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富春山居圖(全本)》1.往事不堪回首(1)
《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該畫於元至正七年(1347)開始創作,歷三年,至元至正十年(1350)方告完成。據說是畫家黃公望年屆八旬高齡之時,為一同修道的師弟無用師所繪。此畫整體秀潤淡雅、氣度不凡,畫中景物以浙江山水為本,卻不為實際的浙江山水風物所拘泥,筆法激揚,是畫盡山河歲月玄機之佳作,是公認的黃公望代表作。

畫家黃公望本人,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江蘇常熟人。擅山水,善描寫江南自然景物。其畫風格以水墨、淺絳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其人原系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因上司貪汙案受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癡\",此後被道家全真派南宗宗師綽號\"金蓬頭\"的金月岩點化,自此虔通道教,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以堪輿、相面、賣卜為生。

黃公望開始繪畫時人生已過壯年,然由於其時坎坷蹭蹬多年的他,學畫時人已經徹悟人生寒暖,故反而能以心間丘壑繪山水萬千。傳說其所繪山水,無不親臨體察,直至最終落筆在畫圖上的千丘萬壑,必求盡得世間奇譎深妙之趣。其筆法初學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後受趙孟頫熏陶,善用濕筆披麻皴。其風格被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故被讚譽為\"元四家\"中最不負眾望的大家。此外,黃公望在繪事之餘,還留有部分著述,如《寫山水訣》、《論畫山水》等,皆足為啟迪後世畫家的一家之。

他的山水畫大致有兩種風格:一作淺絳色,山頭多岩石,筆勢雄偉;一作水墨,皺紋較少,筆意簡遠逸邁,充分體現出\"寄興於畫\"的思想和\"渾厚華滋\"的筆墨效果。

《富春山居圖》原畫為一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的山水畫長卷。全畫佈局由平面向縱深展寬,空間顯得極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筆墨技法包容前賢各家之長,又自有創造,並以淡淡的赭色作賦彩,這就是黃公望創的\"淺絳法\"。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體現黃公望繪畫的藝術特色和試圖擺脫塵煩痛苦但求內心天地自有景物宜人的精神追求。後世騷客中有人為了簡意賅地向紅塵百姓抬高此畫,亦不乏有人將此畫譽為\"畫中之蘭亭\"。

元代以來,歷代書畫家、收藏家、鑒賞家,乃至號稱\"十全老人\"的清帝乾隆都對《富春山居圖》推崇備至,並以能親眼目睹這件真跡為榮幸。這使得這卷寶圖既備受讚頌,也難免滄桑。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上人。《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亦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六百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曾\"顧慮有巧取豪奪者\"。結果不幸被他中。以畫上的題款參考其他文獻資料來看,《富春山居圖》在元末至清初三百餘年間,便先後被鄭樗(無用師)、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為多人收藏。

清順治(1644-1662)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得之後更是珍愛至極。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吳洪裕於清兵入關之時,置其家藏於不顧,唯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在難辨真假的流中,吳洪裕後來因愛成魔,臨終前曾命家人將《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這一道一僧留給後人的一畫一書神品燒掉給自己殉葬。結果,\"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跡》,自己親視其焚盡。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圖》,當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還臥內\"。而就在《富春山居圖》即將付之一炬之時,吳家子侄內猛地躥出一個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富春山居圖》救了出來。此人是吳洪裕的一名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而且為了掩人耳目,他更靈機一動地向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來偷梁換柱。

可惜《富春山居圖》雖然被吳靜庵從火中救下來了,但畫中間卻被燒出幾個連珠洞,從此斷為一大一小兩段。長捲起一段亦已燒去,所倖存者,也是燒痕斑斑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