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一個短暫的"春天"(1)
前往日本馬關的帝國"議和"代表團的輪船正行駛在日本海海面上的時候,在帝國四面八方通往都城北京的路上,成千上萬名身穿藍色長袍的帝國文人們正在匆忙趕路。京城裡春寒料峭。一個名叫康有為的文人提著行李在蜘蛛網一般的衚衕裡東張西望著,他要尋找一個叫做"南海會館"的小門臉,並且要在那裡住下來。他期望那裡最好能有一張桌子,讓他把自己的文房四寶拿出來擺好。帝國的知識分子是來參加帝國最高級別的考試的。他們來自不同階層,年齡相差很大,貧富極端懸殊地在京城內外大大小小的客棧裡落腳。只是此刻,他們的夢境是極其相同的:經過數年的苦讀,現在以各省舉人的身份,競爭名額極其有限的進入帝國政治階層的"通行證"。因為摒棄了所有人類自然科學的內容,隻承認東方的哲學思想和道德理論,所以帝國的科舉考試是世界上內容最單一的考試。這樣的考試在中國至少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一直是顯示帝國政治穩定的標誌,是帝國文化精英相聚一堂的盛事,是展示帝國悠久文明的景觀,是帝國最低層的平民幻想一夜暴富、雞犬升天的夢境,是帝國國家政權順利運作和行政管理得以維持的支柱。而帝國的知識分子素以治國平天下為自己人生成就的最高境界。他們的"知識"長久而強烈地為政治功能所淡化,也就是說,不通過政治實踐的檢驗,他們的"知識"就沒有實際價值。"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文人當官從政,和農民耕地一樣自然,除此以外別無出路。對政治前途過於強烈的單一追求,驅使帝國的知識分子走的是一條兇險而狹窄的人生之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當官便得志,失官或丟官便失志,因此他們往往容易成為社會各階層中最"奮不顧身"的人。這一年的春天,數萬知識分子聚集在帝國的都城,由此帶來的一個情況是過去的統治者不曾有過的,並使現任的統治者感到有點不知所措--在帝國的知識分子,那些最溫文爾雅、最講禮儀道德,並且是帝國官員選拔制度的惟一受益者的讀書人中間,此刻正流動著一種危險的情緒,這種情緒不斷蔓延以至威脅到了帝國政權的生存。夾雜在危險人群中的最危險分子之一就是那個康有為。這是一個令京城人聽上去話語十分古怪的廣東人,面色黝黑,其貌不揚,身穿一身讀書人的藍色長衫。與帝國絕大多數夢想讀書取仕的人一樣,康有為在掌握帝國經典理論上才氣平平,因為"書香門第"的家庭壓力,於1882年和1888年兩次參加取得舉人資格的鄉試,都以失敗告終,他產生了放棄考試的念頭。但是,"諸父皆強之",尤其"母意屬望迫切",康有為隻好奮不顧身地一試再試。1893年,36歲的時候,他勉強通過了鄉試,取得了參加京城最高考試的舉人資格。但是,第二年,他在第一次進京趕考的時候,不但沒有考上,而且還扭傷了腳,於是他便南下回家了。那時正是1894年,按照中國的曆法是甲午年。1894年的春天,已經37歲的廣東舉人康有為決心最後一次在科舉考場上賭一把自己的前途。在萬物春情萌動**勃發的季節裡,帝國文人想當官的念頭往往會使他們的精神幾近瘋癲。這個春天的考試,是熱切希望一步登天的帝國文人們最不安心的一次考試。當文人在京城小衚衕中那油燈昏暗的客棧裡抱著書本臨陣徹夜"磨槍"的時候,國家不幸的消息烏雲一般一陣一陣地滾過來。海戰的失敗已經讓國人"莫名驚愕",而帝國的全權大臣與日本人草簽的條約內容更令"舉國嘩然"。不要說把中國的國土割讓給洋人是奇恥大辱,光一筆關於銀兩的帳就讓中國人覺得日子沒法過了:當時帝國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是8890萬兩白銀,而日本人要求的賠款是這個數字的三倍,且規定第一年就得支付1億兩,全部賠款必須三年內還清。考試考到了年近四十前途依然沒有希望的康有為在帝國的都城北京"拍案而起"了。首先反對條約的簽訂:"嗚呼噫嘻!萬裡之廣土,四萬萬之民眾,而可有此約哉!"