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之巨宼逆襲》第二百九十六章大明之殤
李元利沒有拿班做勢,而是親自迎出屋來,等這群人走得近了,才發現領頭的並不是陳恭尹和湛鳳光,而是一名中年文士。

這文士年約四旬上下,身著灰衫,黑須飄飄,頭上戴了一塊文士巾,也看不出來有沒有剃髮。不過李元利估計是剃了的,要不然這腦袋可能早就已經不見了。

「諸位有心了!」李元利先拱手笑著說了一句。

那文士緊走兩步,向李元利作揖道:「漢王殿下率大軍驅除胡虜,置性命於不顧,救民於水火之中,我等小民,唯有盡心而已!」

「先生今日這番作為,已經是有心了!」

李元利這話說得也沒錯,如今大興軍雖然大勝濟度援軍,但日後到底是個什麼情況誰也不知,去年李定國未遭新會之敗時,還不是一樣勢如破竹,可最後結果如何?

這些人今日前來勞軍,確實是擔了很大的風險,若是大興軍最後退出廣東,不消說他們肯定會受到清軍的報復。

「敢問先生如何稱呼?」

這文士還未說話,湛鳳光卻上前一步拱手道:「殿下,這是我族中長輩,諱子雲,字漢度。」

李元利呵呵笑道:「原來是湛先生,本王有禮了!」

湛鳳光又向李元利介紹了其餘幾人,卻都是增城大姓,沒想到他們消息倒是靈通,大興軍昨日大勝,今日一大早就已經找上門來。

其實這還得怪湛鳳光和陳恭尹二人,他們前日自石灘圩離開以後,便時刻命人在暗中關注著這邊的戰事,昨日一得到大興軍大勝的消息,便連忙稟告了族中長輩。

增城單、陳、劉、羅等幾大家族,歷來都與湛家關係密切,而且還是姻親,湛家長輩得了消息,連夜便派人通知了這幾家,一番商議之後得出結論:大興軍將取天下。

當然這其中陳恭尹和湛鳳光出力不小,特別是陳恭尹更是斷言:不出五載,這天下便要改姓李!

陳恭尹人雖然年輕,但因其年幼時家中就遭逢巨變,所以做事極為穩重,再加上他也是名門之後,如今又是增城湛氏女婿,算得上半個增城人,因此各家主事之人也都信任他,於是才有了今天早上這一幕。

因湛氏族長已經老邁,於是派了湛子雲帶眾人前來。說起來這湛子雲也不是籍籍無名之輩,他乃是崇禎十四年舉人,本來有望考取進士,但還沒來得及進京應考,李自成的大順軍便入了京,崇禎帝也上了吊。

緊接著發生的事情讓人眼花繚亂,湛子雲也沒有了科舉入仕的心思,在家以教授學生為業,就是去年尚可喜嚴令讀書人必須參加科考,他也不以為意,根本不去應試,被增城人稱為「增江名儒」。

李元利當然不知道其中原委,但他既然見了這些人,就要將姿態做足,他向眾人一探手道:「諸位鄉賢義士,請進屋敘話。」

屋子不大,裝不下這麼多人,於是除了幾位話事人外,其他都侍立門外,連陳恭尹和湛鳳光也不例外。

照例客套了幾句,然後又扯了一番風土人情之類的話題,湛子雲便從袖籠裡拿出了一疊紙對李元利道:「殿下,這是我湛家的全部地契,今日奉上以助大軍聲威,還請殿下笑納。」

其餘幾人也拿出地契:「還請殿下笑納!」

李元利哭笑不得,難道在這些人的心目之中,大興軍收繳土地都是為了一己之私?

看剛才的一番談吐,他覺得湛子雲應該劃入開明士紳的行列,而且應該還是一位有識之士,很有必要將大興軍的政策給他們講解一番。

「湛先生,各位鄉賢,大興軍收購土地,或許你們還不知道其中原因。」

「首先本王要申明一點,大興軍收進來的土地,並不是歸大興軍所有,也不會成為本王的私產,而是最終分給無地可種的農民和流民。」

湛子雲和一眾鄉紳全都安靜下來,做出洗耳恭聽的樣子。

「並且,農民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權,而沒有買賣、轉讓的權利,也就是說,土地的所有權,最終是在……國家手中,用本王的說法,就是土地國有化!」

眾人心裏都微微震動了一下,看來陳恭尹所言非虛,這漢王還真是志在整個天下!

「實施這一舉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土地兼並太過嚴重——本王所說的土地兼並,是指土地愈來愈集中到少數地主士紳、世家大族手中,而農民則越來越多地喪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沒有土地。」

「大地主為了擁有更多的土地,採用各種卑劣手段,尤其是災年,地主巧取豪奪讓擁有土地的農民變賣自己的土地淪為佃農。當然,也有一些是通過正當方式獲得的土地,本王這一說法並不單單針對在場的諸位。」

「崇禎年間,土地集中已經到了空前的程度。王公勛戚和地主豪紳瘋狂兼並土地,大多數的農民相繼失掉土地成為佃農。在四川,一個普通的地主就佔有幾十家佃戶。在湖廣閩浙等地,有田的佔十分之一,為人佃作食力的竟然佔了十分之九。絕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勛戚和地主豪紳侵佔。」

「最突出的是藩王佔田!據本王所知,前明萬曆之時福王封藩河南,神宗皇帝一次就賜給他良田兩百萬畝,河南田地不夠,又取山東、湖廣的田地來補足。蜀王分封蓉城,封地也達百萬畝以上,而前明共有二十多個藩王!」

「有點扯遠了!咱們來說土地兼並的後果,在場諸位都是有識之士,應該也清楚一二。」

「土地兼並最直接和惡劣的後果主要有兩個,一是朝廷稅賦收不上來,這個原因你們都清楚。二是需要繳稅的農民卻沒有自己的土地,在南方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還好,沒了土地可以去做工,日子一樣能過得下去,但在北方,他們就只能淪為流民或賊匪!」

「土地兼並造成的這兩個後果,就是明亡的根本原因,朝廷無錢無糧,如何養兵?藩王士紳不納稅,百姓一貧如洗,朝廷也是一貧如洗,如何賑災?這才有了韃子入寇,有了各路義軍!」

「其實,就算沒有韃子入寇,沒有各路義軍,前明之亡也只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說到這兒,李元利長長地嘆了口氣。長達近三百年、曾經輝煌的大明王朝轟然崩塌,其原因除了他上面說的兩點之外,還有官員貪腐、宦官專權、朋黨相爭以及各種天災人禍等眾多原因,到崇禎年間時,已經是積弊難除、回天乏力了。

此不可不引為前車之鑒!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