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漢騎》第363章 都不簡單
北京城,西暖閣內,崇禎皇帝面色陰沉,在他面前,王承恩、溫體仁等人都跪在面前,崇禎剛剛是從田妃那裡來的,因為李信封鎖了喜峰口,洪承疇領軍正在向前挺進,即將就能將皇太極這個最大的敵人攔截在關內。

只是沒有想到的是,剛剛風流了一夜的崇禎皇帝,今天一早上,就接到了一個壞消息,可以說一個巨大的壞消息,洪承疇星夜派人從前線送來的,遵化失守了。這對於崇禎來說,簡直就是一個難以想象的大事。偏偏,這遵化成若是被人攻破,崇禎皇帝也許不會怎麼樣,可是偏偏是被內賊獻城的,就讓崇禎皇帝又羞又怒。

崇禎皇帝雖然不善兵事,但是也知道,遵化城極為堅固,裡面的糧草很多,這下失守之後,就會讓皇太極等人有了一塊立足的地方,一面可以地方洪承疇的進攻,一面可以從容進攻喜峰口,十萬大軍雖然被封鎖在遵化和喜峰口之間,可是同樣的,皇太極有足夠的糧草和武器,可以讓他支撐很長的時間。可是他能支撐,李信能支撐嗎?還有洪承疇的兵馬也是需要無數的糧草來支撐,朝廷能有足夠的糧草嗎?崇禎皇帝還真是不知道。

「傳旨,夷吳國俊九族。還是有鄧希詔,也照樣夷九族。」崇禎皇帝忽然冷哼哼的說道:「這樣的人死不足惜,朕有朝一日,一定會將其千刀萬剮。」崇禎對兩個人怨念極深,若不是這兩個人,自己的心情怎麼會變的如此之差呢?

至於下面的溫體仁等人也是心中暗罵,眼看著這要滅了皇太極,如此大的功勞,前線的將士們會得到一些,自己的這些中樞的人也能分得不少,就被這兩個傢夥給弄沒了,眾人自然是不高興了。

「皇上放心,眼下征北侯已經封鎖了喜峰口,這兩個傢夥雖然暫時逃了一命,但是必定是不能過喜峰口的。」王承恩也是膽戰心驚,想那鄧希詔可是宮中之人,能放出去做監軍,自然是在宮中有點關係了。這要是追究起來,他王承恩也是要倒霉的。

「吳阿衡現在有消息嗎?」崇禎點了點頭,又皺了皺眉頭,他對這個吳阿衡是又恨又氣,但是卻又是擔心,正是此人的有眼無珠,讓吳國俊這樣的人有了機會,打開遵化城門,放多爾袞進城。可是吳阿衡畢竟是沒有投降建奴的,對大明還是很忠心的,這讓他很欣慰。

「聽說是被建奴俘獲了,因為不投降建奴,被建奴惱羞成怒之下,打斷了雙腿。」王承恩趕緊說道。

「雖然犯了點錯誤,但是畢竟是一個忠臣。」崇禎皇帝嘆了口氣,擺了擺手說道:「此人就不要追究了,眼下是要將建奴封鎖在遵化和喜峰口之前,前線的洪承疇有什麼看法?」

「洪承疇上書說,只要征北侯能擋住敵人的進攻,他就能將建奴堵在彈丸之地。」溫體仁趕緊說道。

「哼,什麼事情都靠李信,李信手中只有那點人馬,一旦拚光了,建奴就會破關而出,到時候洪承疇能擋住對方嗎?」崇禎有些不滿了,冷哼了一聲,說道:「他兵馬現在已經快有二十萬了,卻不敢主動出擊,簡直是廢物。」

