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唐酒徒》293 章李隆基的義子
夜無語。

但在第二天一早的朝會上,大唐皇帝李隆基卻正式宣佈了一個讓人吃驚的消息:吐蕃贊普拜李隆基為父,被皇帝收為義子,並賜姓名李躍。

朝堂之上頓時議論聲四起,朝臣和權貴們心下思慮著皇帝的用意,但蕭睿卻想到了另外一層,心頭一凝:莫非,這都松芒布結是準備以此通過李隆基來向自己施壓?

但還沒等蕭睿往深處想,高力士又公開宣讀了由大唐皇帝禦批的吐蕃贊普《吐蕃釋放農奴暨劃歸土地牧場敕》。這道明顯帶有大唐皇帝主導色彩的吐蕃王詔書上,對吐蕃各級貴族的農奴擁有數量和土地、牧場的面積大小,進行了詳細而周密的界定,要求吐蕃貴族在一個月之內,釋放其非允準限額以內的農奴,吐蕃王室將承認和給予這些農奴的平民身份,將收歸來的土地牧場按照人口分配給他們。

蕭睿一聽這敕令,就明白,如此,肯定是在皇帝主導下和都松芒布結認可下,由戶部尚書裴寬擬定出來的。

敕令的最後,措辭非常嚴厲,雲如果吐蕃貴族不按令釋放農奴和土地牧場,將成為吐蕃之公地、視為不尊王命的叛逆,屆時,大唐朝廷將協助吐蕃王室對其進行剿滅。而有意思的是,敕令同時還發出號召,農奴們可以奮起而反抗,爭取自己應得的權利和利益,雲雲。

蕭睿嘴角浮起一絲笑容。雖然裴寬因為李琮的存在,跟自己一向不怎麼「對付」,但在這涉及大政方針和大唐利益的大事上,他還是默默遵從了自己的構思。這最後的「輿論煽動」,明顯就是他地點子。

朝會結束後,這道敕令飛速地公佈了出去,相信用不了多久,就會傳至吐蕃國內。

而到那個時候,吐蕃的內亂必然會更加紛復。

蕭睿正在猶豫,是不是留下試探一下李隆基,這都松芒布結拜他為父,究竟是何用意。

高力士嘶啞地聲音驟然在他耳邊響起。「蕭郡王。皇上又旨。著你入禦書房面君。」

蕭睿哦了一聲。「臣遵旨。」

「大將軍。請問這吐蕃王怎麼好端端地要拜父皇為父呢?」蕭睿一邊與高力士並肩向高力士詢問了一句。

高力士微微一笑。「呃。這個。某也不甚清楚。

想必是吐蕃王仰慕大唐。拜皇上為父表達臣服之心。也屬於情理之中。」

蕭睿面上笑著。心裏卻暗暗咒罵了一聲。好一個狡猾地老狐狸老太監。皇帝身邊還有什麼事情能瞞得住他地。跟自己賣關子。無非是受了李隆基地「暗示」。

……

……

李隆基坐在禦書房地案桌之後,瞥了那站在一側的吐蕃王都松芒布結一眼,心裏非常暢快。他並沒有收乾兒子地癮頭,但吐蕃王肯主動拜自己為父,還要求自己賜下名姓,這意味著吐蕃的永遠臣服,意義重大。從此之後,吐蕃就與大唐成為父子之邦了。

「李躍。」李隆基呼喚了一聲。

都松芒布結上前躬身道,「兒臣在!」

「你為朕之義子,朕自當派兵護衛你回歸吐蕃。你且安心,大唐一定會幫助你坐穩吐蕃王位……不負今日你我的君臣父子之情……」李隆基緩緩道,臉上浮起溫和的笑容。

都松芒布結神色凝滯了一下,突然跪倒在地,朗聲呼道,「兒臣感激父皇的恩寵,吐蕃將世世代代歸附大唐,永不反叛。但是,兒臣有一個請求,還望父皇恩準。」

李隆基一怔,還倒是都松芒布結是想索要封賞。其實,他早就預定好了給這個不花錢撿來地乾兒子的一份豐厚「紅包」,包括海量地金銀財物、百餘名宮女和各類工匠,還準備調集劍南道的一萬軍馬,護衛他歸國。

