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開局重八請我當皇帝》第三十一章 內鬥
說起內鬥。

其實蒙元此時也不遑多讓。

朱元璋露出笑容,示意繼續說。

韓林繼續道,「去年以來,陛下與張世誠激戰正酣。張世誠、方國珍,名義之上都是臣服於元帝的,因此,如果此時王保保南下,那麼陛下還可以如此高坐嗎?」

朱元璋點點頭,「是的。可是他們沒有,他們自己人打起來了。」

李思齊,當初是和察罕帖木兒一起起兵的,按理是王保保叔叔輩,又自覺得自己實力、才能都很強,受不了王保保呼來喝去的指令。

張良弼,原本就傾向於孛羅,跟王保保不對付,也不願受其節製。

於是,李思齊、張良弼,兩位不久前還大打出手的對手結盟,一起反抗王保保。

王保保隻好調兵遣將,準備討伐李思齊、張良弼。

就這樣子了,還要內鬥,元末的內鬥和明末的內鬥如出一轍。

冥冥中自有天意。

「那陛下知道他們怎麼就打起來了嗎?」韓林問道,也不待朱元璋回答接著說,「因為蒙元太子。當初,王保保擊敗孛羅,護送太子入大都時,皇后曾要求他逼蒙元皇帝讓位給太子,被他拒絕了。」

從此,皇后、太子與王保保失合。

「所以這樣的對手,有什麼可害怕的?」韓林輕描淡寫。

朱元璋思考著這番說辭,不久點點頭。

韓林說的對。

因為通過這件事,也知道了蒙元的實力。

如果自己是元帝,那麼一定會拉攏王保保,為自己所用,打擊太子一黨。

可是元帝的做法,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怎麼想的。

他也早看王保保不順眼,遂下詔,重新劃分勢力範圍,並設立大撫軍院,剝奪了王保保節製天下兵馬的權力。

王保保當然不幹!

擁軍拒命。

於是,元順帝遂集結起新舊軍閥,一起討伐王保保。

王保保勢弱,隻好退兵到了山西臨汾。

此時王保保已經四面楚歌。

正是用兵之時。

朱元璋之所以今天來問問韓林,也不過是想來聽聽韓林有什麼想法。

其實來之前他就已經定下了,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的戰略。

他之所以想聽韓林的想法,就是想找茬收拾韓林。

假如韓林和自己想法相左。

那麼就有理由發難了。

朱元璋自以為龍鳳北伐對韓林兒的打擊是巨大的。

不會選擇直接對抗元廷。

當年龍鳳四路大軍灰飛煙滅。

至正十七年十一月劉福通以毛貴軍為東路軍北伐,進展相當順利,一路開疆拓土,連戰皆勝,經海路,克萊州、平益都、北上滄州、柳林、直逼大都,但由於孤軍深入,在柳林敗與元將劉哈喇布哈之手,毛貴最後撤回濟南,東路軍北伐失敗。

而中路軍也於至正十七年六月由關先生、破頭潘率主力北伐,從山東曹州出發西進山西,克雁門關、大同、上都,震動大都。大軍攻克遼陽。史書載「關先生趨全寧,焚魯王宮府,駐居遼陽。賀太平當相位,奏用其子也先忽都。時也先忽都為詹事,以為總兵大將軍,取遼陽。……至則關.潘軍日治戰馬,一無退意,也先忽都畏之,縮跡不前,竟潰而歸」。

毛貴退軍後,北方的各路元軍立刻入晉打擊中路軍。

至正十八年五月一日,察罕帖木兒遣軍攻佔冀寧;五月八日,關保敗紅巾軍於高平;六月十三日,關先生、破頭潘攻克遼州。虎林赤率軍來攻,關先生等西去,再克冀寧路;九月,關先生攻打保定路,不克,遂西破完縣。鑒於與東路軍已無法會師,關先生等乃決議北攻大同、興和,進軍塞外。十月,中路軍攻破大同,十二月九日,攻克元上都開平城,焚毀了那裏宏偉華麗的宮殿。

至正十九年正月十三日,又攻破元遼陽行省省會遼陽路,殺懿州路總管呂震。

戰果輝煌。

甚至還巾軍毛居敬率領大軍四萬渡過鴨綠江。

連續攻克高麗西北部義州,麟州,宣州,定州和西京開京。

由於群眾紀律不好,且警惕性不夠高關先生,沙劉等十萬人被襲殺,高麗軍繳獲無數元朝玉璽、金寶、金銀銅印、兵仗等紅巾所掠物品。惟破頭潘率輕騎萬餘,從間道奔宣德,降於孛羅帖木兒。

而西路軍向西北攻取秦州、隴州,佔領鞏昌路,回師包圍鳳翔。在鳳翔城下中察罕帖木兒內外夾攻之計,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被斬首數萬級,伏屍百餘裡。李喜喜率殘部南去武昌,投靠了陳友諒;李武、崔德則轉戰陝、甘、寧之間,一直苦撐到至正二十一年五月,才向老對頭李思齊投降。

而中央軍劉福通率本部由亳州親自出馬,一路攻佔歸德府、睢州,打下開封和洛陽,北渡黃河圍攻懷慶。以當時黃河走向察之,東路軍佔據了整個山東東西道,中路軍在懷慶、晉寧、冀寧徘徊了近一年;而兩者之間的彰德路、衛輝路、大名路以及開州,也處於紅巾軍將領王士誠的活動之下,三路兵馬的出動,極大範圍牽製了元朝的軍事力量,後來更是有由出京的大宋平章盛文鬱建立曹州行省。劉福通正式遷都開封,韓宋政權全盛。

可惜這是短暫的勝利。

後來被打的劉福通戰死,韓林兒被朱元璋接到了滁州,從此處於朱元璋的掌心之中。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