「皇上,現在雙方需要的是時間,我軍勝券在握,時間拖的越長,我們獲勝的機會就越大,損失也就越小。洪承疇緊閉營門,而征北侯背靠險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利在緩勝,而建奴的騎兵很是強悍,這個時候糧食尚且充足,騎兵正好用力,所以洪太巴不得我們立刻就與他決戰,提前決戰,對他的好處就越多。」王應雄在一邊解釋道:「最好是將洪太給拖死,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用最小的代價就能殲滅整個建奴。」

溫體仁等人也都連連點頭,在他們看來,已經鎖定勝券,既然如此,還不如慢慢的耗下去,最後就能輕鬆獲勝。

「若是如此,那就好辦了。」崇禎皇帝搖搖頭,從一邊取出一本奏章來,說道:「朕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中原形勢緊張,高迎祥等人見朝廷大軍去對付建奴,現在實力又發展壯大了起來了。」原來崇禎皇帝之所以如此著急,一方面是因為二十萬大軍每天消耗的糧草是一個巨大的數字,而更重要的是擔心中原的那些義軍的緣故,恨不得立刻就讓洪承疇等人消滅了建奴,抽調兵力,對付中原的那些義軍。

「皇上,這論野戰,當屬征北侯的兵馬,何不讓征北侯的兵馬率先進攻呢?」王應雄眼珠轉動說道。

崇禎皇帝聽了之後,正待有所表示,忽然外面有太監闖了進來,大聲說道:「皇上,征北侯有要是啟奏陛下。」

「快,快,拿上來了。」崇禎皇帝從來就沒有像今天這樣,希望看到李信的奏章,不過等到他打開奏章之後,隨便掃了兩眼,面色又陰沉下來了。

「都看看吧!建奴果真是狡詐。居然用搶奪過來的百姓威脅征北侯,讓征北侯讓開一條大路,放建奴過去。」崇禎皇帝將奏章丟在溫體仁身上,自己卻是在大殿內走來走去。李信給自己提了一個難題,可是也能想象的出來,這樣的事情對於李信來說,也是不好解決的。幾十萬百姓若是因此被建奴所殺,恐怕天下人一口吐沫就能將李信給淹死了。

溫體仁等人跪在地上看著李信送來的奏章,看了半天,臉上也都是一片陰沉之色。顯然眾人對於這樣的問題都不好解決。為了百姓,放了建奴,莫說這次勤王大軍每天所耗甚多,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機會難得,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有這樣的機會,要知道,明朝和建奴屢次作戰,什麼時候取得勝利的,一般的都是大敗。就算是勝利,也是因為李信的緣故,眼下這樣的機會錯過了就極為可惜了。

可是更重要的是,在場的都是文人,都是讀書人,講究的是仁義之道。講究的是聖人之道,為了建奴,死了數十萬百姓,這傳揚出去,恐怕天下的吐沫星子都將眾人給淹死了。

「這個李信也太可惡了。這種事情自己私下裡解決就是了,為何將此事傳給朝廷。真是可惡。」溫體仁眼珠轉動,心中不由得暗罵李信:「這種事情,眾人心中實際上都知道該怎麼做,大不了李信做了之後,朝廷給他遮掩一番就是了,這下好了,將事情擺在面前了,恐怕此事已經傳遍整個京師了,眾人想遮掩都難了。」

「李信或許是故意如此。」王應雄眼珠轉動,他也感覺出來了,李信將此事說了出來,雖然表面上極為尊敬朝廷,但是實際上,卻是將朝廷放在火上烤。以前就算是犯了錯誤,百姓們只是對李信感到反感,可是朝廷若是接了活來,出了什麼錯誤,那就是朝廷的責任,可以說,這裡面只是李信的奸詐而已。

「皇上,機會難得啊!若是除掉這個機會,下一次能將建奴都困在彈丸之地,恐怕是很難了。」王承恩跟隨崇禎身邊時間很長,他見崇禎臉上露出一絲為難之色,趕緊在一邊說道。

「皇上,建奴這些年來肆意騷擾我邊關,殺我臣民,掠奪我糧草,邊關的百姓苦不堪言,恨不得渴飲其血,飢食其肉,現在建奴被困在遵化與喜峰口之間,這正是為邊關百姓報仇雪恨的機會,皇上,臣以為這樣的機會不能錯失。否則的話,以前那些死在建奴手中的百姓們會安心嗎?」溫體仁也忍不住說道。

