於錢,只要不花完,就可以"生錢"。這簡直是兒童們幻想的"寶葫蘆",是中國神話戲劇的典型情節。更神奇的是,義和團的一個組織,叫做"沙鍋照"。這個組織的成員"自成一隊,人挾沙鍋一具",義和團員們需要吃飯的時候,其成員便生火做飯。奇怪的是,小小的一個沙鍋,裏面的米飯竟然"可使百人飽餐而不盡"。同上。而女義和團"紅燈照"則飄然如神到"呼風喚火"的程度。"有見之者,如風箏之懸燈,或東或西,其行如飛。遊弋半空,起火之媒,城內外交通及教民之屋,相繼起火。"楊典誥:《庚子大事記》,載《庚子紀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