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言論自由:移民巴西!(2)
皇家的考試又一次開始了。大批的知識分子們聚集在北京,京城危險了,帝國危險了。北京城宣武門外菜市口米市衚衕裡的南海會館始建於道光四年,由廣東南海籍京官捐資購買工部尚書董邦達的故宅修繕而成,是南海籍學生進京應試複習課程和食宿之地。會館很大,分13個小院子,康有為住在會館的北側,院子裡有七棵老槐,故名"七樹堂"。康有為將自己住的房間命名為"汗漫舫",取"小室如舟"之意。小室春寒料峭,康有為心硬如鐵。他的弟弟康廣仁告誡他,由於他和帝黨的關係過於親密,已經引起了"後黨"們的注意。皇上和他的帝黨們是願意變革的,而慈禧和她的"後黨"們是反對變革的,這個觀點不但在當時康有為的腦袋裡堅信不疑,連今天的歷史書也是這樣寫明的:慈禧"結黨營私",寧可把國家推入水火也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光緒"憂國憂民",寧可失去皇位也要"繁榮富強"--中國人書寫自己的往事猶如編寫唱本,能把一部民族的歷史寫得如同京劇舞台上的恩怨故事一樣,一板一眼都有音律,唱念做打均為師承,故事簡約委婉,象徵手法嫻熟,色彩斑斕的油彩畫在了臉上,曹操陰白的底色上點綴黑斑,關羽鮮紅的底色上撒些碎金,令觀賞者能夠一邊喝茶一邊嗑著瓜子,亢奮的時候還允許叫一聲"好"--中國人以散淡的心態觀賞複雜事物和以複雜的心態琢磨簡單事物的本領舉世無雙。康有為至死都是最堅決的"保皇派",他"無限忠於"的感人事跡之所以被歷史的書頁埋沒,是因為後人覺得他應該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和"封建勢力的掘墓人"--無論如何,康有為在寒冷的如舟小室中頑強地再次給皇帝寫信了。他向皇上提出建議,主張中國和英國、日本兩國"結成聯盟"--旅順城內中國百姓的血跡未乾,寫出這樣的文字該是多麼痛苦的事情?--經過對諸位帝國主義的反覆比較,康有為得出了要"聯英日以拒德俄"的結論。康有為絕對揣摩過皇上的心思,因為,帝國主義們被各種利益驅使現在已經基本上分成兩個集團:一個是德、俄、法集團,與慈禧的"後黨"關係密切,尤其是"洋務派"的那夥人,包括李鴻章、劉坤一等要員,對俄國猶為親近;另一個集團是英、日、美,這三個國家向光緒的"帝黨"表示友好,特別是積極"支持"中國的變革。康有為認為,"日本與中國唇齒相依,德、俄得東方,於日本不利",況且,"日本欲奮揚威武而受德俄之挾製,日本必恨德俄"。所以,日本人說的是"真情也",英國則是"真救人之國也"。在康有為所有的"上書"中,最著名的是《上清帝第五書》。其中他為皇上指明了三條救國之路,即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向俄國和日本學習--康有為劃分陣線的思維到這裡又亂了--"采法俄日以定國是,願皇上以俄國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中策是"大集群才而變政"。康有為的"群才"不是指民間聖賢,而是指六部九卿各大臣,要知道康有為大小也是政府官員之一了。下策是"聽任疆臣各自變法",康有為的意思是皇上放權,讓各個省的官員自己去進行變革實踐。康有為最後說:推行上策,國家可以富強;推行中策,能夠維持局面;推行下策,國家僅僅不至於滅亡。如果"三策"都不推行的話,國家肯定就完了,到時候皇上就是想當個安穩的普通百姓都不可能了。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戊戌變法》(二)第195頁。信寫完了,請工部代呈,但工部尚書淞■認為康信有"偏激之詞",於是扣壓下來。後來,這封信的內容被登在了上海的報紙上,"展閱一周,言有過於痛哭者"。康有為徹底體會到什麼叫做"宮深帝遠"了,在經過幾個晚上的痛苦失眠後,他終於決定離開北京回老家去,他不幹了--如果那一年康有為真的這樣走了,中華帝國的那段歷史將平淡無奇--可是,當他已經把行李裝上車時,突然有人告訴他,一位大官員到了南海會館的門口,並且指名道姓地要見他,康有為頓時愣住。