「可是征北侯在奏摺上說的很清楚,建奴以數十萬百姓為要挾,若是不讓其出關,他就在關下殺了這幾十萬百姓,這些百姓可都是無辜的啊!」崇禎皇帝也知道這件事情該如何選擇,可惜的是,他更加看重的是名聲,他要做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君王,為世人所銘記,讓他下聖旨,讓李信不要理睬這些百姓,他還真做不到。

「皇上,建奴殘忍,若是不趁機將其殲滅,我們以後將會死傷更多。」王承恩勸說道:「這個時候雖然死了幾十萬人,但是從長久來看,以後減少更多的傷亡。臣以為這樣的買賣是很劃算的。」

「這?」崇禎皇帝聞言面色一動,實際上在他心中也是這麼想的,王承恩跟隨崇禎很長時間了,看的出來,崇禎皇帝死要面子,一心要做聖君,對於這種決定,是不可能從他口中說出來的,唯獨王承恩自己才會說出來,他是說出了崇禎心裡的話。

可是作為皇帝,這樣的話不好說出來,哪怕眾人說的再怎麼天花亂墜,他也不可能當面做出這種決定。當下嘆息道:「傳旨給李信吧!讓他斟酌著辦,朕不希望建奴有一人逃過了喜峰口。一旦成功,朕就封他為遼國公。」

溫體仁等人面色一變,頓時思索起崇禎言語之間的意思來,卻是膽戰心驚,這個崇禎皇帝顯然已經同意了眾人的建議。只是這些話不好從他自己嘴巴裡說出來而已。

只是,這件事情李信會答應嗎?而且,崇禎的話並不是聖旨,而且這其中的意思都沒有表示出來,僅僅只是一個暗示。在場的人都是老狐狸,這萬一李信做了,必定會引起朝野清流們的非議,那些自認為正義的官員,對李信肯定是大家誹謗,甚至連崇禎皇帝自己都要跟著後面倒霉,到時候,崇禎皇帝還記得今天的話語嗎?還記得自己的承諾嗎?這個可能性極為沒有,到那個時候,倒霉的還是李信。

「皇帝陛下可是打的好算盤啊,只是此事李信會答應的嗎?」溫體仁卻是搖搖頭,李信若是這樣好對付,就不會有這樣的奏章傳來,李信也是故意如此,想將所有的罪名都砸在崇禎皇帝身上而已。實際上,這種事情誰也不願意碰到,最起碼溫體仁認為李信這封奏摺就是想著讓崇禎皇帝自己拿主意,將罵名都放在崇禎身上,當然崇禎皇帝也不傻,沒看見嗎?他照樣下了一道模糊的聖旨。

當然,無論是溫體仁或者是其他人都不會管這件事情的,一道聖旨很快就下達到喜峰口,而此時也在北京城內引起了反響。一些清流中人開始四處宣揚此事,許多人都在酒館、青樓內大肆評論此事,或是要求用一點代價消滅建奴,以達到長久治安,有的人卻是建議,以人為本,存仁義之道,用一條生路換回這些百姓,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

不管怎麼樣,在喜峰口,無論是李信或者是皇太極卻都沒有見此事放在心上。兩者都是蓋世梟雄,所考慮的固然是有仁義名聲這一塊,但是更重要的是利益。就是李信,在考慮自己名聲的同時,更多的是利益。

