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紀連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全本)》11.劉墉的家世與皇室淵源之謎(二)(3)(1)
這三年的時間,內廷中沒有紀曉嵐往來走動,乾隆總感覺缺點什麼,遇有許多事時常著想要是紀曉嵐在朝中就好了,尤其在詩、聯屬和之時更感到如此。***

但乾隆也有他難的苦衷,不好將紀曉嵐馬上召回京城。自從動了纂修《四庫全書》的想法之後,乾隆也在想,由紀曉嵐主持總纂恐怕是最為合適的人選了。現在劉統勛奏請,正中下懷。乾隆於是順水推舟,說道:\"看在老愛卿的面上,朕赦紀昀回京。\"

於是,乾隆頒下詔書,要紀曉嵐火速回京。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六月,紀曉嵐回到了北京,成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

《四庫全書》的編校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間的一樁盛舉。對劉統勛來說,他於《四庫全書》最大的貢獻倒不在於他擔任正總裁,而在於他推薦了一個很好的總纂官。因為劉統勛之後不久就去世了。

劉統勛之死和劉墉的繼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二月,劉統勛黎明入朝,至東華門外,猝死在轎內,時年七十五歲。

乾隆皇帝親自前去弔唁,因為劉府大門矮小,他的轎子去掉頂蓋後才得以進入。乾隆皇帝十分感動,回到皇宮,流涕對諸臣說:\"朕失一股肱!劉統勛乃不愧真宰相。\"因而在其死後特贈謚\"文正\"。

中國古代,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死後都要由在世的大臣根據他一生的品行做出評判,並根據這個評判給出相應幾個字的謚號。一般的大臣都是兩個字,武將的第一個字是\"武\",如嶽飛死後的謚號就是\"武穆\";而翰林出身的文臣的第一個字一般是\"文\",第二個字則有些區別。

\"文正\"一詞是清朝皇帝對於官員評價最高的謚號。文正,按謚法:道德博聞曰文(清朝時有個規定,謚號曰\"文\"的人必須是翰林出身,也就是必須在翰林院做過官),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說,能夠被賜予\"文正\"的官員,生前不僅德才兼備,而且要恪盡職守、忠君愛民。整個大清王朝一共有八位\"文正\"。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來說,劉統勛居第二位。

除了\"文正\",其次好的是\"文忠\",凡是謚為\"文忠\"的大臣都是真正實心為朝廷辦事、受人尊敬,比如李鴻章、林則徐等。有武績的大臣可以謚為\"文襄\",典型的是福康安、左宗棠等。

劉統勛去世後,乾隆皇帝想起了劉統勛一家三代(劉必顯、劉、劉統勛)一百二十多年來對大清朝的貢獻,又想起了劉家的第四代劉統勛的兒子——劉墉,正式決定一旦等劉墉三年守孝期滿,就將長期外放為官的劉墉調至自己的身邊做事。這之後方有君臣倆之間嘻笑怒罵的逗弄及彈劾皇帝等極度荒誕的種種傳聞,真真假假,都被編入相聲、電視劇中。這是一個歷史契機,隱藏了謎團。

事實上,從前文所述來講,乾隆皇帝自小就與劉墉他們家的人很熟悉。也就是說,乾隆與劉墉雙方在君臣禮節方面存在著不很嚴格的可能,存在著雙方開玩笑的可能性,而且在雙方開玩笑的時候,還可能有皇帝最為寵信的大臣和在一旁站腳助威。

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非得要考證劉墉彈劾乾隆皇帝一事是否生過,那我說,假設君臣二人在朝廷之下,在開玩笑的況下,這種事是很有可能生的。在真實的生活中,這類玩笑在乾隆皇帝身上屢見不鮮。

問題在於,既然我們前面說乾隆皇帝如何如何器重劉統勛,那為什麼劉墉長期以來卻一直在外為官呢?劉墉回京以後,會對和產生哪些威脅呢?他們鬥的究竟是什麼呢?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