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娛樂初唐》第一百四十二章 讓你們憋成內傷
滿朝的大臣把臉全部看向李好,大有一副等李好解釋完了就把李好活吞的趨勢。李好笑了笑,心理淡定的很,你們且先惦記著吧,等老子說完了讓你們憋成內傷,看看還有誰敢反駁?

李好的奏章不長,但是花了不少心血,這可是他和武女皇花了不少時間整出來的。裏面全是坑,誰願意跳李好一百個歡迎。裏面隻舉了四個女人的例子:女媧,後土,長孫皇后,平陽公主。說李好無恥也好,說他陰險也好,這四個女人的功績在那,誰也沒發否認,尤其是後面兩個,李二的老婆和李二的姐姐。

李二正坐在上面呢,誰敢說這兩人沒有功績的?李三娘子的娘子軍那是赫赫有名的,長孫皇后的功績也是不可抹除的,要不然李二會那麼一直寵她?敢說這兩位的那位老魏同志正在閉目養神,其他人就沒這膽了。

於是滿朝廷突然就安靜了,裏面一個白髮老頭用手指著李好只能說你。。。。你。。。然後真的憋成內傷吐血倒地,這下朝廷裏面又炸窩了。李二在上面輕指責了下李好,然後派人把那位吐血倒地的老頭扶下去,據說這位老頭是個大儒,還是孔家的嫡系。李好覺得自己很無辜,他可什麼都沒說啊,火力也沒開,只是上了個短短的奏章而已,那老頭身體被酒色掏空了自己吐血暈倒了還能怪自己?

再說孔家的那幫子人李好對他們從來就沒什麼好感,冒充孔老二的嫡系暗中攫取大把利益,什麼事都乾過。如果有機會的會,李好不介意把這個家族給他拆了,免的以後他們為禍華夏。

唐以後的老趙家對孔府夠掏心掏肺的,還封了一個衍聖公。但人家孔府可沒想弔死在一顆樹上,那趙宋被完顏家打到南邊去了後,孔府立即派出孔端操向大金錶中心,受封衍聖公。雖說這金夷的奶有股子膻味,那也是娘啊!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處夷狄,不可棄也。」孔家老祖宗這句話乃是對別人說的,輪到孔家自己那叫:「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其實就是:誰給骨頭誰就是主人,管他是人還是畜生。

數十年後,蒙夷興起,將金夷滅之,在衍聖公孔元用的率領下,孔府審時度勢,大義凜然地倒向了忽必烈,為表耿耿赤子之心,孔元用親率族人加入元軍,清剿漢人「反賊」,「不幸」死在軍中。

孔元用死後,孔元措一系乘機奪權,孔家內部為了衍聖公稱號展開了爭奪,持續數代,主要就是關於帽子顏色的大討論,其中精彩激烈就不累說了。最後,韃元仁宗判孔元措一係為正溯,孔元用一系徹底敗北。嗚乎哀哉!可憐孔元用為忽必烈統一大業流盡了最後一滴狗血,他的後人卻慘遭排擠打壓,蒼天啊!

為了取悅忽必烈,孔府還派出大儒張德輝與元好問等覲見忽必烈,跪請他為「儒教大宗師」。堂堂華夏「聖學」,竟然請得一位雙手沾滿數千萬漢人鮮血的酋首來做大宗師,孔府真正實現了「以德報怨」的最高境界。

雖說不識幾個漢字,忽必烈還是愉快地接受了他們的請求,出任「儒教大宗師」。心情大好之下,忽必烈蠲免了孔府和儒戶的兵賦,一眾儒士彈冠相慶歡呼雀躍。「君子謀道不謀食」在這裏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其實孔府平日裏就財富六車威震鄉裡,廣大勞苦百姓無不獻地獻女,為奴為仆,改姓為孔以求沾得衍聖公之聖恩。這蠲免孔府兵賦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當然,錢多不咬手,何況這可是「儒教大宗師」的恩賜啊!

華夏朱明崛起,趕走蒙古人,孔府再度倒戈(幾度了?數不清),那朱元璋雖鄙視孔家人品,卻也知儒家寨對維護朱家朝廷之妙用,故而續封衍聖公。要論孔府衍聖公中最具與時俱進順應大勢素質的,莫過於明末孔府衍聖公孔胤植,朱家待他那真是沒得說,此公本非嫡傳,卻不但受封衍聖公,還先後被加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可謂「君恩如山」。

可李自成一入山東,離曲阜還遠著的時候,孔府就出朱示,令人供奉大順國永昌皇帝龍位,並獻馬獻銀,跪納印信。哪曉得這回換主急了點,沒幾天,大順軍跑了,來了清夷大軍,這位三姓衍聖公知錯就改,即上《初進表文》,向清廷表忠心,稱頌清帝「山河與日月交輝,國祚同乾坤並永」,表示「臣等闕裡豎儒,章縫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慶新朝盛治,瞻學之崇隆,趨蹌恐後」。

接著,為響應清z.f發佈的剃髮令,三姓公孔胤植隆重舉行了剃髮儀式,「恭設香案,宣讀聖諭」,令族人剃髮。再後來,為了避清帝胤模諱,三姓公孔胤植改名孔衍植,再度表明了對清廷的耿耿忠心。

三姓公公孔衍(胤)植如此識大體顧大局順應歷史潮流,怕是連汪精衛吳三桂之流的也要伸出大拇指啊!孔家如此識相,清廷自然少不了封賞,孔府一門更是得勢,至於老祖宗所言「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乃教化萬民之語,非孔家治世準則。

說到孔家嫡系這個問題,李好有一疑問一直無解,那就是天下孔姓無不自稱孔丘老先生正宗嫡傳後人。這就怪了,春秋時期孔老先生在世之時,孔姓家族沒有十幾家也有七八家,數千孔姓男子,孔丘一門只是其中小族,孔老先生還有個哥哥,孔丘之後還七世單傳,怎麼到今天孔老先生就成了所有孔姓之祖了呢?

也許計生委派人穿越回去,將非孔丘一脈的孔家妊娠全部流產引產,或將非孔丘一脈的孔姓男子全部結紮了。縱觀孔府歷史,越是外夷戎狄,越是恩賞有加,元成宗上台後封孔丘先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清代順治皇帝當政之初,更把孔子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使這種逐步的吹捧終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孔府也跟著沾光無限。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