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獨家連載:《溫情馬俊仁》(連載完)》大山裡的孫悟空(1)
一馬俊仁終於一點點對我打開他心靈之門。我們也便開始對馬俊仁進行更直截了當的考察與剖析。作者在「前言」中曾經提到作者的另一部著作《童話人格》,認為馬俊仁有「孫悟空情結」。現在,我們就可以正式提一提這個話題了。這對於我們透視馬俊仁無疑會提供一個新視角。所謂「孫悟空情結」,是作者在解析中國神話故事《西遊記》時發現的。《西遊記》是一部老少鹹宜、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人們讀了幾百年,並沒有發現裏邊的全部奧秘。說起《西遊記》為什麼讀來引人入勝、激動人心,一般人把它歸為一個想像力豐富的神怪故事。也有學者深刻一步,說這是反映了被壓迫人民反抗統治階級的造反精神。孫悟空大鬧天宮,就是向統治秩序的挑戰。還有種種剖析,雖然都有某種層次上的道理,但並沒有道出《西遊記》為何如此激動人心的根本奧秘。我們可以回想自己的閱讀感受,特別是在童年青少年閱讀《西遊記》時的感受,一定會從對孫悟空的認同中獲得種種興奮,而當孫悟空遇到冤屈時,我們常常有一種深刻共鳴。記得電視連續劇《西遊記》播放時,很多小男孩看到孫悟空被唐僧冤枉打發回花果山時,眼裏充滿同情的眼淚。那時候,小男孩們自己就是孫悟空。正是這一情景,觸動作者對《西遊記》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解析。作者發現,《西遊記》並非寫了一個與我們世俗生活無關的神怪故事。其實,它是寫了一個男孩子成長為男人的一生。在這裏最重要的人物關係,就是孫悟空與如來佛、與觀音菩薩。可以說,如來佛是一個父親的形象,觀音菩薩是一個母親的形象。抓住了這個父、母、子的關係,你就能整個重新看到《西遊記》故事的真正含義。一個石猴從石頭中蹦出來,赤條條出現在天地間,那不過在象徵一個嬰兒的誕生。它在花果山與群猴們無憂無虎的玩耍,不過象徵男孩有過的童年。後來,孫悟空又飄洋過海學習本領,不過表明兒童最初開始學習。而後,孫悟空大鬧天宮,表明男孩到了一定階段那種無法無天的調皮造反。那時,天宮所象徵的整個社會秩序在他眼裏都沒有權威。大人的世界最初想哄勸住他,封了他一個弼馬溫,沒有哄住,又給了一個齊天大聖稱號,結果還沒哄住。哄不住又壓服,壓服又失敗。在任何力量都無法制約他時,如來佛以一個父親的形象出現了。在與孫悟空講理不成的情況下,父親只能用壓服的手段,將巨掌化成五行山,把孫悟空壓在了下面。然而,父親壓服兒子,並非想讓他永不翻身,這時,觀音菩薩就以母親的形象出現了,她連說服帶哄勸,將孫悟空從五行山下解脫出來,給他指出了一條去西天取經的道路。在如來佛、觀音菩薩這對嚴父慈母的配合下,調皮搗蛋無法無天的孫悟空走上了正經的人生道路。他去西天取經,實際上是去父親如來佛那裏取經,這不過是象著著一個男孩子開始走上與父輩一樣的人生之路。孫悟空取經途中戰勝九九八十一難,不過象著著一個男孩鬥智鬥勇、奮鬥人生的艱難歷程。他最終到達西天取經,不過是表明他成功了,得到了如來佛也即是父親所象徵的整個現成社會的承認。當我們用這樣的眼光來重新看待《西遊記》這個神話故事時,我們發現,一切都象徵得十分周到。吳承恩也許並不是自覺這樣做的,但是,他也是一個由調皮搗蛋兒童階段成長起來的男人,他被周圍千千萬萬類似的男人的故事所塑造。當他試圖編一個孫猴子的神怪故事時,自身的人生體驗及社會的人生模式便不由自主地進入了他的藝術想像中。有心的讀者當然還可以去看一看《童話人格》中的專門論述。其實,僅僅剛才這段簡單講述,也會使朋友們找到重新透視《西遊記》的眼光。往下,我們在對馬俊仁人生的剖析中,會看到馬俊仁也是一個孫悟空。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