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苻堅傳》第八十四章 決戰笮橋
李勢命將領李福、昝堅率大軍趕赴合水,抵禦晉軍。

此時桓溫在彭模略事休整,在這裏開了一次戰前會議,桓溫打算兵分兩路,攻向成都。袁喬認為,我方本來兵力就少,若分兵兩路,就更薄弱,如果一軍軍敗,大勢就去了,不如集中兵力,輕裝上陣,如同一把匕首,直搗成都。桓溫留下參軍周楚、孫盛看守輜重,其餘士兵隻帶三日糧食,也就是說,整個部隊就是個超級敢死隊,三日取下成都,功成名就;不成,戰死沙場,否則,也得餓死。

老天爺再次幫助了桓溫,當時,成漢有將領建議,在合水南岸設伏,料定桓溫棄舟登岸後,沒有船可用,不會走水路,只能走山陽到合水這條陸路。可是昝堅不同意,他認為水路迅速,如果己方從江北鴛鴦琦渡江,向犍為(今四川彭山東)開進,水路迅捷,可在半路上截擊晉軍,來一個迎頭痛擊,可他率軍走了一路,晉軍的影子也沒見著。

李福、李權兵分兩路,進軍彭模,李福的運氣比昝堅好不了多少,他一路到了彭模,打算端了晉軍糧食和輜重,讓晉軍徹底淪為一支沒吃沒喝的孤軍。李福大軍到彭模後,孫盛統率少量士兵,堅守營寨,佔盡天時地利的李福竟然被屢屢打退,看著晉軍的糧倉徒喚奈何。

與此同時,桓溫親率步兵一路向成都進發,沿途與李權的部隊相遇,三戰三捷,順利抵達成都十裡陌。

昝堅聽說桓溫已到成都,慌忙帶領大軍回師成都,軍士們白白被折騰一番,回來時,反倒被敵人佔了先機,桓溫以逸待勞,趁昝堅部立足未穩,軍心煥散,奮力一擊,昝堅軍一觸即潰。

自入蜀以來,桓溫軍一路所向披靡,連戰連捷,桓溫內心大悅,隻待來日攻下笮橋,拔掉成都外圍的最後一個大釘子。

派出去的精銳部隊都成了肉包子,李勢無奈,隻得集結剩下的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南約兩公裡的笮橋與晉軍決戰。

為什麼選笮橋決戰呢?這是成都特有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那時成都水系發達,江河密佈。當年,秦朝的李冰在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時,包括了在成都南郊對原有水道進行疏導和改造,形成兩條河流,就是著名的成都「二江」——郫江和檢江,郫江又稱內江,是今天府河的前身,檢江又稱外江,是今天錦江、南河的前身,在這二江上,相傳李冰按北鬥七星的方位,修了七座橋,笮橋就是其中之一。所謂笮橋,就是用竹索編成的橋,這是世界史上記載的最早的一座竹索橋。建造時用三個大鐵椎來系橋柱,緊竹索,懸掛在河上。橋面狹窄,高懸空中,搖晃不定,易守難攻,最不利大軍過渡。所在,李勢將此作為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

這日早上,朝陽如血,桓溫讓士兵們飽餐一頓,飯後,集結部隊,他身披銀色鎧甲,騎在馬上,做最後的動員演說。

「大晉的戰士們,三日之糧已經吃完,決一死戰的時刻到了,我們已沒有任何退路,只有衝鋒陷陣,勇往直前,殺出一條生路,揚我大晉神威,收復山河。今晚,我們要麼在李勢的皇宮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要麼血灑戰場,身死他鄉,這中間沒有第二條路,將士們,報效大晉的時候到了,拿起武器,完成我們的最後一攻,千秋功業,在此一舉。」

桓溫劍指前方,一馬當先,7000士卒們緊隨其後,沖向笮橋。

李勢雖然長於深宮之中,打仗還是有點經驗的,他親臨戰場,坐陣指揮,數千名弓弩手在岸邊排開,分列兩隊,前隊射完,退後,後隊立刻補上,千箭齊發。桓溫一面讓弓箭手還擊,掩護敢死隊衝上笮橋,意圖衝過浮橋,近身搏殺,一方猛攻,一方死守,衝上橋的士兵一波一波被射殺,偶有幾名士兵衝過笮橋,等著他們的,卻是一排排大刀長矛。眼看著戰士們一個個倒在血泊中,桓溫的心一陣陣抽緊。

