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歷史的裂縫(全本)》1.1905三種力量角力中國(1)(1)
在中國近代史上,百餘年前的1905年是個重要時刻。在這一年,立憲派、革命派和清王朝這三種政治力量在中國這個大舞台上的彼此角力更為激烈,都在盡最大努力實現自己或改革或革命或自保的目的,不少影響中國未來命運的關鍵**件均在此年生。風雲變幻,世紀滄桑,「再回已是百年身」。將百年前歷史之幕的一角重新拉開,仍能使人如觀新劇,浮想聯翩。

立憲運動風生水起

自1898年維新運動失敗、康梁逃往海外後,立憲運動進入低潮。雖經過幾年慘淡經營,也並無大起色。在1904年之前,立憲運動仍囿於海外少數立憲派的輿論宣傳,聲勢不大,在國內影響有限。但從1905年起,況突變,立憲運動驟然高漲,開始展成為全國性的政治運動。這其中有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日俄戰爭的刺激。

日俄戰爭是日本和俄羅斯兩個帝國為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侵奪我國東北,在我國領土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我國東北的「大陸政策」與俄國想把東北變成「黃俄羅斯」的野心生激烈衝突。1904年2月6日,日本對中國旅順口的俄國艦隊動突然襲擊,日俄戰爭實際爆。對這場以中國領土為戰場、使我國東北居民飽受戰爭禍害的戰爭,清政府竟然在12日宣佈自守「局外中立」,甚至聲稱「彼此均系友邦」!

對這場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直接關係中國利害甚至命運的戰爭,國人當然極為關注。但有意思的是,國人雖然譴責這場使東北居民慘遭兵燹之禍的戰爭,對國家衰敗至此、遍地生靈塗炭深感痛心,卻對這場戰爭的勝負更感興趣,紛紛預測戰爭進程、結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此時仍十分弱小的立憲派敏銳地感覺到這場戰爭有可能使國人的思想生有利於政治改革的變化,對戰局異常關注。他們作出判斷,認為實行君主立憲的日本可以戰勝仍行君主**的沙俄。就在日俄宣戰後的第三天,立憲派的《中外日報》即表社論,認為長期以來都是白種人打敗黃種人,白種人對非白種人進行殖民統治,而這次戰爭將使人認識到「國家強弱之分,不是由於種而是由於製」。還有文章預料日將勝俄,而此戰之後,「吾國人之理想必有與今天大異者矣」。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次戰爭將使國人「悟世界政治之趨勢,參軍國之內,而觸一般社會之噩夢,則日俄之戰不可謂非中國之幸」。他們說得很明白:

蓋**、立憲,中國之一大問題也。若俄勝日敗,則我政府之意,必以為中國所以貧弱者,非憲政之不立,乃**之未工。

這樣,中國的立憲改革將更加困難。與立憲派預料並希望日本獲勝相反,清廷和守舊派則預料並希望俄國獲勝,而且已經制定了具體的親俄外交方針。他們認為日本為一小小島國,遠非地大物博的俄國的對手。他們還認為日本實行君主立憲是「以權與民」,這樣士兵在戰場必然會「各顧其命」,難打勝仗;而俄國是君掌大權,軍隊一定令行禁止,因此必然是俄勝日敗。對此,立憲派反駁說,國家的強弱不在大小,而在精神。日本雖小,但經君主立憲後精神蓬勃,「俄國雖大,而**之氣象與我國等」。另外,民權乃天賦之權,「故立憲國民每至戰陣之場,各以保守天權為務,生死不計也」,而這是「**之國以軍令示威者所可同日語耶」?

戰爭的展證明了立憲派預見的正確。1905年1月,旅順口俄國守軍投降。二、三月間,雙方以六十萬兵力展開瀋陽會戰,俄軍敗北。為挽回敗局,俄國從歐洲調艦隊東駛,結果於5月在對馬海峽被日軍全殲。歷時一年多的日俄戰爭,終以日本大獲全勝告終。

日勝俄敗的結果一出,立憲派更是藉此大做文章,宣傳這場戰爭「非軍隊之競爭,乃政治之競爭。卒之日勝而俄敗,**立憲,得失皎然」。「此非日俄之戰,而立憲、**二政體之戰也。」「以小克大,以亞挫歐,赫然違歷史之公例,非以立憲不立憲之義解釋之,殆為無因之果。」對於一直處於民族存亡危機中的近代中國來說,「立憲」對於多數國人的吸引力其實並不在於對君權的限制,而在於可以「救亡」。此後,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立憲可以富國強兵、可以救亡圖存,社會輿論和觀念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立憲「乃如萬頃洪濤,奔流倒注,一而莫之或遏」,甚至某些原先反對立憲的守舊人物也轉而傾向支持立憲。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