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之巨宼逆襲》第四百零六章華夷之辨
「軍長,又有蠻夷來投順了!」吳子正的親兵吳天六大呼小叫地進了前帳,令得在後帳中正拿了一本《春秋》在讀的吳子正眉頭馬上就緊皺起來。

他是吳子正的侄子,親的。

「天六,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來投順咱們大興軍的,不能稱蠻夷,要稱某族某人!這次來投順的又是何族何人?」吳子正從後帳鑽出來,指著吳天六喝斥道。

古代中原以河南省為中心,包括山西省南部、陝西省東部及山東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遊地區,這裏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至於其他地區,統統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來稱呼。

到了明代,不少蠻戎夷狄和華夏錯雜混居,經過不斷融合,東夷已經完全被漢化而不復存在,西戎則西遷或被吞併,已經很難說清誰才是西戎。

北狄早已消亡,北方的遊牧民族被稱為胡虜,又因後金女真和蒙古人被稱為韃靼人,所以他們又有了一個新的稱謂——韃虜。

只有南方的少數民族仍然被稱為南蠻,川滇一帶民族眾多,但在中原人口裏,卻將他們全都稱為蠻夷。

「還有,從今日起,進帳前先在帳外稟報,否則杖責十軍棍!」

「軍長,我說錯了!」急匆匆跑進來報信的吳天六楞了一下,隨即又反應過來,王爺早就三令五申,中華各族都是華夏子民,能和大興軍共進退的都是自己人。

「是吐蕃人!」吳天六連忙換了稱呼,「是打箭爐過來的吐蕃人!」

康定古稱打箭爐,傳說因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征孟獲,遣將郭達在此處造箭而得名。但其實打箭爐是藏語「打折渚」的譯音,「打」指大地山流來的打曲河(雅拉河),「折」為折多山流來的折多河,「渚」是雅拉河、折多河兩水匯合之處。

但怎樣稱呼並不重要,漢王的諭令才是最重要的!

漢王爺早就說過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什麼意思?曾參謀長說得很簡單,這天下一切,大興軍所到之處,不管是人還是土地,都是漢王殿下的。聽話歸順的,就是王爺的子民,不聽話歸順的,那就是蠻夷戎狄!

「那他不去找劉大人,來軍營做什麼?」

劉玄初以吏部尚書之尊巡撫四川,駐蹕雅安,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安撫四川以西的吐蕃人,這事情漢王殿下已經下了諭令,吳子正作為李元利的親信大將,自然也知道其中的原因。

「他拿了劉大人的文書!」

「混帳東西,你怎麼不早說!」吳子正一聽便大發雷霆。

劉玄初剛進大興軍時是個落魄文人,但他有能力有才幹,王爺不止一次在人前誇他有宰輔之才,若是不出意外,大興軍奪了天下,這第一任首輔大學士便是他劉玄初。

這樣的人,豈是他吳子正能夠得罪的?

吳子正罵了侄子幾句,這才命他將人請進來,吳天六剛出得帳門,卻又有親兵來報,說是吏部郎中郝浴求見。

吳子正身為少將軍長,雖然沒有在兵部掛職,但也是正二品的武職高官。郝浴一個東虜投誠過來的五品吏部郎中,按理說他根本可以不予理會,但吳子正自大興軍起兵以來一直跟隨李元利左右,自然知道這郝浴是個什麼情況。

大興軍當年保寧之戰後俘虜了郝浴,漢王殿下留之不殺,一是欣賞他的氣節,二是覺得他的華夷之論對一統華夏有很大的幫助。

華夷之辨貫穿古今,最早的華夷之別僅在於禮儀,合於華夏禮俗文明者為華,或稱夏、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夷,或稱蠻夷、化外之民。

東周末年,諸侯稱霸,孔子著春秋大義,提出尊王攘夷,發揚文化之大義。如楚國(其領土於長江流域)自稱蠻夷,其後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則不復以蠻夷視之,而鄭國(其領土於陝西)本為諸夏之國,但因其行為不合義禮,仍被視為夷狄。

夷狄雖有君長而無禮義,中國雖偶無君,而禮義不廢,「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後世許多學者認為古代中國沒有民族主義,但實際上,古人們對民族國家意識最突出的表達莫過於「華夷之辨」,也就是說,古代中國人嚴格地以文化(服飾、禮儀、思想、道德等)來區分先進的華夏族與落後的「蠻夷」,而不以血緣等單一因素來區分。

直到二十一世紀,華夏文明仍然對周邊地區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戰爭和殺戮只能使人暫時屈服,而文化思想才能最快地同化一個民族,後世倭國在大員五十年的同化統治足以說明這一點:在太平洋戰場上,倭國大量地徵用大員人民參軍,納入倭軍編制。還有許多人被徵調到倭國,在各種武器製造廠和飛機制造廠工作,以補充倭國勞動力的不足。

而大員人的表現居然和倭國人一樣,甚至為了表現他們是「皇民」,他們比真正的倭人還要更倭。哪怕是近百年之後,大員人還有不少一心想要「歸化」為倭人的大員「皇民」!

大員人被同化程度之深,可見一斑。

郝浴當然是奉了劉玄初的命令來的,因為來投順的吐蕃人有不少想要加入大興軍,他們希望通過自己在戰場上搏殺立功來為家人爭取到更好的生活。

從這些跋涉數百裡來到雅安要求內附的吐蕃人可以看得出來,軍情司和向松派出的工作隊在打箭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其中源源不斷來往於川藏兩地的商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走到哪兒,就會將大興軍的仁政宣揚到哪兒。

沒有人心甘情願地被奴役,吐蕃人同樣如此,以前他們逆來順受,是因為無力反抗也無法改變,但現在有了希望,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去追求。

吐蕃人要求加入大興軍,吳子正對此一點也不感到意外,當年吳三桂的四萬關寧軍當中,就有數千蒙古人組成的夷丁突騎。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