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北京姑娘――石康惡捧北京女孩》北京的中心
所謂中心,就是人們圍繞其生活的那個地點。在生活中,人們很容易強調其某些部分的重要性而忽略其餘,而且,這種強調,往往隨著年齡及人生經驗的改變而改變。嬌美的花朵必將枯萎,漂亮而合體的衣服總會過時,新鮮而深刻的愛情也會因缺乏持續的刺激而變得平平淡淡。通過努力及運氣,人們戰勝了貧窮,然而那匱乏的生活方式,有時竟也能成為人們愉快而溫馨的回憶,曾經認為永恆而頑強的信念,也會被一點點的懷疑而在一剎間傾頹。我相信,有多少個北京人,北京便有多少個中心。以我為例。少年時期,北京看起來還像個古代市鎮,十分落後,很多條馬路竟還是土路,那時候的活動範圍不超過一平方公裡,中心在家裏。每天,從家裏取得食物與父母的叮囑,從這裏出發,去學校上學,或去同學家玩,我們家住在右安門附近,那是北京的西南角,在我眼裏,世界就是那麼一丁點兒大。出了家門,向北走上三百米,便能看到綠色的護城河水,上面漂浮著油汙,我記得竟有人從這水裏釣魚,我媽直接告訴我:"不衛生,吃了會死。"而向南走,則是一望無際的農田。青年時期,我的活動範圍慢慢地擴大了,方式是逛商場、郊遊以及一些看電影之類的娛樂活動。記得到了快二十歲,才對北京的方位大概有了個輪廓,知道了二環路以內是市區,而市區裡二十層的高樓少得可憐,蓋起一個飯店就是一件大事。老師曾帶我們參觀北京的所謂建國十大建築,大會堂之類,記得有一個同學的父親是建築師,他看過些外國的建築書,眼界比我們開闊,他邊走邊悄悄地評頭品足,告訴我:"這些東西土得掉渣兒,其實沒什麼意思。"那時候對北京開始有了所謂中心的概念,至於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還真說不清楚。總之,我隻記得一有什麼事兒,愛湊熱鬧的北京人就紛紛湧向**廣場,真是聞風而動,乘坐各種最簡陋的交通工具,其中最流行的是自行車,多半為黑色,牌子還沒有現在的汽車牌子多,且把這種交通工具利用得十分充分。我記得父親就曾圖僥倖,以一輛自行車帶上我和妹妹,興緻勃勃地邊騎邊警惕地留心不要讓警察抓到,就這樣慢慢地來到天安廣場。那時還有一些所謂的社會運動,這種運動的外在反映便是人們從各個角落向**廣場奔去,直至**廣場成為人的海洋。我至今仍感到奇怪,當時**廣場是如何接待那麼多人的,因為周圍公廁稀少,更缺少小食亭,而人們的熱情大概是去看看別人吧。作為一個北京人,我對人山人海這個詞感到特別親切,我想就是在**廣場獲得的體驗。那時候的北京人除了盲目的熱情以外,似乎就很難談到別的。**廣場讓人們的好奇心獲得一種滿足,在那裏,人們可憑直覺獲得一種叫集體無意識的從眾心理,並從其中獲得興奮以及力量,藉以忘卻生活中的沉悶壓抑及精神物質方面的可憐與匱乏。事實上,現在看來,我認為用狂歡來比喻當時的北京人去**廣場十分貼切,儘管並不是真的狂歡。但北京當代歷史上所有重要的時刻,**廣場毫無例外地都要聚起一批人來,他們在那裏不停地走動,說話,四下看來看去,有時也高呼口號,既像烏合之眾,又像是身懷某種痛苦卻又有所期盼的見證人。接著,我進入中年,知道了北京城也不過是地球上一個極不重要的小角落,而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也極不起眼,很可能是完全地微不足道,對於北京這個城市也不像以前那樣看重了。我隻知我是個北京人,我熟悉這一城市,儘管這個城市十幾年間大興土木,形式上花樣翻新。從外表上看,比以前更加乾淨更加熱鬧了,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被運進來,或就地製造。汽車漸漸地有代替自行車的趨勢,外地人和外國人越來越多,富人佔據好地方,獲得很好的照顧,窮人被成批地遷出城外,生活也得到改善。文化在表面上進入多元。我認為,這個城市無論從地理上與心理上,都漸漸地沒有中心這一概念了,一個個價格不等的住宅小區,把相近的人群封閉在一起,購物商場按照購買力把人們也分了檔次,恆溫寫字樓裡白領成堆,隊伍空前地壯大,成為北京主要的生產和消費的力量。北京與中國別的城市差別仍會主要體現在娛樂業上,北京提供更豐富的娛樂層次,據說是什麼都有,我認為這種有也僅是停留在表面的意思上,並無什麼真正的實際內容。人們來到北京,居住在北京,懷著各種夢想,願意把力氣花在北京,願意為未來而奮鬥。有試圖立業發跡的富人夢,也有出名成家的榮譽夢,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慰藉的感情夢。人們在無形之中積極進取,努力從各個方面建立更堅強更美好的自我,努力使我相信,自我中心便是北京未來的主旋律,無論人們在哪裏聚集,無論他們喜歡誰以及什麼地方,但終究他們會從各個方面回歸自我。雖然很難說清這一中心的具體內容,我猜是個矛盾叢生的混沌之地,理智與情感,高興與難過,遲鈍與敏感,生與死,但人們只能奔向這個中心,我想情況就是如此。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