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康熙大帝——其實這才是玄燁》第二章 干涉皇權者,必消滅(24)
其中先皇遺書中把自己罵得最凶的,是先皇說自己是不孝子孫,不能承續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改弦更張,用漢人,學漢俗,其中最不可原諒的,是自己沿#小說用了明朝的政治制度。

當然,這遺書肯定不是先皇順治寫的,但是,對於下一個執政者,這是警告。如果你膽敢忘記祖製,你也是不肖子孫,大逆不道,所以,四大輔政執政時,政治上又回到了關外。

康熙六年(1667),熊賜履給他的學生上了一封萬言書。

關於這份奏章,內容太長,洋洋灑灑一萬多言,很多套話。但是,這封萬言書裏面卻有一句影響了整個康熙朝的話:非六經之語,孟子之書不得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得講。

所謂六經,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四書五經;所謂濂洛關閩,這是四個地名,而這四個地方,在宋朝卻有幾個厲害的主在講學,分別是:濂溪的周敦頤;洛陽的程頤、程顥;關中的張載;福建的朱熹。後世為了好記,給他們這群人一個響亮而又好記的名字——程朱理學!

六經與程朱理學,這是中國哲學史要講的東西,凡是被叫做哲學的東西,一定是能把你頭搞大的東西。按照英國人羅素的說法,所謂哲學,就是一群吃飽了撐的人搗鼓出來的東西。

然而,中國哲學不是,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

中國的所謂哲學,大部分都是政治學與倫理學,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實用。比如說吧,為何要學孔子的書,皇帝學它為治國,大臣學它為為政,讀書人學它為考試。

倘若它沒用,那就要被扔進糞坑裏,永遠爛掉。

所以,從熊賜履同學的這封奏疏開始,康熙朝走進了一個程朱理學統治的時代。康熙要讓所有讀書人明白,你們和朕有著同一個目標與願望,按天理辦事,為天下辦事。

正如張載的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好了,天下士紳讀書人,與皇帝成了一家人,大家和衷共濟,去完成開太平的願望。

康熙要治國,士紳要治家。治國需要大智慧,康熙環視一下宇內,覺得三個重要問題,亟不可待地要解決,於是他在乾清宮的柱子上寫下遒勁的三個詞:三藩、漕運,治河!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十六歲的康熙,他要的是這樣的精神。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