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1三國明》第一百一十五章 江南四子——唐寅
唐寅,字伯虎,小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祖籍涼州晉昌郡,明朝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考中蘇州府試第一名,進入府學讀書,考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入京參加會試,捲入徐經科場舞弊案,坐罪入獄,貶為浙藩小吏。從此,喪失科場進取心,遊盪江湖,埋沒於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唐寅,生於蘇州閶門內皋橋南吳趨裡一個市民家庭,因為是寅年所生,屬虎,所以名寅,字伯虎,後來,又因虎而更字子畏,中年以後,又歸好佛氏,故自號『六如』。唐寅相貌英俊,天資聰明,是唐家的白眉,明代的科舉制度,給普通市民提供了入仕的機會。唐寅的祖上從沒有出過讀書人,父親把希望寄托在唐寅身上,指望到這一代能夠發家,光宗耀祖。因此,他花錢請了舉業師來教唐寅,由於全家指望唐寅讀書做官,所以他得以「不問生產」,「閉門讀書,與世隔絕,一聲清磐,半盞寒燈,便作闍梨境界,此外更無所求也」。

對於天才的自負,使唐寅成了一個清高的少年,當比唐寅年長十歲的祝允明,聽說了少年唐寅的才氣而來造訪時,唐寅正處在這樣一個年齡,這就難怪祝允明要屢次碰壁了。祝允明出身名門,其時正因為提倡古文辭而名聲大振,他主動屈尊前來造訪,唐寅卻不予理睬,也可想見唐寅的傲氣了。後來,也許是為祝允明的誠意所感動,或者是為祝允明的名聲所吸引,唐寅終於也伸出了自己的手。唐寅敏感自傲,祝允明脫略大度,兩人的性格相輔相成,從此開始了持續終身的友誼。

唐寅的同學中有一個叫張靈的,也是市民出身的少年才子,人極聰明,文思敏捷,好交朋友,喜歡喝酒,善畫人物,又喜古文辭,受到祝允明的賞識,羅致門下。唐寅與他氣味相投,很快便形同莫逆,兩人經常在一起飲酒遊玩,做出許多荒唐行徑。傳說唐寅曾與張靈一絲不掛地站在府學泮池中以手擊水相鬥,說是進行水戰;又傳說唐寅曾和張靈、祝允明等於雨雪天打扮成叫化子,敲著鼓唱《蓮花落》,討來錢買了酒到野寺中痛飲,還得意地說:「這種快樂可惜無法讓李白知道。」張靈在豆棚下舉杯自飲,有人去看他,他自顧喝酒,不加理睬,那人怒氣沖沖地來到唐寅那兒,訴說張靈如何無禮,唐寅卻笑笑說:「你這是在譏諷我!」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儘管不一定實有其事,但卻反映了少年唐寅在人們心目中的「荒唐」形象。

唐寅二十五歲時,他的父親、母親、妹妹、妻子、孩子相繼病歿,青春時代剛剛過去,死亡的陰影便開始籠罩唐寅的心靈。中年以後,唐寅進一步思考生命問題,生命短暫、及時行樂成了他人生觀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死亡的無情與切近,也是唐寅產生了求取功名、一展抱負的進取願望。在同年所作的《白髮》詩裡,他詠道:「清朝攪明鏡,玄首有花絲。愴然百感興,雨泣忽成悲。憂思固愈度,榮衛豈及衰。夭壽不疑天,功名須壯時。涼風中夜發,皓月經天馳。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看到頭上夾雜的幾莖白髮便如此感傷,恐怕和親人的去世所帶來的死亡意識有直接關係,在這首詩裡,他表示自己將努力趁壯年時求取功名,這是他生活態度的另一個側面。

唐寅到南京參加鄉試,中第一名解元,唐寅雖說看不起舉業,但虛榮心卻使他對這種世俗的榮譽不能無動於衷。在他的印章當中,有一方叫「南京解元」,即使在他後來身敗名裂時,也念念不忘打在畫上,又有一方叫「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才子」而又自封「第一」,也頗使人覺得和這次鄉試第一有關,至於在他後來的詩中,則更是常常提起「領解皇都第一名」這個話柄。

