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的精彩故事:十年》朱偉:凈土衚衕15號與1995年的復刊(1)
朱偉1952年出生於上海,16歲赴黑龍江建設兵團上山下鄉,在那裏開始小說寫作。1978~1983年在《中國青年》雜誌當記者、文藝部編輯;1983年~1993年任《人民文學》小說編輯室編輯、編輯部副主任;1988~1989年曾為《讀書》雜誌撰寫《最新小說一瞥》專欄,主編《東方紀事》雜誌;1993年到三聯書店創辦《愛樂》雜誌,並編著大型工具書《音樂聖經》;1995年9月接任《三聯生活周刊》主編。

我經常想,《三聯生活周刊》之所以會有今天,很大原因是因為它誕生在凈土衚衕。從大約是1993年錢鋼與陶泰忠看中這個地方,到2000年《三聯生活周刊》搬出這個地方,這裏留下了太多的歡樂,當然也有痛苦。

我不知道錢鋼他們當年是不是因為"凈土"這兩個字,才選中這個地方。反正,不知多少朋友都羨慕這個地方:在鬧市之中,不需走多遠,竟會有這麼靜的一方凈土!

這裏原來是北京凈土寺所在,寺早就倒塌,15號原來是北京最時髦的雪花電冰箱廠的廠房。我記得錢鋼剛把破敗的廠房裝修成編輯部時邀我參觀的場景,在衚衕裡,無論從哪一個口進去,都要走很長很長的路。錢鋼與陶泰忠,一個是原來《解放軍報》的記者部副主任,我們一起合作編輯過《東方紀事》;一個是原來《解放軍文藝》的編輯部主任,我在《人民文學》時的競爭對手。兩人可謂珠聯璧合,在當時真是年輕而被理想主義所籠罩。他們營造的15號,白牆白窗白桌椅加上灰地毯,整個一種靜謐的氣息。記得我當時印象最突出的是三樓設計的攝影部洗相片用的暗室,還有二樓已經準備就緒的會議室。

遺憾的是,錢鋼後來沒能在他自己精心設計的編輯部裡呆多久就離開了。

我第二次走進15號,是參加還在籌備中的《三聯生活周刊》一次文化研討會。那時朱學勤剛剛接過錢鋼的理想,他的辦公室裡雲集了一幫學者,我記得清楚的有劉東、鄧正來和雷頤;而他的辦公室對面,楊浪的屋子裏則是另一幫人,大家也都是興奮而躁動,屋子裏同樣瀰漫著煙霧。錢鋼、朱學勤與楊浪當時對《生活》未來憧憬的那種眼神至今一直在我記憶裡,我由此一直覺得,凈土衚衕正是有了他們那樣的奠基,"生活"後來才能得以存活。到我這裏,只不過是在一定積累之後的水到渠成罷了。

1995年9月我接替楊浪,準確地說先任執行主編。等我真正走進15號院內這所三層小白樓時,留下的只有方向明一個主筆與苗煒、王鋒、劉君梅、張曉莉四位記者加上欽崢管電腦與資訊。我上任的第一天向這六位做就職演說,一個個都是黯然或者不以為然。我講完了,他們說,這樣的就職演說我們聽得多了。

我9月上任後按要求要在年底前復刊。當時請來幫助策劃的有汪暉、李陀、黃平和黃速建(時任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副所長),聘閆琦(當時任編輯部主任)、何紹偉(當時管社會報道,後來很快去了《東方時空》)、興安(當時是《北京文學》副主編,業餘幫我約稿)、胡泳(由沈昌文先生推薦,從《中國日報》過來應聘)、劉懷昭(由《北京青年報》黃利推薦,負責國際)、舒可文(原來是我在《人民文學》工作時的小說作者,負責文化)。一個主筆(實際的副主編)、四個記者、六個編輯,這個結構可謂畸形。

現在回想,1995年我們籌備復刊的三個重大決策,一是確定了要以半月刊方式起步。因為1994年底楊浪開始起步時先採用的是月刊,月刊節奏太慢,很難體現新聞價值。二是當時確定了要做新聞的文化評述,在新聞與文化中架一座橋樑,利用三聯的文化資源,也有利於三聯文化普及。三是在銅板紙、膠版紙與輕塗紙中堅決選擇了輕塗紙。楊浪創刊時使用的是銅板紙,我總覺得作為周刊用紙太硬,也不親切。試刊時用過膠版紙,又覺得太顯文化感覺圖片效果不好,也不利於將來廣告發展。使用輕塗紙可以與國外的新聞周刊接軌,也可以像報紙一樣直接上輪轉印刷。但當時國內沒有印刷廠使用,也沒有這種紙,我們是頭一家。記得決定使用這種紙後,我找到當時做外貿進口生意的鄰居、朋友王蕾蕾,第一批紙是由她聯繫從香港進口,運到天津海岸後再拉到北京。

復刊的第一期封面故事是方向明執筆的鄧斌集資案。記得當時方向拿到了此案特別翔實的材料,但最後稿子寫成,中紀委方面說不能發,臨時只能改用與沈太福對比分析的方式,一手材料都捨棄不用。值得一提的是方向在周刊重新起步時起到了頂樑柱的作用,連續幾年的封面重大選題常常都由他拚出來。常常是他寫完了,我覺得還不行,他就重寫一遍,從無怨言。我覺得在周刊我就是一個過於苛刻的編輯,大家只不過容忍了我的苛刻,也才有一期期刊物的出來。

這一期的社會報道頭條是約當時《工人日報》記者高曉岩寫的北京地鐵超負荷現狀,提出地鐵安全問題。經濟頭條是閆琦約一個叫王艷的女孩寫的《"327"與管金生的悲劇》。專題是何紹偉組織的《荷裡活給我們帶來什麼》的討論。苗煒在這一期中寫了4頁的《辛普森的三個角色》,顯示出他的才華。劉懷昭做了兩個話題,一篇談美國的炸彈殺手抗拒工業文明,一篇談現代人離不開撲洛載克(抗抑鬱葯)。我覺得是她開創了周刊批評國際潮流的模式。而娜斯是把對時尚的質疑帶進周刊,這一期她介紹凱文·克萊恩探討感官刺激的廣告,探討的是色情與廣告商業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周刊一復刊,王小波就來幫我捧場,他給生活周刊的第一篇文章叫《個人尊嚴》。復刊第一期的最後一個欄目是《大家談》,除王小波此文,蘇童幫我寫了一篇《購物批評》。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