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康熙大帝——其實這才是玄燁》第三章 辭職報告惹的禍(15)
所以,在康熙收到兩個王爺的辭職報告時,立即把這兩份辭職報告下群臣討論。討論後的結果依然是兩派:以米思翰、明珠、莫洛為首的主撤派;以索額圖、圖海為首的主和派。

主張撤的人,基本上就是戶部那些官,因為吳三桂要的銀子實在太多,每年要銀子九百萬兩,而戶部年總收入只有八百五十萬兩,全部給這位爺,還差著五十萬兩,不撤藩,戶部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至於主和派,基本上是因為吳三桂與耿精忠,認為此二人寫奏疏辭職,完全是應個景,你若真撤了他,他一定跟你急,一急就會跟你乾仗,乾仗你還不一定幹得過他。

意見匯總到康熙案前,康熙說了句流傳千古的話:今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

康熙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他在不久的將來,才會明白什麼叫做衝動的懲罰。

很多史書,很多人,都不斷鼓吹米思翰與明珠的果敢,而鄙薄索額圖與圖海的懦弱。

事實上是這樣嗎?至少在我看來,不是。

有理何在聲高?米思翰兄,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戶部大人總不能說沒米下鍋吧),把國家推到了戰火的邊緣;而明珠,是個實足的老油條,溜須拍馬對他來說,屢試不爽。

康熙,二十來歲的年紀,血氣方剛,根本就不知道事態的嚴重性。

永遠記住,英雄不能用衝動來評判,英雄也不能用結果來評判,康熙這回,的確錯了。

在這個撤藩的問題上,康熙策略上的失誤,給大清國,給天下的黎民百姓,帶來了八年的戰火,然而,康熙至死,卻也把這場戰爭當成了他彪炳千古的功業,清朝史官也是。

有人說,人生很複雜,其實,人生也很簡單,人生無非是種選擇。

有人說,經濟學沒用,其實經濟學很有用,經濟學教給一種選擇:選擇最經濟的一種!

在面臨兩種選擇的時候,必須拋棄一種,而使得總體利益最大化,經濟學上叫做卡爾?希克斯效率。人生的選擇也是這樣的,必須做出一種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但是康熙沒有做。

二十歲的康熙忘記了他爺爺對吳三桂他們所做的承諾,「子孫世襲罔替」,與「山河同永」。在康熙的政治策略當中,這#小說都是鬼話,他相信一個判斷:在利益面前,失信是常有的。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