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漢末波濤之風起》第33章 專程而來
兩日後的清晨,聚賢商隊踏上了返程。

吉瀾騎上了新購的胡馬充當著整個隊伍的前哨和警戒,四處平治巡查。秦立則坐在大車上低頭使用算籌反覆核算著帳目。

陳問天則騎馬緊跟著另一輛大車,一路在跟車上一個穿著破舊麻衣身形十分瘦弱的人討論著。

沒錯,此人是他們團隊的新成員於和,是陳問天交代秦立招募一技之長的人之後,秦立在採購商品時發現的。

據其自己所說,於和的技藝接近大匠水平……

按說這樣的匠人一般來說並不好找,若不是洪災爆發導致所在士族變故,他也不會背井離鄉來到膠東。

漢代,很多東西都是保密的,知識、學術、技藝等等只要是有用的都要保密。

這些東西要麼是存留於家族之中通過族學傳承,要麼通過師徒關係傳承。

相對來說走得都是比較窄的渠道,也正是這樣才導致華夏很多優秀的文化、技藝因為各種原因失傳、甚至倒退。

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卻沒有人去改變,孔子和一些少數學者為何能成為大儒,因為他們有教無類,某種程度來說,是將他們掌握的知識無私的分享或是拿出來交流……

而更多的人尤其是世家,但凡得到一點有用的東西或是經驗,首先便是偷偷的記錄下來讓其成為家學的一部分,並且嚴密保護防止外泄。

越是想著藏私,越是敝帚自珍想要壟斷,最後就越容易失傳!

至少也是少了交流借鑒,阻礙了很多科學技術的發展。

而匠人這個群體也是如此。

他們通過師徒關係傳承,但又依附於士族。

由於官辦的類似機構極少,所以吃官飯的工匠數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量的工匠都在士族手下打工,甚至很多屬於士族的「財產」,可以隨意處置,便如此時正和陳問天爭執的於和。

於和是個木匠,準確的說是個雕刻師。

早年進入兗州濮陽丁氏家族成為一個學徒,他的師傅是專門負責給族內建築木樑雕刻精美花紋的大匠。

經過長期刻苦的學藝之後,他也成為了同樣的匠人。

可是今歲兗州大災,濮陽是重災區,丁氏上下損失慘重艱難求存,為了減輕負擔,丁氏便和後世一些遇到難關的「企業」一樣開始裁員……

於和不久也不幸被裁,好心的師傅在他臨走時寫了一封介紹信,讓他來青州膠東尋找嚴氏家族謀些生路。

或許是出發時處於災害初期,周邊環境還不至於十分混亂,或許是有什麼強運BUFF,總之一路之上幸運的於和躲過了很多劫數。

畢竟漢代平民的長途遷徙只能徒步,時間非常漫長,出了城市之外的治安已是非常差,更別說災荒時期了。

可是到了膠東之後於和的幸運卻似乎用完了,嚴氏「企業」近年整體走下坡路日子也不好過,在得知於和的技能是比較偏門的木樑雕刻後,便無情的拒絕了他的「入職申請」,於和不甘心的又去了另外幾個家族也都是碰了壁……

於是舉目無親的於和便悲催了,即便省吃儉用身上攜帶的盤纏也即將花完,惶惶不安的在膠東四處遊盪,直至遇到秦立。

————

一番爭執過後,陳問天有些無語了,他原本是想,技術好、技藝緊缺的匠人找不到也沒關係,畢竟這種人才幾乎都是大士族花大力培養的,他們肯定不會輕易放手。

那就找一些冷門的技藝或者哪怕是隻學會基礎技能的學徒,只要配合陳問天后世的腦子,做些多少有點創新並且簡單實用的東西出來,就足夠對現在這個草創班底發揮巨大作用了!

大不了之後再逐步擴大團隊研發嘛,步子只能一步一步邁。

可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剛開始述說腦中的想法,還沒把具體細節說完,就遇到了對方的抵製!

這個於和才三十多歲的年紀卻十分的古板,他的理由是師傅未曾傳授他其他的技藝,他便不能擅自更改所製類別……

陳問天有設想過他這個想法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比如漢代的工藝無法做到、比如無法找到合適的材料、又或者做出來的東西太過超前並不合適、亦或是成本太高無法暢銷等等的,可是他絕沒想到這第一個問題竟是師徒關係的束縛……!

