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娛樂初唐》第一百六十章 在路上
從長安出發後李好在經濟開發區還停留了一會才繼續前行,經濟開發區現在已經隱隱有了和長安城一般的規模了,這裏集中了大唐最多的富豪和工廠。工業區現在已經增加到第十工業區了,原來的五期計劃不夠又繼續增加了六期,七期計劃才真正的固定下來,現在已經開始在修外圍城牆了。李二和大唐朝廷現在對這裏也看的很重,所以這裏的保護也非常給力,但在李好的設想中這裏原本是不打算修城牆的,到時以大唐的軍威給人摸到這裏那就相當悲劇了。

儘管建設擴展的非常快,但是李好還是一再要求經濟開發區的建設不能房棄環境保護的建設,這個必須同步進行,所以現在的經濟開發區環境保護的非常到位。過來投資的老闆看到這裏的環境和設施都非常的滿意,經濟開發區還會不時的給他們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但是李好之前要求的對那些開設工廠的對員工的待遇和對品質的要求也是非常嚴的,尤其那幾家加工食品的,李好還特別給他們制定了一個食品製造加工和銷售管理條理。沒辦法,李好前世的時候對那些生兒子沒屁*眼的傢夥加工出來的各種噁心食品狠透了,所以現在他有機會管理了就特別制定了這個條理,但是李好也給了這幾家免費贈送了一些後世的加工創意給他們發展新的產品做為慰籍。

李好在這裏必須停留一會的原因是因為那些商人們怕李好一走這裏的政策將無法繼續,所以全部都有點忐忑,在得到李好和經濟開發區的新領導的保證後大家才慢慢散去。前來送行的還有兩個學院的老師和李好相識的人。同大家一一道別離開經濟開發區後。李好的車隊繼續往洛陽行去。

長安城到洛陽不過幾百公裡。快馬一天就能到達,步行的話半個月也差不多了,而且這條路鋪了水泥後行走起來更加方便了。李好他們的速度介於快馬和步行之間,估計的話也就幾天的時間就能到達。這是李好第一次東行,車上大部分人也是,得利於馬車上的玻璃窗子,所以大家還能一路看到各處的風景。青的山,藍的天。綠的水,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流。

這一路上李好很少坐馬車上,他經常騎著馬,不時的看下周圍的環境還有其他情況,然後讓武順幫他記錄下來,這些還有大用的。比如說他們這一路看到的環境問題,這就是一個大問題。水泥路兩邊古人比後世的人不會差多少,兩邊都種了樹木,用來遮蔭也可以護路,兩邊還修有排水溝。但是其他地方保護的就沒這麼好了。李好想起從唐以後,長安的繁榮似乎就一去不回了。這大概就跟他們現在過量的開採耕種又不注意保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導致糧食什麼的依靠關中無法滿足了,所以只有東移。為了後世子孫不用看著黃河的水越來越黃,不用擔心黃河泛濫,不用怕沙塵暴,那麼現在就要開始注意環境保護了。

李好這次東行南下是帶著很多目的的,他想真正的考察下這個年代全國的水利環境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為什麼會演變成後世那種處處是災害的樣子,雖然有一段時間某些腦殘搞了個與天鬥,但是在那之前神州大地也是災荒不斷的。尤其以黃河和洞庭湖區域為最了,這兩個地方也就成了李好這次出行的重點考察的地方,其次是給南方和海邊的人帶去一些後世驗證過的新技術。而現在黃河就是李好的第一個要考察的地方。

黃河是華夏境內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九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裡,流域面積75.2萬平方公裡。全河天然徑流量多年平均為57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噸。流域內有耕地上億畝,人口上千萬人。如包括下遊河南、山東兩省沿河關係密切的地區,總耕地達兩億億畝,總人口在後世為上億人了。因此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但是,黃河給華夏民族帶來不光是好處,黃河也給他們帶來很多的災難。歷史上黃河兩岸以水災嚴重而著稱。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災遍及全河的上、中、下遊。據歷史文獻記載,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在下遊決口的年份達543年,平均約四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決溢多次,總計決溢達1590多次,並有多次大的改道和遷徙。改道最北的經海河至天津入海,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因此,水災波及黃淮海平原冀、魯、豫、皖、蘇五省區,總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

黃河下遊河道由於泥沙不斷淤積,形成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地上懸河」,一旦洪水破堤決口後,往往不再回歸原河道,而走新辟的河道入海,形成河流改道。每次改道,都要衝毀當地的村舍田園,破壞原有的水系和交通設施等,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所以決口改道是黃河水災一大特徵。據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的統計,歷史時期見於記載的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在這26次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區有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

公元11年,黃河在魏郡(今臨漳西南)元城(今大名東)以上決口,泛濫清河(今縣東南)以東數郡。王景、王吳治理黃河,使「河汴分流」,固定了從滎陽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即東漢到隋唐五代的黃河下遊河道。從長壽津(今濮陽西南)與西漢大河分離,流經今濮陽、范縣以南,陽谷、東阿以北,茌平以東,禹城以北,商河、惠民以南,東至利津入海。王景治河以後,黃河進入一個相對安流時期,原因除了中遊地區由農變牧,來沙量減少外,也和這條河道距海較近,地形低下,水流順暢有密切關係。該河道保持了800餘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