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之巨宼逆襲》第三百四十二章海道針經
劉玄初剛走出門外,封義便急切地對李元利道:「王爺,卑職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軍情司在王爺心中的印象可不怎麼好,前些時候他還被叫來罵了個狗血淋頭,但他覺得大興軍現在對付吐蕃人實在是有些得不償失,王爺不清楚烏斯藏的情況作出了這樣的決定,自己有責任將這些事情向王爺稟報清楚。

李元利罵道:「有屁就放!你什麼時候還學會這一套了?」

「王爺,我聽軍情司的兄弟說那烏斯藏越往西北越冷,一年之中差不多有半年是漫天大雪,而且常常讓人喘不上氣來,咱們漢人去了那地方,多半會水土不服,要是不小心生了病,那更是連醫都沒辦法醫,只有等死!」

「咱們就算打贏了那個叫什麼琥的汗王,烏斯藏這種地方拿來也沒有用啊!王爺,要不讓吐蕃人自己折騰算了,沒必要去幹這吃力不討好的事,一點便宜都佔不到,說不定還要往裏投不少銀錢!至於那些商人,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好了,以前沒有大興軍,他們還不是一樣……」

「別說得那麼嚇人,要真如你說的那樣,文成公主是怎麼活下來的?現在在烏斯藏也有許多吐蕃人劫掠去的漢人奴隸,他們是怎麼活下來的?前明朝廷便已經將烏斯藏納入管轄,沒道理咱們反而將它放棄!」

烏斯藏各方面的條件確實十分惡劣,明朝的時候雖然設立了烏思藏、朵甘兩個行都指揮使司,但各級官吏仍然由朝廷委派當地的僧俗首領擔任,沒有漢人願意到那兒去做官。

李元利擺了擺手,「烏斯藏條件再惡劣,它也是咱們華夏的土地,況且烏斯藏也不是啥都沒有,起碼礦產是不少的。」

「烏斯藏是有不少鹽湖,可四川有井鹽,兩廣有海鹽,咱們根本就不差鹽。前些年一斤鹽還能換到一鬥米,現在都降到跟糧價差不多了……」

「烏斯藏可不光有鹽湖,那裏還有金、銀、銅,價值不可估量!要是咱們收了這地方,日後再抓到俘虜便有了去處,咱們也能又多一個進項!」

其實真正說起來,現在收回烏斯藏還真有些得不償失,確實,烏斯藏是有許多礦產資源,特別是銅礦資源量,佔到了全國三分之一以上,但要將它們開採出來,短期內肯定是無法實現的。

要將礦產開採出來,首先就得進行礦業勘查,後世一個大型的礦床從勘查到礦山建設完畢,往往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這還是預先知道哪兒有礦,並且有合格的地質勘查隊員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現在大興軍工部下屬的探礦人員根本就沒有什麼技術手段,基本上是靠民間傳言來找礦,或是直接找廢棄的礦坑進行勘查,但這種手段在烏斯藏根本就不管用。

烏斯藏地域遼闊而人口稀少,很多地方人跡罕至,誰知道哪個地方有礦?要想將這些礦找出來,以大興軍現在的科技水平,至少也得十幾二十年的功夫。

但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李元利都不會容許烏斯藏脫離大興軍的管轄。

「我們不能讓圖魯拜琥在烏斯藏發展壯大,否則將會遺禍無窮!烏斯藏現在軍民僧俗全部加起來也不過數十萬,能夠拉出來打仗的士卒最多不過數萬人,這還得加上寺廟養的那些僧兵,咱們正好趁這個時候一勞永逸地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

「既然有金銀銅礦,那肯定是有得賺,王爺,咱們軍情司馬上就往那邊動。」一聽有金銀礦,封義立馬就改變了想法,那可是金子銀子,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到時一樣十倍百倍地賺回來。

「沒錯!你們軍情司若是能夠在其中立功,本王定不吝重賞!」

…………

永曆九年臘月二十七,濠境總督布加路與大興軍達成共識:濠境不再租借與葡萄牙人,但葡人在島上居住年滿三年以上者,均可獲取在濠境的居留權,但必須和大興軍治下百姓一樣遵守律法、繳納稅賦,大興軍也有保護他們的義務。

所有葡人持有的火器一律移交給大興軍,包括各炮台以及上面的火炮,卜加勞鑄炮廠同樣如此,大興軍支付相應的補償。

所有葡人士兵以及雇傭的工匠在自願的前提下,經審查考核可以加入大興軍,享受與大興軍現役士兵同樣的待遇。

布加路搭乘商船去了印度,他是葡萄牙國王任命的濠境總督,現在濠境已經被大興軍收回,他得回國將這些情況向國王陛下彙報,但威特林卻留了下來。

現年四十歲的威特林曾經服役於葡萄牙海軍,退役之後又擔任武裝商船的船長,有著豐富的航海和海上作戰的經驗。

在見識過大興軍的厲害之後,他選擇了加入大興軍,但並不是在作戰部隊,而是到大興軍設在黃埔的講武堂海軍學堂任總教官一職,享受正旅級待遇,為大興軍培養海軍中低級將領。

其實李元利看中的不是他的指揮水平和作戰技能,而是他的航海技術,十七世紀的歐洲國家在航海上已經有了許多先進技術,諸如用來確定緯度的星盤、十字測角器、雅各竿、風向薔薇卡、水鍾、三角函數表、象限儀等等。

而同時期中國的航海技術,基本還是鄭和下西洋時候的水平,兩百多年來沒有任何進步,主要技術有兩個:海道針經和過洋牽星術。

海道針經這名字聽起來十分牛逼,其實方法土得掉渣,就是通過無數次航行試驗,記錄從一個港口到下一個港口需要沿哪個方向走多少路程,然後中間又拐了幾道彎,也就是實打實試出來的航路。

如果中間因為風浪偏離航向走歪了怎麼辦?沒辦法!所以鄭和的船隊一直都是沿著海岸航行,走一小段就要靠港重新確認位置。

另外一個方法「過洋牽星術」要高大上一些,類似於西方的等緯度航行法。就是看北極星之類的標誌星體的高度來確定緯度。如果在海洋中迷失了方向,那可以按照同一個緯度進行等緯度航行,這樣一來總能見到陸地。

一句話總結,夜觀星,晝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就是十七世紀中國的航海技術。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