這邊桓溫率主力正面猛攻,袁喬則另派兩路敢死隊,在側翼架弔橋,就是派善於游泳的士兵帶著繩索遊到對岸,然後將繩索在兩岸固定,將竹筏擺放在繩索上,供士兵過渡。袁喬抽調數百名弓弩手放箭,射退敵陣,掩護敢死隊架弔橋。

此時,李勢軍箭陣更密集,一次次打退晉軍的猛攻,參軍龔護戰死,前鋒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桓溫催馬向前,揮劍讓第二梯隊撲上,李勢軍箭如雨下,一支箭直射到了桓溫的馬前,不怕死的晉軍,此時也不由膽寒,諸將勸桓溫退兵,再作打算。桓溫見死傷慘重,士兵們一撥一撥地衝上去,一個個慘死在箭矢下,他開始覺得後悔,魯莽終於要付出代價了。

他揮淚下令:撤退。

鼓吏掄圓雙臂,慌亂中,卻將收兵鼓擂成了衝鋒鼓。又是袁喬,將錯就錯,大聲督促軍士浴血奮戰,士兵們在漫天鼓聲中,捨生忘死,奮勇向前,此時,數座弔橋也已架好,士兵們衝上弔橋,撲向敵陣,終於反敗為勝,打退駐守笮橋的成漢軍。

李勢騎馬逃回成都,率軍固守,晉軍乘勝追擊,到達城下,桓溫命士兵縱火燒城門,攻入城內,李勢眼看守不住,乘夜色逃出東門,一路逃到晉壽。

桓溫攻入成都,一面派兵收編殘餘蜀軍,封鎖府庫,安撫城中百姓。一面縱兵衝進皇宮,將皇室人員收監,待抓到李勢後,一起處斬,以血還血,為死難的士兵們報仇。

又是袁喬,建議桓溫,我們孤軍拿下成都,但是現在各種反抗力量都在,包括成漢軍主力,並未大損,絕不可小視,還是安撫為上,用兵為下,畢竟,經過這場血戰,我方生力軍銳減,假如李勢召集舊部,捲土重來,實在兇險之至。所以,眼下還是善待皇室宗親,穩定官僚集團,安撫百姓為上。

桓溫知道袁喬說的有道理,隻好硬咽下這口惡氣,他走入后宮,閻太后正和妃子李氏以及公主李嫣抱頭痛哭,見一個紫髯環眼的將軍仗劍而入,自以為必死。此刻,她反倒鎮靜下來,坐直身子,擦乾眼淚,一言不發看著桓溫。

李嫣躲在生母李氏身後,低頭不語。

桓溫抱拳行禮,說:「驚擾太后和公主,在下特來問安。」

「亡國之人,何言問安,將軍客氣,要殺要剮,全憑尊意。」閻氏正色說。

「太后您放心,我奉王命,千裡來奔,讓蜀地重回晉室懷抱,這是我朝百姓和蜀地百姓都熱切盼望的大好事,蜀地百姓本是我大晉子民,我絕不會濫殺無辜,定會妥善安撫,讓百姓安居樂業。如果李勢肯降,我也必將善待皇室宗親,我為收復蜀地而來,不為滅蜀而來,請太后放心。」

「你這話當真?」

「軍中無戲言。」

太后低頭沉思,這時,桓溫看見了李氏身後的公主,聽到桓溫沒有殺她們母女之意,李嫣緩緩抬起頭,恰好落入桓溫眼中,她臉上淚痕猶在,更顯得梨花帶雨,楚楚可憐,美貌傾城。桓溫一見之下,魂飛天外,世間竟真有如此佳人,他獃獃看著她,一時不知身在何處,今夕何夕?

太后見狀,輕咳了一聲,說:「如果將軍不準備殺我們母女,就請回吧。」

桓溫自知失態,喏喏而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