康有為:《中日和約書後》,見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第137頁。進而認清帝國主義的野心:"非戰敗之損也,非有開罪之失也,而一紙書來,取南滿、東蒙、山東、福建萬裡之地,及國命之鐵,甚至蹶而踏之,蹙而縛之,以財政軍政顧問相要,以全國之要地警察,國命所託之兵工廠相索……凡人聞而怵惕傷心……"康有為:《中日和約書後》,見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第137頁。再論帝國外強中乾,以國土民眾十倍於人而受人遏製。"如巨象肥牛之遇乳虎,不待磨牙,聞聲俯伏,甘聽吞噬,豈非天下古今所未見有者哉!"同上。最後歸結於政府的**:"擬以三千萬舉行萬壽,舉國若狂,方謀保舉,而孫毓汶當國,政以賄成,大官化之,惟事娛樂,內通李蓮英,相以交關,政俗之汙壞,官方之紊亂,至是歲為極。"同上。這樣的政府應該下台了。這樣的國家應該改變了。4月22日,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81名在京參加考試的廣東舉人上了街,他們要向政府遞交一封請願書--實際上是寫給帝國皇帝的一封信--這就是中國歷史書中所說的"公車上書"的開始。"公車",古代指"官車"。中國的漢代,各省舉人上京考試,其交通問題由國家給予解決:舉人們乘坐公家的車馬被逐站"遞送"。後來就以"公車"代指舉人上京考試,同時也代指那些參加國家考試的學生們。清政府的法律規定,舉人沒有直接向皇上上書陳言的權利,要上書,必須由都察院轉交。清代的都察院是全國最高的監察、彈劾和建議機關,也是接受民間"信訪"的最高機關。作為帝國政府權力如此之大的衙門,有把請願書送上去的職責,也有扣押下來自行處理的權力。特別是,舉人們的請願書不但是直接議論國家政治大事的,而且是直接寫給皇帝的,任何官員處理類似事件的時候都不能不小心從事。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把"士人乾政"當做一種"大逆不道"的罪行,何況康有為們寫的"請願書",對國家政治的抨擊無以復加,手稿被傳抄出來時,市井上"爭相看閱",觀者"莫不嗟悚"--嗟,感嘆;悚,恐懼。難怪都察院的官員根本不敢送給皇帝看。於是,"公車"們之間開始了大規模的"串聯"。在康有為和梁啟超的鼓動下,一千多名舉人在送往都察院的請願書上聯合簽名,而其中廣東省和湖南省的"公車"們幾乎全部上陣。在中國,湖南和廣東一向是"造反"的策源地,是出"仁人志士"的地方--箇中原因,梁啟超講得明白:"湖南之士可用,廣東之商可用;湖南之長在強而悍,廣東之長在富而通"梁啟超《湖南廣東情形》,《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一》。--真是絕妙的分析--湖南江河橫流峰險林密,從知識分子到土人,從男人到女人,個個精力充沛思維旺盛,有不當"革命鬥士"就當"綠林大盜"的強悍民風,特產行為激烈的政治反叛人物和詭計多端的陰謀家。而廣東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各種"革命"的發源之地,原因是廣東受到商業文明的熏陶絕早,富裕而開通,赤腳的南人懂得自己掄起甘蔗砍刀理所當然,而殷實的粵商更是以傾家蕩產地贊助"革命"為樂事。湖南、廣東帶動,各省紛紛"繼之"。4月22日、24日、26日、28日和30日,穿著藍色長袍,梳著辮子的帝國"公車"們一群接一群激昂地走在前往都察院的路上,他們口號加演說,"面容淒慘,垂涕陳情",聲援和看熱鬧的市民人頭攢動,北京城一時像過狂歡節,都察院門口更是亂作一團。聽說阻止上書的主要官員是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孫毓汶,於是"公車"們揚言要"抬著棺材去孫家",結果嚇得這位大員立即聲明自己病了,躲在家中不上朝,不久乾脆辭職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