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的精彩故事:十年》楊浪:"生活" 漫憶(…
楊浪現任中國證券研究設計中心媒體管理部副總經理,財訊傳媒集團副總裁。1980年到《中國青年報》,任記者、編輯、編輯部主任,1993年任《三聯生活周刊》執行副主編,1994年任《中國青年》雜誌副總編,1999年任《財經時報》總編輯。2002年任現職。新聞從業期間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新聞獎特等獎、一等獎等多項。

對我來講,這一切是從錢鋼那個興沖沖的電話開始的。

那時候錢鋼還住在《解放軍報》那個不大居室,我在那裏第一次興緻勃勃地聽著《三聯生活周刊》準備復刊的這個重要消息。那個時候,我們對於"市場化"的感覺還很朦朧,但"投資"、"新聞周刊"、"三聯書店"、"市場化"這些字眼真的是讓我們很沸騰了一下。大約是1993年初,故事的開始估計這部書裡會有人說到。到我這裏已經是實際地開始準備幹了。

豪華陣容

"一筆錢,一幫人,一個思路"--那時候我和陳西林等幾個人已經到處幫人家策劃報紙,經常說的就是這句話。這會兒,"錢"和"思路"都有著落了,要聚的就是這幫人。好在當時還沒有如今這麼多的媒體機會,而且三聯的這面旗幟真的是有號召力,沒幾天的功夫,一個初步的陣容就聚起來了:

錢剛,原《解放軍報》採訪部主任,著名記者、作家,擬任主編。陶泰忠,原《解放軍文藝》編輯部主任,名編輯,擬任"社長"。何志雲,時任《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文藝評論家,擬任文藝部主筆。賀延光,時任《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擬任攝影部主筆。畢熙東,時任《中國青年報》體育部主任,擬任體育部主筆。楊迎明,時任《中國體育》畫報主編,著名體育評論員,擬任體育評論主筆。胡舒立,時任《中華工商時報》國際部主任,擬任國際部主筆。王安,時任《中國青年報》經濟專刊主編,擬任經濟部主筆。郭家寬,時任《中國青年報》記者部主任,擬任採訪部主筆。曉蓉,時任《文藝報》編輯,擬任文藝部編輯。聞丹青,時任《大眾攝影》編輯部主任,擬任攝影部主筆。陳小波,時任新華社攝影部編輯,擬任攝影部編輯。陳西林,時任《中華工商時報》總編室主任,擬任美術總監……我,則是擬議中的總編室主筆。

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這都是一個豪華陣容。儘管此後風雲聚散,但是曾經在三聯相聚的這段時間,對大家此後在媒體事業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印記。一個,"高手"之間的相互學習感染;一個,對市場和市場規則的初步接觸;當然,更有意義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對於在中國辦一份大型綜合性周刊的嘗試,對於這批人此後的媒體事業都是意義重大的。

必須提到的是"三聯"籌備後第一批記者的進入。經過認真的準備,特殊的招聘,很快有一批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成為"三聯"的第一批記者。苗煒、欽錚如今已經是周刊編輯部裡的骨幹;黃集偉、王鋒、劉君梅、石正茂、劉小玲、何笑聰等等一批人也在今天幹得頗有成績。儘管那時創辦《三聯生活周刊》歷經坎坷,但是它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是大家終生受益的。

在永定門外的大磨坊麵粉廠(三聯書店居然在這樣的地方租房子,今天想起來是個挺滑稽的事情)進行招聘考試。考題主要是錢剛設計的,除了一般考題還有實踐性的。比如考題裡把"考官"何志雲、陳西林、畢熙東等表達為"文學評論家,喜歡吸煙喝茶,離異者","漫畫家、養寵物者、結巴","足球評論家、喜愛戲劇"這類抽象的符號,要求記者根據這些信息自由選擇採訪對象,實時採訪後寫人物素描。當時苗煒採訪陳西林,當場就寫出一篇很不錯的稿子,搞得考官們很驚艷。圍繞生活主題進行人才的考評選拔,在今天看來應該是一套很有針對性而且是成功的方法。

第一次大規模的模擬實戰是1993年9月的申奧失利。當晚,記者全夥出動在京城各地採訪,我和錢剛、楊迎明、老畢等人在北海旁邊老畢的家裏坐鎮指揮。大家一邊聯繫著各處記者,一邊觀看直播判斷成敗。老畢還做了一鍋熱騰騰的疙瘩湯準備慰勞記者。直至投票揭曉,眾人木然。楊迎明甩下一句重重的話(此處不便披露),轉入失利後題目的組織。因有"討論本"第一期封面劉佔坤的那張照片。

歷經坎坷

眾所周知,"三聯"初期的創辦是歷經坎坷的。經過了幾家公司的三任經營合作,幾起幾落。這中間的甘苦應該是老董、老潘以及介入了初期工作的人最能體會的。作為創辦初期經過了這三任投資的見證者,有一個邏輯使我在此後謹記:媒體的發展必然循著市場化發展的途徑;市場化的發展首先要解決上遊投資的問題;商業投資有著一整套市場化的方式、目標和邏輯;產品生產和市場化經營是媒體產業中相互作用並且決定生死的基本矛盾。在這中間,主要領導者的決心、韌性和領導藝術是最重要的。也因為如此,看到《三聯生活周刊》今日的成功,我對老董、老潘乃至朱偉有著由衷的欽敬。

今天想起來,創辦一本雜誌,在一年多的時間裏,經過了三任投資的續絕,近百人的進出,後來又遇上個"廣告違規事件"導致工作停頓。儘管歷經坎坷,但是在坎坷中我們畢竟學會了不少東西。說些印象深的--最早和於品海先生接觸中談起市場化發行體制的建立,關於在目標城市中劃區建立發行網絡,通過發行網絡實現物流營銷的概念。關於媒體投資與資本市場的關係,通過媒體投資,在資本市場上形成概念並進行融資的概念。和劉香成先生接觸中,關於中國媒體市場潛力巨大的判斷,關於同一品牌下,建立有差別系列產品的設想。包括初期的樣刊討論中,三聯書店呂祥博士關於利用外刊,創辦"要刊速覽"欄目,以及綜合性周刊要有國際性視野的意見。初期在設計風格中寧成春先生、海洋先生以及廣州的設計公司對期刊形式構成的許多精彩意見和實踐。還有朱學勤先生留下的對周刊形態和學術尊崇的思路。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