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中國帝王的私密生涯:趙匡胤私密生活全記錄》朕要令目極之處均歸大宋(1)
乾德六年(公元968年)二月,當和煦的春風在汴梁城內外柔柔地吹拂時,趙匡胤正式冊立宋氏為大宋皇后,因為此舉非比尋常,所以趙匡胤在冊封皇后的同時,還大赦天下。此時,宋氏因得到趙匡胤的殷勤眷顧,已懷有龍種。足月之後,她產下一子,是為趙匡胤的小兒子趙德芳。三月,大宋朝廷組織京試,得進士十人。其中,位居第六名的叫陶邴。陶邴是翰林中丞陶谷之子。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回到汴梁後,「請」周世宗柴榮的兒子周恭帝柴宗訓「禪位」的時候,因行事倉促,一時苦於沒有禪位文。就在這當口,時任翰林學士承旨的陶谷掏出了早已擬就的禪文,幫助趙匡胤順利地「繼承」了帝位。按慣例,考取進士者的名單要呈給皇上審閱。當趙匡胤禦覽那十位登進士第的名單時,趙普也在旁邊。於是趙匡胤就問趙普道:「這第六名的陶邴可是那陶谷之子?」趙普回道:「皇上的記性真好!這陶邴正是陶谷之子。」趙匡胤又問:「朝中上下,紛紛傳聞,說是這陶谷雖然是學富五車,但卻教子無方。趙普,可有此事?」趙普點頭應道:「臣也聽過此類傳聞,說是陶邴性倔,不服陶谷管教,而陶谷也拿陶邴沒有辦法。」趙匡胤不覺皺起了眉:「既然如此,那陶邴如何能考中進士?」趙匡胤當即吩咐趙普去查一查這次科考的主考官是誰。一查,趙匡胤更起疑心:主考官正是陶谷。趙匡胤問趙普道:「兒子參考,父親為什麼不迴避?」趙普答道:「臣聽說,陶谷本想主動迴避的,可不知為何,最終還是做了主考官。」「這裏定有些問題!」趙匡胤道,「去把陶邴的文章拿來讓朕一覽。」趙匡胤看過陶邴的文章後,覺得確實不錯。趙普也有相同的看法,且認為若依陶邴的文章來看,名次應該在第六之前。換句話說,趙普以為,陶谷雖然是主考官,但不僅沒有作弊,反而降低了兒子的排名。「不!」趙匡胤搖頭道,「這裏肯定有問題!陶邴的這篇文章,許是在科考前就寫好的,說不定,它還是出自陶谷之手!」趙匡胤下旨:令趙普會同中書省對陶邴進行複試。趙普雖然認為此舉大可不必,但還是依旨行事了。趙普把陶邴叫到中書省衙門。陶邴就坐在衙門內,當著趙普和中書省官員的面做應試文章。在規定的時間內,陶邴交卷。趙普及中書省官員閱後,都認為陶邴的文章寫得精彩。趙普帶著陶邴複試的文章面見趙匡胤,且言道:「臣等一致認為,陶邴確有真才實學!」趙匡胤在看過陶邴的複試文章後,依然有些不相信:「趙普,這篇文章真是出自那陶邴之手?」趙普回道:「稟皇上,陶邴作文之時,臣等就坐在他的對面,寸步也未離開。」趙匡胤好像還是不相信:「陶邴真能寫出這麼好的文章?」趙普多少有些不快了。因為很明顯,皇上不僅懷疑陶邴和陶谷,連他趙普也懷疑上了。於是,趙普就靜靜地言道:「臣以為,陶邴雖然性倔,陶谷雖然教子無方,但這與陶邴有無真才實學本不是一回事。如果皇上真的以為這其中有假,那皇上可以親自面試陶邴!」趙匡胤自然聽出了趙普話中的隱隱不快,所以就輕輕一笑道:「愛卿,既然你複試過了,朕還有何必要再來一次面試?朕只是覺得,為國家選拔人才,應當慎之又慎。如果稍有不慎,出了什麼差錯,恐就要耽誤國家大事!」趙普言道:「皇上所言極是!不過,臣聽說,那陶谷對中書省複試陶邴一事頗有看法,據說,陶谷有辭職之意。」「他這又是何苦呢?」趙匡胤道,「這樣吧,愛卿,你代朕擬一道旨意:以後凡是朝臣子弟考中進士者,一律由中書省予以複試,複試合格者,方為真正中第,否則取消進士身份!」趙普覺得皇上的這道旨意頗有見地,這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朝中大臣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在科考中營私舞弊。故而,趙普就真誠地吹捧了趙匡胤一句:「皇上真是聖明啊!」因此,當陶谷找到趙普,說是皇上不信任他、他要辭官時,趙普就勸慰陶穀道:「虧你還是飽讀詩書之人,天子多疑的道理你也不懂嗎?如果你真的辭官不做,那皇上就真的不再信任你了!」陶谷聽了趙普的話,不再提辭官之事。而趙普也兢兢業業地料理朝政,與趙匡胤相處得十分融洽。數月之內,大宋朝廷可謂是政通人和。最緊要的,宋軍在入蜀平叛之後又恢復了元氣,大批宋軍精銳雲集在汴梁周圍。趙匡胤一統天下的步伐又要開始起動了。可就在這當口,也就是乾德六年七月份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情的發生,不僅使得趙匡胤與趙普這君臣二人之間重生裂隙,也使得趙匡胤一統天下的進度大為遲緩。這件事情並不是發生在宋朝內部,而是發生在北漢國內。北漢國皇帝劉鈞患病死了,因劉鈞膝下無子,便由其養子劉繼恩承繼了北漢帝位。劉繼恩是一個既沒有多少才能又性格軟弱的人。北漢孝和帝劉鈞在世時,任劉繼恩為太原尹(相當於趙光義的職位)。劉繼恩在太原尹任上,了無政績。劉鈞對此很是憂心忡忡。劉鈞患病時,曾召來宰相郭無為問道:「朕時日無多矣!繼恩雖很孝順,但無治國之才,朕走後,漢家天下如何是好?」郭無為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而正是郭無為的這種緘默,導致了劉繼恩的極大不滿。劉繼恩以為,郭無為是不贊成他繼承北漢帝位的,只是不好意思明說而已。所以,劉繼恩登基稱帝之後,儘管表面上對郭無為不無尊重,但實際上,他對郭無為卻是日漸疏遠了。而郭無為身為北漢宰相,又深得劉鈞的器重,身邊自有一幫親信骨幹。這樣一來,劉鈞死後,北漢國朝政就明顯的分為兩大勢力:一大勢力以劉繼恩為首,另一大勢力以郭無為為首。劉繼恩雖是皇帝,但比較而言,郭無為的勢力要強得多。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