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1三國明》第三十三章 治水名臣——宋禮
宋禮,字大本,河南永寧人,明朝著名水利官員,侍奉過明朝四個皇帝。自幼聰穎悟知,好學有志,精於河渠水利之學,洪武年間先後為進士、山西按察僉事等職。永樂稱帝後,先後任禮部右侍郎、工部尚書,因治運有功,多次受到皇帝表彰。

宋禮奉命到四川採購木材,積勞成疾病故,卒年62歲,被尊為河神。為紀念宋禮治水有功,在汶上、南旺建祠和廟並塑神像,供後人每年祭祀,命嫡孫赴南旺守祠,專管奉祀,並撥給附近湖地10頃,永遠管業。宋禮的治運功績也受到後人的讚頌,清代康熙、乾隆兩朝皇帝對宋禮進行追封,對其後代特別撫恤,清朝雍正時,敕封為「寧漕公」,朝廷追念治河名臣宋禮的題詞:「宋尚書聖德神功不居禹下。」刺封顯應大王。

明初建都南京,南北大運河沒有受到重視,永樂帝遷都北京以後,為了實現南糧北運走捷徑的航線,在元代京杭運河的基礎上,首先對山東省境內會通河進行疏浚整治。因為古代開鑿運河,大都藉助於自然河道,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工程量,會通河南北走向,是聯結海河支流衛河與淮河支流泗河最近的路線。在元朝末年,會通河被黃河決口泛濫的泥沙所淤積,運河中斷,如果想恢復這條航線,必須進行疏浚,怎樣改造大運河,保證漕運暢通,成為明王朝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濟寧州同知潘叔正的建議,工部尚書宋禮等人,奉命徵調民工十六萬五千多人,重點放在山東丘陵地帶的會通河段,疏浚運河。由於會通河缺乏水源,宋禮深入察看沿運水系、地形,訪問群眾,在汶上縣城東北白家店村,遇見鄉官白英。白英雖居鄉裡,但人品剛正不阿,無視權貴,認為官宦錦衣肉食者多為蠢才,見宋禮「布衣微服」,深入民間調查治運良策,態度虔誠,便把他多年積累的治水通航的想法告訴了宋禮。宋禮聽到「借水行舟,引汶濟運,挖諸山泉,修水櫃」等良策時大喜,遂邀白英參加治運工程,採納白英的建議,使會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運河的航運能力。

為了維持國家的開支和滿足統治者驕奢淫逸生活的需要,歷代封建統治者每年都要從江南搜括巨額糧米和財物,運到北方,稱為漕運。京杭大運河在山東境內的臨清到濟寧河段,地處丘陵地帶,地勢高,水源不足,因此多數河段岸狹水淺,不能通行重載船隻,常受到黃河決口的影響,河床經常淤塞,因而運河航運時斷時續。

白英建議把位於會通河道最高點的南旺鎮作為分水點,稱為「水脊「。他還建議在南旺修建分水閘門,建議利用天然地形,擴大會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陽、馬場等處的幾個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櫃「,並且設置「鬥門「,以便蓄滯和調節水量。同時開挖河渠,把附近州縣的幾百處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櫃「。宋禮採納白英的建議,經過民工歷時9年民工的辛勤勞動,終於完成了這項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連,湖湖相依,匯成一派巨大水系,使會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從此,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暢行無阻,漕運能力大大提高,每年從東南運糧米幾百萬石,接濟京師。

宋禮治運工程主要有疏浚會通河,建戴村壩,開挖小汶河,引汶水及山泉水濟運,建南旺運河分水樞紐等項工程,宋禮治運成功,保證了明代漕運的暢通。這次引汶濟運工程有三項,一是築戴村壩;二是開挖小汶河;三是建南旺樞紐工程。

戴村地形兩岸夾山,壩基穩定,距南旺較近,直線距離只有38公裡,是分汶河水濟運最好的製高點。戴村壩初建時為土壩,「壩長橫亙五裡十三步,遏汶全流」。又在戴村壩上遊大汶河南岸開引河一道,名稱小汶河,長90裡,縱貫汶上縣至南旺入運河,作為引汶水渠。同時在戴村壩上遊大汶河北岸坎河口,築一道滾水壩,當大汶河水量小時,可攔汶水不傍泄,影響濟運水量,當大水時起到溢洪的作用,破沙壩泄水入大清河,以確保戴村壩、小汶河及運河的安全。

戴村壩建成之初,並不完善,土壩年年遭水毀、年年要修,不然無法向南旺引水,歲修勞費越來越大,總理河道萬恭令工部主事張光文用工1.5萬元,在坎河口建成一道長寬各一裡的堆石溢洪道,免去了年年歲修的勞費。萬恭說:「坎河者,旱則止汶以濟漕,澇則泄汶以全漕。」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