因為李琮的關係,李隆基沒打算讓都松芒布結從隴右和河西歸國,而是選擇劍南道。他在昨日,就下詔通令劍南道節度使鄭隴做好了護衛吐蕃贊普歸國的相關準備。

但接下來,李隆基卻吃了一驚。

「父皇,兒臣懇請讓位,將吐蕃王位讓於王妹卓瑪……」都松芒布結聲音雖然平淡但卻很是堅定,「兒臣希望能永居長安,做一個大唐子民,懇求父皇恩準。」

李隆基眉頭一跳。作為一個權力**深重的皇帝,他根本無法了解都松芒布結的心態。吐蕃王再怎麼沒有實權,那也是一國之王,這不僅是一個尊貴地封號爵位,還隱喻著子子孫孫的榮華富貴,怎麼能輕飄飄地一句話,說讓就讓了?還要讓給那個吐蕃公主卓瑪?

第一時間,李隆基馬上便開始懷:這是不是吐蕃王室預定地計劃?捨棄都松芒布結,另立卓瑪為王。但很快,他便又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念頭。如果這是早有預謀,想必卓瑪也不會作為吐蕃王室地使者親自趕來長安了。

吐蕃公主卓瑪來到長安後的一舉一動都在李隆基地掌握之中,從她的上下打點來看,她的本意應該是迎回都松芒布結的。看得出來,這應該是都松芒布結個人的決定,並非是吐蕃王室的謀劃。

但是,他又為什麼會捨棄王位?

「李躍,到底為何?朕正要派兵護衛你歸國,你怎麼能……」李隆基緩緩而低沉地問道,凜然的眼神投射在他的身上,眨也不眨一下。

都松芒布結(以下稱李躍)默默抬起頭來,迎向了大唐皇帝那微微有些咄咄逼人的眼神,慨然道,「父皇,兒臣早已厭倦了這些……再說,兒臣這些日子也想過了,兒臣才疏學淺,心力有限,不喜征伐權謀,實在是不適合做這吐蕃王。而我家王妹深望,能文能武,膽識過人,是繼承吐蕃王位的不二人選……還望父皇恩準!」

李隆基沉吟著,「僅僅是因為如此?」

李躍旋即漲紅了臉,猶豫良久才低低道,「兒臣仰慕蕭郡王之姐……但蕭郡王說了,只要李躍肯做一個大唐平民,他便會不再反對兒臣跟……」

李躍的聲音竟然有些羞澀和支支吾吾,這讓李隆基心頭恍然大悟,繼而哈哈

來,笑聲中還有幾許鄙夷。李躍跪在蕭家門口求婚~已傳進宮裏,李隆基也知道這事。可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個吐蕃王竟然會為了一個女人而放棄王位。

要美人不要江山?這等風流出現在一個吐蕃人身上,李隆基感到十分地滑稽。

蕭睿本是一句戲言,可這戲言竟然讓李躍當了真。

其實也不僅是如此,李躍也確實有心灰意冷不願歸國了。與其回去做一個朝不保夕前途未卜的傀儡王,不如留在富庶繁盛地長安做一個逍遙自在的異姓王。所以,他在提出讓位之前,先拜了李隆基為父。

這種面子上的父子關係,起碼會為他在大唐的生活進行了某種保障。

「還求父皇恩準!」李躍拜了下去,清朗的聲音在禦書房裏回蕩著。

而蕭睿和高力士正走在禦書房門口,突然隱隱聽到了李躍的這一聲,蕭睿地心頭不由一驚,眉梢緊皺,緊緊地攥緊了拳頭。這種下意識地行為落在高力士的眼裏,高力士笑了笑卻沒有說什麼。

李隆基沉吟著。李躍不願意乾,想要讓位,這對於大唐朝廷來說無關緊要。既然這吐蕃王不願意做吐蕃王,想留在長安永久居住,李隆基也不會反對。

但是,李隆基擔心地是,一旦卓瑪登位,吐蕃王室會不會像現在的李躍這麼聽話?而李躍讓位於卓瑪,這會不會對吐蕃局勢產生「有利」的影響,從而破壞了大唐的這番放吐蕃王歸國挑動吐蕃內亂的大計?