由於梁儲的推薦以及唐寅的名聲,會試主考官程敏政、李東陽以及其他禮部官員,都已議論好要讓唐寅成為本科會元,為此科增光。唐寅躊躇滿志地北上了,同行的有江陰舉人徐經,乃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大旅行家徐霞客的高祖。赴京路上,他慕唐寅的名聲,對唐寅很是殷勤,到了北京以後,兩人來往更是密切。臨近考試時,徐經仗著有錢,收買了程敏政的家人,得到了試題,他請唐寅代他起草,唐寅雖說也知道這些題目來路不明,但一則科舉時代做模擬卷子本是常事,二則礙於徐經的面子,三則自己根本不把會試放在眼裏,所以就替徐經做了。

唐寅志得意滿而又不諳世故,有一次,在朋友面前聊天時將此事漏了出來,卻不料已被唐寅的好友之一都穆記在心上。憑心而論,都穆不是壞人,他為人聰明,讀書用功,他年長唐寅十一歲,最早與祝允明一起倡導古文辭,當時唐寅還只是個十來歲的毛頭小子。後來,唐寅卻名氣日盛,而且還有點看不起他,都穆心裏未免不是滋味。上一年,唐寅一舉摘下解元桂冠,今年又傳說要給他一個會元功名中人,心熱如火,怎麼能夠心平氣靜,面子上還是好友,心裏未免嘀咕。

正好唐寅透露徐經買到考題、自己代為捉刀,都穆便有意將此事透露給一個姓華的給事中,唐寅當時還蒙在鼓裏,不知二場之後,華給事中的揭發書早已送到皇帝面前。皇帝一看,勃然大怒,馬上命令程敏政停止閱卷,又令錦衣衛把唐寅、徐經等人抓起來。在錦衣衛獄中,唐寅尊嚴掃地,皮肉受苦,一下子從得意的高峰跌入失意的的深淵,回思來京時的躊躇滿志,真有恍如隔世之感。當道者憐憫唐寅,讓他到浙江去做一個小吏,算是「給出路」,有人勸唐寅還是去就職為好,以後也算有個出身,唐寅表示「士可殺,不能再辱」,斷然予以拒絕。

唐寅出獄回到蘇州,家鄉也沒有安慰與溫暖在等待著他,正如在生活中曾經千百次地發生過的那樣,曾幾何時那些捧場捧得最凶的人,現在罵他也罵得最厲害。更使唐寅感到難堪的,是家人的態度,唐寅曾經是一個全家都寄予厚望的人,也曾經是一個使全家都感到自豪的人,但是現在,卻永無出頭之日,從而使家人也永無出頭之日。以唐寅的敏感和悲傷,碰上家人的勢利與不恭,家庭生活難免不發生危機。最後,唐寅趕走了繼室,又和兄弟異炊,成了一個孤家寡人,本來已經衰落的家境也因此而更形不堪,連生計都發生了困難。

然而,縱觀唐伯虎的後半生,他的物質生活也偶有寬鬆之時,在蘇州城西北建造了桃花庵別業,後半生基本上在桃塢別業中度過。好友祝允明、黃雲、沈周等人經常來飲酒作詩,他購地建桃塢的經費,也主要來自於個人的賣畫。由此可見,唐寅的詩畫謀生之路至少給他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生存環境。尤其是當他生意好的時候,求畫者漸多致使忙不過來,便請老師周臣代筆。因此,後人在辨別唐寅畫作的真偽時就說:「及六如以畫名世,或懶於酬應,每請東村代為之。今伯虎流傳之畫,每多用筆,在具眼者辨之。」可見唐寅的名聲,於是一些貪圖私利的人,不惜作偽以牟取暴利。

以賣畫為生使唐寅取得了經濟上的自給,由此決定了他人格上的獨立,對他後半生的詩畫文藝創作亦產生了深刻的作用,甚至直接影響到其藝術觀和創作風格。史載唐寅初拜師於沈周,在京城科場舞弊案發生之後學於周臣門下,其畫風漸漸脫去沈周的特徵,如他的《騎驢歸思圖》畫法幾乎與周臣一致。