來到米市衚衕南海會館的人名叫翁同■。中華帝國1898年的驚險故事就這樣開始了。翁同■,皇帝的老師。江蘇蘇州府常熟人。父親翁心存鹹豐時為朝廷宰相,同治時為皇帝的老師,名門並不一定出紈絝。翁同■27歲一舉中了狀元。"狀元"是數十萬讀書人中獨佔鰲頭的無上榮耀。中國明清兩朝,非進士不能入翰林,非狀元不能做宰相,翁同■官運亨通,真就做了宰相,並且當上了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家父子二人,一個是鹹豐、同治朝的宰相和皇帝的老師,一個是同治、光緒朝的宰相和皇帝的老師,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更奇特的是,翁同■哥哥翁同書的兒子翁曾源在同治年間又中了狀元,一時間國人盛傳貧寒的常熟翁家的茅草屋肯定是蓋在了龍脈上。宋明以來,中國開始重文輕武,武官有多大的功勞也頂多做到將軍元帥,文官卻可以入閣拜相,甚至成為皇帝的老師,得到的寵榮無以復加。1898年的翁同■任協辦大學士,是掌握帝國外交大權的總理大臣,還是掌握帝國財政權力的戶部尚書,同時還是軍機大臣,地位幾乎僅在皇帝之下,首輔之尊,權勢熏天,一舉一動,滿朝注目。翁同■是光緒皇帝的師傅,就必然是"帝黨"之首。為了皇帝的利益,他不顧身份親自跑到米市衚衕攔住康有為的車,目的僅僅是一個:勸康有為留下來變法。一個當朝重臣和一個"基層"主事密談了什麼,史書沒有留下任何記載。接下來的歷史事件是:康有為不但留了下來,而且在第二天,光緒皇帝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奏摺:《請召對康有為片》--請皇帝召見康有為"垂問國事",並且請皇帝授予康有為適當的官銜,代表帝國到瑞士去參加一個國際和平會議,因為康有為"學問淹長,才氣豪邁,熟諳西法,具有肝膽"。這是第一個正式向皇帝推薦康有為的奏摺,在康有為的人生中極其重要。寫這個奏摺的人是兵部掌印給事中高燮--誰都會想到高燮的奏摺是在翁同■的授意下寫的。當奏摺遞上去的時候,翁同■及時在光緒皇帝面前把康有為推薦了一番。結果是必然的了,光緒皇帝表示要親自召見康有為,命令總理衙門安排一下。突然的變化,令康有為激動萬分,他多年等待的時刻終於突然來到了。但是,總理衙門的通知一直沒有下來。總理衙門說他們要"研究研究"。在帝國當時的政權結構中,坐在滿族貴族系列中最高地位上的恭親王奕■,不但是六朝元老級重臣,而且還是慈禧最信任的人,為"後黨"的首領,權力之大無人能比。恭親王是總理衙門的大臣,對於皇帝要召見康有為一事,他和禮部尚書許應■表示堅決反對,儘管翁同■從中極力周旋,奕■就是不安排。他的理由是:"本朝法律,非四品以上之官,皇上不能召見,免**份。今康有為區區小臣,皇上若欲有所問,可令大臣傳語也。"梁啟超《戊戌政變記》,《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一。無奈的光緒皇帝命總理衙門大臣召見康有為問話。召見的"降格"令康有為極其失望和憤怒。正是春節。京城內外爆竹劈劈啪啪地響著,人們身穿乾淨的長袍馬褂,見面拱手就說:"您吉祥!"正月初三那天,西曆1898年1月24日,下午3時正,心中鼓動著千種念頭萬種**的康有為陰沉著臉走進了帝國總理衙門。總理衙門,全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帝國最高的外交機構。這個機構設立於1861年初,是英國人於鴉片戰爭獲勝後強迫中華帝國設立的。英國人認為,世界發展到今天,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帝國居然沒有外交部,簡直不可思議。當洋人們有涉及對外關係的事務需要和帝國政府"協商"的時候,即使是要威脅和勒索,都不知道該找誰去說,真是一件很麻煩很荒唐的事。總理衙門設立後的主要職責是處理帝國的外交事務,派出大使,管理通商、海關、海防、訂購軍火和派遣留學生等;同時,這個機構還管理著中國的第一所外國語"學院"--同文館。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