李躍怎能不知李隆基目下地想法,他心裏暗暗嘆息一聲,臉上卻不動聲色,低低道,「父皇,卓瑪也與李躍一般終於大唐和父皇……」

李隆基擺了擺手,嘴角一曬,忠與不忠,不是靠嘴上說的。但他想了想,也沒把卓瑪太放在心上。在他看來,這不過是一個女流之輩,再怎麼也翻不起大浪來。況且,吐蕃內亂紛紜,吐蕃王室能夠重新崛起希望甚小。

想到這裏,李隆基便恢復了滿臉的笑容,故作姿態地嘆息了一聲,「既然你厭倦王位,肯讓位於你的王妹卓瑪,永遠留居長安,朕就準了。只是這吐蕃王位更替,乃是吐蕃王室內務,朕也不好過多插手,你自個兒要弄清楚才好。」

「多謝父皇恩準,兒臣感激不盡。」高力士在李躍稍稍有一些激動的聲音中走進禦書房,伏在李隆基耳邊小聲說了幾句,李隆基擺了擺手,「傳靖難郡王!」

……

……

蕭睿進入禦書房,得知李躍竟然真的要讓位,永遠留居長安,心裏的震撼和驚訝可想而知。他心念電閃,吐蕃非比人,一向重男輕女,吐蕃人怎麼能接受一個公主當女王?但看李躍神色淡定地樣子,他心裏的訝然又添了幾分。看起來,吐蕃王室人丁單薄,如果李躍一意孤行,吐蕃王室在萬般無奈之下想必也只能擁立卓瑪為女王。

真要說起來,這吐蕃還真是有一位女王地。蕭睿突然想起史書記載的,在武則天時期,吐蕃地女王瑪類。前有車後有轍,既然前有女王問世,今次卓瑪登位想來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想起那個不簡單的吐蕃公主卓瑪,他心裏一凝,有心想要反對,但又無法開口。

人家厭倦王位,主動提出讓位,自己憑什麼干涉?而且,論起來,這個「罪魁禍首」還是自己。想起李躍對蕭地癡迷心思,蕭睿越想越是心煩意亂。

不過,到了此刻,他也不得不承認,這吐蕃王對自己的姐姐看來是真的有些意思。

令蕭睿意外的是,成功得到大唐皇帝恩準,辭去吐蕃王位的李躍,並沒有當著皇帝的面提親,只是提出要去江南一遊。

李躍飄然離去,嘴裏還哼著小曲兒。

李隆基望著李躍離去的背影,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不見,他瞥了蕭睿一眼,淡淡道,「蕭睿,你怎麼看這李躍?」

蕭睿嘆息一聲,「這個,兒臣以為,他應該是沒有作偽。」

李隆基笑了笑,顯然不願意繼續這個話題,他留下蕭睿原本還有另外的安排,便岔開話去。

「蕭睿,朕有意外放你去西域,做那安西四鎮節度使,你可願意?」李隆基的話回蕩在蕭睿的耳際,雖然是早有心理準備,但蕭睿見事情朝著自己規劃的方向一步步走近,心頭還是一片狂喜。但臉上,卻浮現出淡淡的迷惘,因為在他看來,這種迷惘之色是李隆基所希望看到的。

「這,兒臣不解……」蕭睿低低道。

「朕擔心,李琮會鋌而走險……所以,朕要你去西域,厲兵秣馬,一來鎮服西域諸胡,二來有備無患,如果李琮起兵反叛,朕要你在第一時間出兵為朕消除隱患。」李隆基的聲音陰沉起來,霍然站起身來,狠狠地猛拍桌案,大聲喝道,「你可願意?」

蕭睿心裏早就點頭了,但臉上卻分明有一絲猶豫。

「好了,朕知道,宜兒生產在即,你放不下,你且寬心前往——等宜兒生產之後,朕會親自賜名給這個孩子。」李隆基眉頭一皺。

蕭睿知道火候到了,他長出了一口氣,躬身朗聲道,「兒臣願意為大唐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只是,父皇,兒臣有兩個請求。」蕭睿馬上又道。

李隆基擺了擺手,「說。」

「父皇,兒臣想帶羽林軍校尉李光弼等三人前往,還望父皇恩準。」

「哦?是那從你入吐蕃的三人吧?好,朕準了。

你可以從羽林軍中挑選3000兵作為護衛。」

「還有,父皇,兒臣以為,兒臣卸任羽林軍指揮使之後,這指揮使一職理應由太子兼任,以免……」蕭睿的意思很明白,羽林軍護衛皇宮和長安城,事關重大,再也不能出現像毛壽那樣的叛逆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李隆基點了點頭,「朕早有打算,你且安心。」

()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