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紀連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全本)》2.劉墉的家世與皇室淵源之謎(一)(1)(1)
看過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的觀眾,一定對電視劇裡面劉墉與乾隆皇帝的特殊關係印象深刻,劇中說劉墉是六王爺的女婿、皇太后的乾兒子。這樣的事有可能是真的嗎?

查閱《清史稿》,上面寫得很清楚,劉墉既不是六王爺的女婿,更不是皇太后的乾兒子。但是,劉墉他們家與乾隆皇帝的關係的確不一般。

我們為什麼要相信《清史稿》所說的呢?

要說這《清史稿》,可是研究大清朝二百九十六年歷史最為重要的一本參考書。因為我們\"正說清朝二十四臣\"系列講座經常要引用到《清史稿》的內容,所以,在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其相關內容。

《清史稿》的地位

中國歷史上,向來有後朝為前朝修史的傳統。比如宋、遼、金三朝滅亡以後,元朝統治者就分別成立了宋史館、遼史館、金史館,先後用了幾十年的時間,陸續修成了《宋史》、《遼史》、《金史》這三本\"正史\";元朝滅亡以後,明朝統治者又依據慣例成立了元史館,修撰了《元史》一書;明朝滅亡以後,清朝統治者又依據慣例成立了明史館,修撰了《明史》一書。

因此,清朝滅亡以後,北洋政府經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批準,於1914年成立了清史館,負責修纂《清史》,由近代著名史學家趙爾巽總負責。

在這部《清史》的編纂過程中,中國一直處於軍閥割據混戰的*年代。就在書稿剛剛修成、還沒有經過正式校訂之時,國內生了南京國民政府\"二次北伐\"成功、北洋軍閥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等一連串的大事件。

此時,清史館失去了資金方面的支持者,也失去了一個安寧的修史環境,那些修纂者們擔心自己十幾年辛勤勞動將被化為灰燼,於是決定立即付梓刊行,正因為如此,隻稱之為\"史稿\",而不是像以往那樣以正史命名。

參與《清史稿》修纂的工作人員前後有三百多人,編纂時間長達十四年多,最後成書五百三十六卷,八百餘萬字。此書記事上起努爾哈赤稱汗(1616年),下至宣統三年清帝退位(1911年)。部分內容涉及辛亥革命之後的張勳復辟、溥儀離宮後出走天津等事件。

《清史稿》的大部分內容依據《清實錄》、《清會典》、《國史列傳》及其他一些檔案資料寫成,修纂者將這些史料彙集起來,做了一些初步整理,使讀者能夠從中看到比較詳細、系統的清代歷史面貌。其中一些清末人物的列傳並非取材於常見的史料,當另有所本。

但是,《清史稿》在政治觀點、體裁體例、史實內容等諸多方面存在問題,有不少甚至是錯誤的。由於當時的編寫者大多為清室的遺臣遺民,他們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場來寫清朝史,不免有個偏向;更因為全書成於眾人之手,彼此照應不夠,完稿後又未經仔細核改,刊行時也沒有經過認真校對,是以體例不一、繁簡失當,以至於年月、事實、人名、地名的錯誤往往可見。

南京國民政府\"二次北伐\"後,故宮博物院接收清史館,並組織人員對《清史稿》進行檢閱和審查,謂該書錯謬,\"計反革命、反民國、藐視先烈、體例不合、簡陋錯誤等,十有九項\"。國民政府遂將該書定為**,不準刻印、售。

《清史稿》有如上很多缺點,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一部完全符照正史體例的紀傳體的《清史》問世,因此,幾十年來,《清史稿》仍然是清史研究者最為倚重的一本參考書。

劉墉的家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說劉墉他們家與乾隆皇帝的關係,他們之間的關係怎麼就不一般了呢?劉墉他們家絕對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只是一般的漢族官宦之家,劉墉家世與清朝幾代皇帝的關係非常特殊。

劉墉他們家可以說是清朝皇帝的忠實臣民,這要從順治皇帝算起。順治皇帝也就是愛新覺羅·福臨,他繼承清朝皇帝之位不久,1644年清軍入關,隨即迅速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在清軍征服中原的過程中,因為政策不是很對頭,激起了漢族人民的紛紛反抗。在因為清朝政府的錯誤政策而導致人民群眾的反抗方面,最為典型的事例便是\"剃令\"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