武宗朱厚照的叔叔朱宸濠,謀劃造反,到處招賢納士,以厚祿請唐寅出山,唐寅開始並不知道個中端倪,但去了之後,逐漸發現寧王圖謀不軌,便開始想辦法離開。《明史》中記載,唐寅「察其有異志,佯狂使酒,露其醜穢。宸濠不能堪,放還。」他為了離開寧王,整天醉酒裝狂,還曾脫了衣服裸奔,寧王實在受不了,便轟他走了,後來,寧王事情敗露被誅殺,唐寅則繼續桃花塢內的晚年生活。

為了生計的需要,唐寅還應人所求,畫過一些春宮圖、仕女圖,多以官伎、歌女等為模特,人們便認為,風流才子之說,大抵是因為唐寅性本如此。他的人物畫多感慨世情之作,表現出憤世嫉俗的心態。他兼取諸家之法,特別是吸收了院派和文人畫的長處,獨樹一幟,開創了一條能表現自我精神的畫路,行筆秀勁縝密,有著瀟灑清逸的氣韻。這一類作品多取材於歷史與民間故事,尤其以描寫歡場女子為多,唐寅的人物畫可大致分為工筆和寫意兩類。前者典型的有《王蜀宮妓圖》,畫中精心描繪了四位盛妝等待君王召喚的宮妓形象,工筆重彩,體現了畫家在造型用筆及設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後者以《秋風紈扇圖》為例,唐寅把李公麟的行雲流水措和顏輝的折蘆描法摻和起來,揮灑自如,富有韻律感。

歷史上的唐寅確實時常混跡風月場所,但這是當時的一種社會風尚,史上並無唐寅風流韻事的記載,事實上唐寅先後有過三個妻子。19歲時娶徐氏為妻,兩人感情深厚,他25歲時父母妻妹相繼去世,對他打擊很大;後來又娶了一位,卻在他涉嫌考場作弊案被抓後,離他而去;36歲時,唐寅娶了患難中的紅顏知己沈九娘,從此築桃花塢生活,一直到去世,一生不得志的唐寅並無那麼多的風流韻事,而『點秋香』的故事又是打哪來的呢?

唐伯虎點秋香故事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明代筆記體小說中。明代小說家王同軌在他的《耳談》中敘述了另一個蘇州才子陳元超,與唐伯虎點秋香一模一樣的故事。故事到了明末馮夢龍手上,就變成了《警世通言》中的《唐解元一笑姻緣》。而在戲曲中的唐寅故事,最早有明末孟稱舜的雜劇《花前一笑》,後來又從「一笑」發展到「三笑」,出現了王百穀的《三笑緣》彈詞、卓人月的《唐伯虎千金花舫緣》雜劇。到了清朝末年,民間流傳彈詞唱本《九美圖》,開始有了唐寅娶9個美嬌妻的說法,唐寅一生潦倒顛沛,諸事不順,憑他的貧寒景況,連溫飽都成問題,怎麼可能妻妾成群。

明代確實有一個叫秋香的女子,但與唐寅沒有任何感情瓜葛。秋香本名林奴兒,字金蘭,號秋香,她琴、棋、詩、畫樣樣精通,當時被譽為「吳中女才子」,頗有點名氣。不過她並非是大戶人家的婢女,而是當時南都金陵風月場中的名妓。秋香早年被迫墮入青樓,後從良嫁人。明代《畫史》中記載:「秋香學畫於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筆最清潤。」據考證,秋香與唐寅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比唐寅足足大20歲,唐寅16歲出道時,很難與已是徐娘半老的秋香產生感情。唐伯虎點秋香只不過是後人把一些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附會到他們身上罷了。唐寅真實的詩畫人生跌宕起伏,少許風流得意,多些寂寞哀愁,恰如一幅「酒」與「色」澆注的水墨丹青,讓後人回味良久。

唐寅走完了他那沉重而又艱澀的人生道路,終年五十四歲,離他常常計算的「人生七十」還差了16年,據說他臨終時寫下了這麼一首「絕筆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識,隻當漂流在異鄉。」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