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1三國明》第四十六章 韓國公——李善長
李善長,字百室,明朝開國功臣,濠州定遠人。年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明初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被晉陞為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後胡惟庸案,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

李善長投靠朱元璋時,正是朱元璋急需謀臣之際,朱元璋問他天下什麼時候可以安定下來,他說:「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一番話深得朱的贊同,於是用為幕僚。

後來,朱元璋威名日盛,來投奔的人與日俱增,就由李善長考察他們,薦舉優秀人才,臣僚之間出現矛盾時,也是李善長去做雙方工作,消除隔閡,顯示了很高的才能。郭子興想把李善長調過來輔助自己,李善長堅決辭謝不去,使朱元璋更加信任他。李善長注重取信於民,建議嚴明軍紀、禁止搶掠,朱元璋十分贊同,立即嚴厲整飭軍紀,使百姓得以安定,由此朱元璋的隊伍聲名日振,附近百姓紛紛前來投奔。

為整頓軍紀,李善長精心導演了一出「假殺徐達」的好戲,這齣戲十分奏效,使徐軍攻克鎮江後,秋毫無犯,鎮江城內平靜如常,朱元璋的隊伍更得民心,大大推進了根據地的擴展和軍事上的成功。從此,「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決於善長」。此後朱元璋率軍頻繁作戰,李善長則始終居守應天府,作為朱元璋的根據地,應天府至關重要,朱元璋信任李善長,才將應天委託給他,而李善長也沒有辜負朱元璋的重託,他全力以赴,努力工作,表現出了極為出色的組織和管理才能,在很短時間裡,便使應天將士和睦,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百業興旺,充裕的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前方,保證了軍隊的戰鬥,為朱元璋打下江山立了汗馬功勞。

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他嫻於辭令,明習故事,處理政務,裁決如流,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調兵轉餉無乏,恢復製錢,榷淮鹽,立茶法,開鐵冶,定魚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論功被封為宣國公。吳改官製,尚左,故李善長由右相國改稱左相國,居百官之首。曾與劉基等裁定律令,作為「大總管」李善長被朱元璋稱為「在世蕭何」,可以說,他為明朝的建立、朱元璋的登基,功不可沒。

此時此刻,李善長的身份極其尊貴,既是朱元璋登基典禮的「總導演」,還是是朱元璋的親家翁。特別是大封功臣時,朱元璋說李善長雖然沒有在戰場上的軍功,但「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乃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除了這些,朱元璋更賜給李善長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即李善長本人憑此鐵券,可以赦免兩次死罪,其子可以赦免一次,當時封公的六個人中,李善長名列第一,朱元璋頒發的「嘉獎令」上,李善長被比作漢代的蕭何,其風光在洪武功臣中獨一無二。

李善長雖然功勞卓著,但他也有性格缺陷,《明史》說他「外寬和,內多忮刻」,即外表寬厚溫和,而內心狹窄。參議李飲冰、楊希聖因侵犯了李善長的權力而遭滅頂之災,李飲冰被割乳身亡,楊希聖遭劓鼻而殘,太祖視察汴梁時,李善長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犯罪,禦史中丞劉基依法判斬,李善長卻要求不作深究,劉基請示皇帝後,殺了李彬,李善長十分氣憤,上奏誣告劉基專斷擅權,還竄掇別的官員奏告劉基,劉基終於被迫告老回鄉。

李善長位高權重,是淮西官僚集團的核心人物,在他的力薦下,胡惟庸從寧國知縣一步步爬上左丞相的位置,他們當政時,淮西集團在朝中居於統治地位,處處排斥不是淮西派的官員。朱元璋雖靠淮西勢力起家,但也要籠絡更多的人才為自己服務,他更怕淮西集團勢力膨脹威脅皇權,這就造成了朱、李間的矛盾,也埋下了李善長悲劇的伏筆。

胡惟庸為相後,大權在掌,專行橫斷,明太祖以擅權、植黨、枉法等罪狀殺了胡惟庸,接著大興黨獄,株連三萬多人。雖然沒有追究李善長,但對他的懷疑、不滿卻與日俱增。「反臣」胡惟庸的腦袋早已「搬家」多年,突然有人跑出來,揭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實為胡黨」,儘管聖恩仍如雨露,說「免死吧」,但對李善長來說顯然已危機四伏。

已經77歲的李善長修房子,向信國公湯和借士兵300人乾私活,湯和沒同意還奏了一本,該年,李善長又為一個犯了罪的叫丁斌的親戚求情,按照常理,這在當時本來是一件並不大的事情,可不知何故又鬧到了朱元璋那裡。皇帝下令審訊,而這個丁斌過去曾在李善長家服務,很奇怪,他沒有就事論事,交待李丞相是怎樣為他請託免罪的,卻直往心驚肉跳的事上扯,即李善長家族與胡惟庸的瓜葛。

於是,朱元璋命令將李存義父子投入大牢,誰曾想,一拷問竟審出了胡惟庸謀反前,多次拉攏李善長的事,雖前兩次都被拒絕,後來李善長弟弟李存義在胡惟庸的說服下,也來做哥哥李善長的工作,李善長說了一句:「我老了,等我死後,你們想怎麼乾就怎麼乾吧。」結果被毫無疑問地被歸屬到了胡惟庸謀反集團裡了,於是,等待李善長的就只能是接受處罰了。

朱元璋斥責李「元勛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賜縊死,終年七十七歲,其全家七十餘口一律處斬。朱元璋手詔條列其罪,為《昭示奸黨三錄》,布告天下。虞部郎中王國用上書為李喊冤:「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勛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使善長佐惟庸成,不過勛臣第一而已矣……今善長已死,言之無益,所願陛下作戒將來耳。」太祖看了竟無話可說,明代史家鄭曉、王世貞等人都對李善長參與謀反持否定態度。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