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娛樂初唐》第七十六 新紮祭酒
鬱悶啊,今天的日子肯定又不好了,要不然自己不會老是出溴還被一個小女孩調*戲了,李好在心中憤憤的想道,自己得先回去敬下三清,洗個臉洗個手再出來。要不然誰知道後面還有沒有其他的不好的事情發生的,凡事預則利,不預則廢啊。

隨著聖旨來的還有他的官服授印等,其實按正常來說李好這個從三品的官來的太容易了。唐初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大牛還是不少的,如果李好這時跑到朝廷去上朝的話,他站在自己的位置四處張望,就會發現自己身邊全部都是跟著李二打江山的人馬,威風凜凜,滿臉殺氣的。至於後來加進來的,全部去門口那待著吧。

他這個三品官還是沾了從天上掉下來的高人的身份以及老袁同志和李淳風的奏章的光,加上治好了皇后還有那些才氣之類的加一起得來的。而且他這個官沒什麼實權,和後世名牌大學的校長地位應該差不多。原來的國子監祭酒病退了,所以把李好弄了上去,不過做校長這工作李好喜歡,他是真心的喜歡。如果以後他把國子監打造成世界最高等學府,這裏進去的每一個人不管能力和地位多高都要尊稱他為校長那是多麼自豪的事情啊。

只是他管的這個國子監現在到底是啥樣他完全不清楚,只是從有限的歷史資料中知道這是一所純粹的二代的學校,不是官二代就是皇二代,這些傢夥湊到一起估計這學校的校風很難好到那去。前任的病退還有可能就是被氣病倒下的,所以儘快實地考察才是最主要的。

這不在家待了一天后的李好就急吼吼的騎馬往國子監去了,昨晚他從相關的資料中得知唐承隋製,武德元年(618)唐設國子學,學額300人,學生皆為貴族子弟,教師24人。貞觀元年(627)唐將國子學改稱國子監,同時成為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監內設祭酒一人,為最高教育行政長官。設丞一人,主簿一人,負責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籍等具體事宜。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大唐最高學府的第一長官啊,李好心中感慨。

《舊唐書·儒林傳》序曰:「高祖建義太原,初定京邑,雖得之馬上,而頗好儒臣,以義寧(隋恭帝年號)元年三月五日,初令國子學置生七十二員,取三品以上子孫;太學置生一百四十員,取五品以上子孫;四門學生一百三十員,取七品以上子孫。上郡學置生六十員,中郡五十員,下郡四十員。上縣學並四十員,中縣三十員,下縣二十員。」

唐朝的國子監那可是相當好的待遇的,當時,所有官學生徒的衣食住行均由政府負擔。官學教員和國子監的管理人員都屬國家官員,都享受官祿。不僅這樣,當時唐朝在教育上的先進讓當今的人仍感到驚嘆,甚至某些地方還自嘆不如。

唐朝的國子監,當時在分科和教學內容方面,不僅有選修課還有公共必修課,儒經分大中小三類。大經為《禮記》、《春秋左傳》;中經為《詩經》、《周禮》、《儀禮》;小經為《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學生可以按規定選擇相應的儒經來學習,標準有「二經」(學一大經一小經或二中經)、「三經」(學大中小各一經)和「五經」(大經全學,其餘各選一經)等層次。《孝經》、《論語》則為公共必修科目。對各經還規定了修業年限:《孝經》《論語》共學1年;《公羊傳》《穀梁傳》各為一年半;《易》《詩》《周禮》《儀禮》各為二年;《禮記》《左傳》各為三年。

書學除研究書法以外,還需每日習書法,學《石經三體》(三年),《國語》、《說文》(二年)、《字林》(一年)。算學學習《孫子》《五曹》《九章》《海島》等。律學習律令。《論語》、《孝經》是書學、算學和律學的公共必修課。而且,學生還可以自由選擇學館。

另外,唐代官學已有考核、畢業及獎懲的明確規定。考試分三種:旬考、歲考、畢業考。旬考、歲考由博士主持。旬考考查學生十日之內所學習的課程,包括誦經一千字,講經兩千字,問大義一條,筆試貼經一道。獲得三分為通曉,二分為及格,不及格的有罰。歲考是考一年以內所學習的課程,口問經義十條,通八條為上等、六條為中等、五條為下等,下等為不及格,須重習(即留級)。重習後歲試仍然為下等則罰補習九年,仍不及格,則令退學。

官學的學生在學期間一律享受公費,包括衣服、膳食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學生考試成績不佳,有「停公膳」的處罰;學業、品行具佳者則給予獎勵。凡六學學生操行過劣不堪教誨的,科考連續落第或九年在學無成的,違反假期規定不返校或作樂雜戲的,都令其退學。

畢業考試由博士出題,國子祭酒監考。考試及格即取得應科舉省試資格,如欲繼續求學,四門學的畢業生則補入太學,太學畢業生則補入國子學。

官學還有放假制度,經常性的為「旬假」,在每次旬考後放假一天。季節性的為「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在陰曆5月農忙時,授衣假在陰曆9月預備換冬裝時,每次各放假一個月,準許學生回家探親。家距學校路程較遠,或家有大事,還允許酌情延長假期。但已予延長而逾期過多,則令其退學。「諸學生通二經,俊士通三經已及第而願留者,四門學生補太學,太學生補國子學。每歲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新唐書》)

從這些來看當時的分科教學、學年和學製的設置、學業考核和假期規定等日常管理手段等,唐朝國子監與現代的中國大學幾乎區別不大,真是令人驚嘆。只是李二可能要失望了,國子監是以儒學為主的,自己對儒學可沒那麼多的興趣,雖然四書五經什麼的在他腦海倒背如流,但是他從來就沒認真學習過其思想。

他想搞的完全也和國子監現有的制度搭不上邊啊,他想搞的是把國子監變成一所全世界最高等的學府,這裏的每一個學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每一個專業都是世界頂級的專業。而不是一群隻研究儒學的學究,更不能用政府的錢養一幫官二代,他們這些人會缺錢嗎?

想到這裏李好心裏有點沮喪,他如果要大變的話,難度肯定非常之大,朝廷那些官員還不把他噴死?李二把他弄到這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