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康熙大帝——其實這才是玄燁》第三章 辭職報告惹的禍(9)
這所做的一切,都只因為,他想看到吳三桂也上一個尚可喜一樣的辭職書。康熙六年(1667),自己剛剛登基,就接到了吳三桂辭去總管貴州事務的報告,他當即下詔應允。

十四歲的康熙以為,他勝了,因為儘管事後雲貴總督卞三元、雲南提督張國柱、貴州提督李本琛都上奏疏要求康熙挽留吳三桂,但是,康熙吃了秤砣鐵了心,辭職就辭職唄。

然而,事實上,康熙敗了。

吳三桂寫的這份辭職報告,實際上是給朝廷的一個試探,看看自己在朝廷中的位置。然而他得到的結果卻是辭就辭唄,這讓吳三桂驚起一身冷汗,但他還是沉默著,沒有說話。

沉默才是最可怕的。吳三桂幕僚方光琛等不及,說了這樣一句話:朝廷的意思您還不明嗎?吳三桂哪裏能不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哪怕多他一個。

然而,他還是沉默著,他沉默是有理由的,因為他認為還沒有到非反不可的地步。

康熙十一年(1672),吳三桂六十歲大壽,在京城的兒子吳應熊突然回來看他,這讓六十歲的吳三桂老淚縱橫,不僅是父子重逢的那種快樂,他認為這還昭示著皇帝對他信任依然。

不信任自己,怎麼放心把作為人質的兒子放回雲南呢?他興高采烈,突然想起了曾經那個進言方光琛,對方光琛說了一句超級傻帽的話:可見朝廷不疑我,你們都要謹慎些!

吳三桂還是太過天真,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哄著你,是為了更容易地宰了你。

尚可喜不那麼好哄,他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至少他比吳三桂要滑頭。他知道如果不交兵權,皇帝絕不會放過他,於是康熙十年(1671)他就要求退休,由兒子代父典兵。

朝廷沒有同意,沒有同意並不是康熙不這樣想,是時間還沒有成熟。

他仍然在堅持。在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他再次向皇帝遞交了辭職信。康熙釋然了,他等到了今天,等到了這位兄弟自己要求辭職,他做的只有這兩個字—#小說—允許!

然而,當康熙把這封辭職信下達諸位大臣討論時,卻有了分歧。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