他嘗試用一些後世的道理來說服於和,可對方無比堅持,而且他觀察到,周圍聽到於和說法的人也是一副這很正常的表情,覺得並沒有什麼毛病,這就麻煩了……

最後陳問天只能放棄,等到商隊今日休整之時再先去和秦立商量看看,若是行得通讓秦立去和這個老頑固溝通……

可是還沒等他回過神來,便看見吉瀾騎馬從遠處而回。

隨他一起而來的還有兩騎,而且吉瀾隨後一反常態,還沒進入隊列便開始安排眾人就地駐紮休息,顯然有些狀況……

「今天不對勁啊……」

~~~~~~~~~~~~~~~~~~~~~~~~~~~~~~~~~~~~~~~~~~~

秋高馬肥,這個詞對於漢代北方來說是有不同的意義的。

戰馬處在最佳的狀態,秋獲也已結束屬於農閑時節,氣溫不冷不熱十分爽朗,正是殺人劫掠必備……嗯,正是攻伐敵酋開疆拓土的好時節。

此時並州太原郡官道上馳騁著一大隊騎兵,熟練精銳的騎兵隊列和那些剛招募或是沒見過血的縣卒郡兵是有很大差別的!

即便現在北地一些邊郡都有配備一些騎兵,可同樣騎著馬就能算騎兵了嗎?

不足一千五百的飛騎,配上雙馬硬是整出了一股大軍行進、雄渾無敵的氣勢!

因為臨近並州治所晉陽,官道兩邊也不再荒涼,一群士族子弟紛紛前來吃瓜併發出嘖嘖讚歎,畢竟他們多年沒見到這樣雄壯的軍伍了。

「此等騎士可謂大漢精銳也,若能盡擴何愁鮮卑之輩!……」

「戰馬錚錚,兵甲彭彭……」

「嗯,這個,這個……漢軍威武!……」

呂布毫不顧及旁人各色的讚許,自己立馬停下來,觀察著不斷超過自己持續行進的隊列。

看到一些普通兵卒犯錯時不時大聲喝罵,讓他們注意某些要領,說話時偶爾還帶一些粗俗的幽默,不時逗得其他飛騎大笑。

呂布最開心的就是看到自己帶的飛騎在節節勝利中迅速成長,看著一些年輕人逐漸成為老兵!

為此他幾乎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各種征戰經驗傳授給所有的飛騎,當然僅限於那些能聽得進去、又能聽得懂、還能活下來的人……

甚至他還經常給高順、魏續等人喂招幫助他們提高武藝,並告訴他們自己的戰術和一些帶兵小心得。

當然必須是呂布高興的時候,比如現在。

令他高興的是並州刺史遣使召見他,讓他帶著飛騎前來晉陽,說有大事相商。

他沒見到使者,因為當時他還在雲中剿滅賊寨,是張揚拿著書信來告訴他的,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刺史召見!

這說明他們即將得到官方的支持,說明他們飛騎打出了名頭。

起兵兩月不到,五原呂氏終於要在他的手中揚名立萬了。

誰說武人不可取,在這亂世手中的刀槍才是最管用的!

這次來晉陽他也有了打算,除了獲得官身之外,他還要爭取一些糧食軍需,隨著自己的隊伍不斷壯大,後勤壓力也越來越大,負責軍需後勤的張揚已經多次來給他訴苦了……

雖然征討各處山寨是有獲得不少財貨,周邊世家莊院也有敬獻一些酒食,可還是不夠啊,多數的繳獲他們又沒出手的渠道,只能將一部分折價和一些世家豪族換成糧食。

這次他把剩餘的那些財貨都帶來了,也和張揚有商量過,一部分敬獻給刺史大人權當晉身之資,一部分拿到晉陽市集上賣了換糧食,應該可以湊合解決一段時間了。

然後他便要向刺史請命深入大漠痛擊鮮卑!

對,就靠他的一千多飛騎。

什麼?力量懸殊?

某呂布可不會蠻幹,他準備以機動對機動和鮮卑人打遊擊,就像當年的冠軍侯霍去病!

我堂堂大漢稱雄塞外數十年,如今怎能讓鮮卑小兒如此欺凌……

「報!後方十裡有數十騎追至,請將主定奪。」

突然一個斥候從後方騎馬奔來而來,老遠便開始大喝道。

「讓魏飛侯前去問下對方來意便可……」

————

沒一會魏續便帶著一人來到呂布面前。

眼見這人五官堅毅且十分年輕,橫槍勒馬、英武不凡,只是衣甲破舊隱有血跡,眉眼中焦急之外還帶有深深的疲憊,顯然是連夜趕路之故。

「壯士不知如何稱呼,可是尋飛騎有事?」

呂布雖然不認識來人但沒有絲毫怠慢,認真的拱手問道。

因為他感受到對方不俗的實力,這是一種難以言明的武人間的感應,而這種感應呂布是第一次體驗到,他大致可以判斷此人武藝不會弱於自己多少……

「在下雁門張遼張文遠,聞將軍舉義兵、破賊寇、護鄉民,故特來借兵以破鮮卑,拯救被擄之漢民!」

來人翻身下馬拜在呂布馬前說道。

「壯士之意某早有之,只是如今刺史召見,且容某稟明刺史,之後便率全軍與汝一同前往如何?」

呂布毫無顧忌的將自己的打算拖出。

「將軍,如今事急,鮮卑大隊此時已然返程,只是帶著擄掠漢民必然行程遲緩,若再進城耽擱……恐是不及,遼千裡兼程而來,還望將軍念漢民之垂危予某前鋒先往,此番情義遼必當後報!」

張遼聽完有些急切的回道。

他一路從常山兼程而來,也是抱著心中最後一絲希望……

「嗯……如此……傳令,全軍改道!」

呂布猶豫片刻便果斷下令。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