一時間,喜峰口下罕見的安靜下來,一個是在觀察如何儘快的拿下喜峰口,而另一個卻是在不斷的加固著喜峰口的防禦。

這一日,皇太極的黃羅傘蓋出現在喜峰口,他望著高聳雲霄數十丈高的喜峰口,深深的吸了口氣。就是這個喜峰口,這次最起碼要讓他出一口大血了,耗費了無數兵馬、錢糧攻入中原,沒想到在這裡居然被自己的仇敵包了餃子,然後還要請他讓出一條道來,這對於皇太極來說,簡直是一個極大的恥辱。

「皇上,你看關前面,有許多土牆,這是做什麼用的?」寧完我看的仔細,他看見喜峰口下有許多面土牆,這些土牆有半人多高,卻是不知道做什麼用的。

皇太極等人顯然也注意到這一點,那多爾袞思索了片刻,放說道:「有這麼多面土牆,我軍進攻就是麻煩了,首先要應對的就是這麼多土牆。而李信背靠強關,立在關上,就能輕鬆放箭,射殺我軍。」

「李信用兵詭詐,不能小覷。」皇太極看了看周圍的土牆,最後搖搖頭說道:「你們看出的這些土牆是用來抵擋我軍的,卻不知道,這些土牆可不是用來抵擋我軍,而是用來方便那些百姓的。」

「方便那些百姓?這是為何?」眾人驚訝的望著皇太極,顯然不明白皇太極為何會有如此言語。

「你們看看,那土牆雖然有不少,可是中間卻有一條三匹馬組成的大道,供人行走,嘿嘿,李信這是在防備交換百姓的時候,有大軍趁機沖關。李信在意的還是這些百姓。」皇太極心機深沉,很快就明白這裡面的道理。

「皇上的意思是說,我們能用這些百姓換我們出關的一條道路?」多爾袞等人聽了之後,無不歡聲雀躍,這可是一個好事,若是李信真是一個殘忍之人,絲毫不將這些百姓放在心上,恐怕眾人也不知道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才能衝出關去。

「沒那麼簡單。」皇太極卻是搖搖頭,說道:「李信他們做出了誠意,眼下就要看我們的了。若是我們滿足不了對方,那就是決戰的時候了。」這事情若是如此簡單,李信也就不是李信了,皇太極深刻的明白自己的對手,絕對不會就這樣簡簡單單的放自己等人過去,十萬大軍數目何其壯大。李信不可能將這十萬大軍盡數放回草原,除非他是傻子不成。

「皇上,臣弟願意走一遭喜峰口,還請皇上允許。」這個時候多爾袞忽然上前跪倒在地大聲說道:「我軍之所以被困喜峰口,都是臣弟一手造成的,臣弟願意去遊說李信,讓李信同意以百姓為條件,放開一條大道,讓我們回歸草原。」

「十四弟,這?」皇太極聞言一愣,他原本想著等到回去的時候,要狠狠地責罰多爾袞,但是這個時候一見多爾袞如此模樣,心中頓時有了一絲鬆動,上前將多爾袞攙扶起來,說道:「李信此人極為奸詐,毫無仁義可言,上次范先生前去,遭受了羞辱,這次你要去,恐怕性命難保啊!」

「為皇上而死,臣弟死而不悔。」多爾袞低著頭咬牙切齒的說道。實際上,他此舉就是察覺到皇太極準備回去之後再收拾他,這個時候打一張悲情牌,讓皇太極收拾他的時候,有點顧忌。另一方面,也是想見識一下李信到底是什麼人物。

「皇上,十四貝勒是滿人,不是漢人。」寧完我輕輕的嘆息道。

「好,十四弟儘管前往,若是李信對十四弟有什麼舉動,我一定會殺了這幾十萬漢人百姓為十四弟報仇的。」皇太極點了點頭,冷哼哼的說道。

「臣弟謝皇上。」多爾袞心中一暖,知道自己這一關算是過了。

「十四貝勒此去,皇上可讓人流言中原,想必崇禎皇帝一旦知道李信和我軍商談之後,肯定是不會放過李信的,到時候,兩者之間肯定是有齷齪,無論是對於現在還是以後,都是有好處的。」說話的是范文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