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之巨宼逆襲》第四百八十四章北上前夕
南京城內外一片忙碌。

各處衙門之內,小吏們在忙著收拾各種文件,將它們分門別類之後用油紙包裹,裝進木箱之後還要用臘封,以防路上淋雨受潮。

除了地方州府縣的必不可少的主官之外,六部所有官員這次都要跟隨進京,留在長沙和廣州的已於前兩日趕了過來。

其實這並不是漢王府下的命令,而是六部尚書們作出的要求,因為入京之後朝廷的變革需要大量的人手來協助處理和執行。

六部衙門自大興軍在長沙設立伊始至今已經順利運行了三年,除了大興軍的法令法規和《大明律》不一樣以外,其餘制度大多沿襲自前明。

明朝的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中是最成熟的一部,而且十分完善,方方面面都非常規範,連平日裏吃穿住行都要管。韃子入關以後,也是完全繼承了明朝的制度。

歷史上清廷修明史,在《明史·太祖本紀》一章中寫道:「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風教,正后宮名義。」

「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乾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

這些話表達的意思就是:明太祖重立綱紀,這些綱紀包含了禮樂、教育、官吏任免、軍隊管理等制度,清廷因此給了朱元璋很高的評價,「武定禍亂,文致太平」。

之所以「清承明製」,是因為韃子覺得這部制度很完善,很好用,沒有必要再去改動,而且也改不出更好的來。

但大興軍則不然,李元利有超越這個時代將近四百年的眼光,能夠發現這部制度中的許多不足之處,並且還知道怎麼去改善它。

這不需要他有多高的才能,後世成熟的制度便足以讓他參照對比。

李元利一直沒有大幅度地改變前明的制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時機不成熟,而且要給文武將官百姓們留下適應的時間。

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李元利馬上立國登基,封賞群臣,這個時候正是最好改動這些制度的時候。

不過在這個變革的過程當中,需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各部尚書們對李元利的鼎革計劃已經知之甚深,因此才下令所有官吏都必須隨同漢王進京,要不然到時肯定人手不夠。

官吏們的宅院之內也是雞飛狗跳,不過每個人都是興高采烈,對於她們來說,自己的父親、郎君或兒子能夠入京,這就是一樁了不得的大好事,要是放在以前,她們哪能有這等福分?

大興軍上上下下都在作入京的準備。

「明日便要動身,各部都準備得怎麼樣了?」數十萬人的行動,就算是訓練有素的將士也要提前做許多準備工作,更別說還有許多家眷、百姓隨行,因此李元利十分關心此事。

現在內閣還沒設立,大小事情都要他親自操心過問,也是勞累得很。

「殿下,所有要到燕京的官吏、家眷以及百姓都已記錄在案,編制成營,今日他們都已經收拾好了行李在家中候命,明日只需一聲令下便可出發。」

最先站起來稟報的是任武。此次北上最容易出亂子的就是那些商賈百姓,因此李元利早就下令戶部先將他們全都組織起來編成老營,到時跟隨在大軍後面行進即可。

這種事情以前的大順軍和忠貞營都經常乾,所有家眷都劃歸老營,實行半軍事化的管理。任武是大順軍中的老人,現在做起這事來照樣是得心應手。

「嗯。應急指揮部組建得如何了?」任武拱手行禮之後坐回了椅子上面,李元利將眼光轉向了離他不遠的王拙。

如此多的人北上,要考慮一路上的安全問題,也要防止那些臨時編入老營的百姓們發生各種糾紛,還要防備雞鳴狗盜之徒趁機生事,組建一個臨時部門來處理這些事情很有必要。

「殿下,今日便已經開始上執了!按您的吩咐,各部都抽了人出來,設立了督察隊、捕盜隊……」

「袁尚書?」李元利點了點頭看向下一位。

「殿下,王太后那邊都已經安排好了。只是她托臣向殿下詢問,說馬車實在是太顛簸了,是否可以乘船北上?」

李元利登基稱帝,用的名義是永曆帝禪讓,因此朱由榔和王太后母子二人自然是不可或缺,哪怕是讓她們出來露一下面,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到時跟我同船吧。」這是小事,李元利毫不猶豫就準了,本來就是怕她們暈船才安排馬車的。

「還有一事請示殿下!」袁宗道沒有坐下來,「有許多各省士子此次也要隨同北上,他們沒有家眷,編在老營中恐怕不合適。微臣的意思是不是將他們編入應急隊中,還能夠協助處理一些事務?」

這些士子都是鄉試上了榜的,若是放在以前就是舉人老爺,已經有了做官的資格,也可以繼續參加來年的「春闈」會試。

但現在大興軍的科舉制度和前明不一樣,鄉試掛榜者要繼續進入學堂讀書,三年之後參加各學堂會試,再按考試名次來授予官職。

這就相當於他們已經考上了「大中專院校」,工作有了保證,但要想有個好的職位,還得看學習成績和畢業考試。

老營中都是百姓和官員們的家眷,自然少不了年輕小娘和婦人,將年青男子編入其中確實不合適,李元利準了此事,又吩咐王拙接收安排好這些士子。

至於北上行軍路線,參謀們早就已經有了詳細計劃,首批走海路的人最多,大興軍海軍艦船現在一次性便能運送五萬人以及所需糧草輜重,其次便是依靠運河。

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韃子入關以後,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運河河道的治理和沿線漕運的管理,目的便是要保證漕運的暢通。

順治親政之後,每年用於治理運河的白銀就達數百萬兩,而換來的卻是每年多達數百萬石的糧食和其他必需的物資。

大興軍收復鎮江之後,立即便徹底截斷了漕運,一粒米都不讓流到北方,這也是清廷倉皇撤回關外的一個重要原因。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