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余秋雨了卻12年前一段緣:《笛聲何處》》世紀的豐收(1)(圖)
這是在題材、主旨、結構、風格等各個方面都極不相同的四部作品。然而,正是由這種從不同途徑達到的高水平,組合成了戲劇文化的世紀性的豐收。(一)《牡丹亭》湯顯祖的《牡丹亭》無疑可列入中國戲劇文化史上哪怕是以最苛嚴的標準選定的幾部第一流的佳作之內。為了論述的方便,還需要把人們也許早已很熟悉的《牡丹亭》的故事作一個簡單的介紹。這是一個在明媚的春光裡開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寶家的後花園裡已是一片奼紫嫣紅,但是,他的獨生女兒杜麗娘還被牢牢地關在閨房裏。一天,杜寶聽說女兒在刺繡之餘還偶爾午睡一會,十分生氣,覺得有失家教,決定聘請一位家庭教師來嚴加管束。請誰呢?杜寶夫婦合計:女兒除父親外還沒見過其他男性,最好是請一位女先生來;但是合適的女先生是很難請到的,他們終於選定了一個六十多歲、咳嗽多病的窮學究陳最良。沒料到,剛開課就出了亂子。陳最良為杜麗娘和伴讀丫頭春香講解《詩經》的第一篇《關雎》,明明是一首求愛的戀歌,陳最良卻依據禮教習慣講解成有什麼賢達、風化的意義在內,兩位姑娘當然既不懂,又不滿。春香當著陳最良的面頑皮地搶白了一通,杜麗娘則在先生背後反覆吟味《關雎》中的詞句,悄然嘆道:聖人不是也在這裏說「情」嗎?真是古今同懷啊!不讀書還好,一讀書竟惹起了春愁,惹起了杜麗娘青春的鬱悶。春香丫頭見小姐困悶,就建議她到後花園走走,消遣消遣。雖然是自己家的後花園,按照規矩,姑娘們也是不準進的。知道有這麼一個破敗的後花園的存在,還是春香丫頭不久前的發現呢。杜麗娘當然很想去看看,但又十分害怕父母親得知,後來想起父親這些天外出了,就鄭重其事地取來曆書選日期,決定幾天之後大膽地到後花園去領略一下春光!杜麗娘終於一步跨進了後花園。這些花,這些草,這些鳥鳴,是那樣的平常,但都在杜麗娘心中激起了青春的感應,掀起了情感的波瀾。她立即發覺,自己的生命與眼前燦爛而又易凋的春花是那麼相像。她奇怪地感受到,在這惱人的春色中,自己竟然產生了需要尋找一個「折桂之夫」,與之「早成佳配」的強烈願望。她闖到閨房後就迷迷糊糊地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手持柳枝的英俊青年朝她走來,並把她摟抱到牡丹亭畔、太湖石邊、芍藥欄前,千般愛戀,萬種溫情。直到從夢中驚醒,杜麗娘還在低聲呼喚著:「秀才,秀才,你去了也?」從此之後,杜麗娘幾乎成了另一個人。她神思恍惚、茶飯無心,一心隻想著那美麗的夢境。她支開了春香丫頭,獨個兒來到後花園,找到了自己在夢中和那個青年歡愛的地方,徘徊流連。她看到在附近有一棵暗香清遠的梅樹,就希冀自己死後能葬於這棵梅樹之下。她漸漸地消瘦了,想起易逝的春色,她就取過鏡子和筆墨丹青,把自己的容貌描繪下來。她真想把自己的畫像寄給愛人,但愛人又在哪裏呢?終於,這位年輕的姑娘被熾熱而又無望的愛情烈火熬幹了生命,她死了。按照她的遺願,家人把她埋葬在牡丹亭畔、太湖石邊、芍藥欄前的梅花樹下,又蓋起了一座「梅花庵」,以志紀念。奇怪的是,天底下還真有一個杜麗娘夢見的持柳青年。他叫柳夢梅,趕考途中投宿梅花庵,無意中在太湖石的假山縫隙中撿到了杜麗娘的自畫像,就把它掛在自己的房間裡,恨不得能讓畫上可愛的姑娘變成真人與自己結成夫妻。其實,杜麗娘人雖死去,遊魂還在,見到曾與自己在夢中相好的青年如此真摯地面對著自己的畫像,十分感動,就顯形與柳夢梅相會,並告訴柳夢梅,只要掘開梅花樹下的墳墓,自己便能復生。柳夢梅第二天就照辦,結果真的扶起了復生的杜麗娘,正式結成夫妻,坐著一艘小船到首都臨安去了。柳夢梅到臨安後還趕上了科舉考試,表現出了超群的才華。但是,還沒等到考試發榜,戰火燃起,皇帝命杜麗娘的父親杜寶前去抗金平匪。柳夢梅冒著戰火找到了「嶽父大人」,告訴他杜麗娘已經復生。但杜寶哪裏肯信,竟把柳夢梅當作一個盜墓賊給抓了起來。後來,杜寶發現,被自己關押的柳夢梅竟是新發佈的新科狀元,當然隻得釋放;但他仍然不能相信女兒已經復活,更不能承認柳夢梅與女兒的婚姻。直到皇帝降旨,他才勉強首肯。《牡丹亭》的情節,奇異到了怪誕的地步。你看杜麗娘,也不是有過兩小無猜的愛侶,也不是有過一見鍾情的際遇,只是遊了一次園,做了一個夢,就懨懨而死。夢中之人果有,死後尚能復生,這就更奇特了。後代的人們有理由疑惑:這樣大膽的藝術措置,能夠取信於人嗎?戲劇領域的任何藝術創造都在睽睽眾目的逼視之下,一點細小的失真常常成為人們長年譏笑的話柄,像《牡丹亭》這樣的怪誕,能在劇壇容身嗎?歷史證明,它不僅受到人們充分的信任,而且還以巨大的力量震撼了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偉大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到,林黛玉只是隔牆聽了幾句《牡丹亭》的曲調,就已經「如醉如癡,站立不住」。曹雪芹把賈寶玉、林黛玉爭讀《西廂記》和林黛玉聆聽《牡丹亭》寫在同一回目中,濃濃地渲染了這兩部戲劇作品對於他筆下的主人公的陶鑄和感應,這就證明了他的傑出創作對於王實甫和湯顯祖的繼承;同時,作為一個嚴格的寫實主義大師,他的這種描繪本身也反映了《西廂記》和《牡丹亭》在清代社會中的傳播程度和接受情況。其實,就在湯顯祖寫出《牡丹亭》之後並不太久,已有大量的青年以自己追求自由的內心與它產生了共鳴。明代末年可憐的婦女馮小青所寫的這首詩,是幾乎所有研究《牡丹亭》的人都喜歡提及的: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