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戰鬥在甲午年》第六百七十三章 大沽口二
大沽口炮台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目的就是為了禦防倭寇,保障海河津京流域的安全。

到了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為加強津門海防,拱衛京城安全,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修建一座圓形炮台。

之後歷經擴建,到了此時,大清政府在海河的南北兩岸,修築了『威』『鎮』『海』『門』『高』五座大炮台,又在海河北岸的石壁之上,建造了一個『石頭縫』大炮台。

這六座炮台,南北各三,每座炮台上面至少設置了3門以上的主炮,均是超過8000斤以上的重炮。

在這6座大炮台的四周,還修築了25座小炮台,大沽炮群總計擁有260餘門各式大小鐵炮,銅炮。

然後又在海河上遊60裡,距離津門城三十裡的雙港,修築了13座炮台,安放了81門大小火炮。

這些炮台高度大致在10米至17米,底座周長182米至224米,上磚下石,均用三合土、糯米汁澆灌夯築而成。

就算炮台被敵艦炮彈擊中,也只能形成一個彈坑,而不會產生大量的碎石濺射,造成二次殺傷。

經過了大清政府這幾十年的歷次修築,在此時,大沽炮台群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

為大清海防三大炮台之首,被恭親王奕?讚譽為『天下第一海防』。

在2月4號,羅榮光奉令率領大沽炮兵駐防唐山之時,隻留了兩哨炮兵看守各處炮台和軍資庫等重地。

在羅榮光臨行之前,大沽兵站的熊凱玉突然拜訪,提議抗倭軍的新兵可以暫駐炮台,拱衛海河口以防萬一。

對於熊凱玉的提議,說實話羅榮光其實並不以為意。

大沽炮台的重要作用就是封鎖海河口,阻止敵艦逆流而上,攻擊西面內陸近百裡的直隸重鎮津門。

然後再逆流而去燕京。

此時海河冰封,日軍艦群就算真的來了,在船上裝滿炮彈,給他們一個月的時間隨意轟,只是炸冰,都能把他們活活的累死。

既然不能利用水道攻擊津門,那麼日軍艦隊也就完全失去了攻佔大沽口炮台的意義。

而且假如日軍要選擇登陸作戰,他們完全可以選擇津門周邊任何一處無炮台,無駐軍的海岸,進行登陸。

完全沒有必要死死的逮著大沽口這個硬骨頭不放,自個給自個找不痛快。

然而,雖然道理羅榮光明白,不過熊凱玉既然主動請纓,再加上山海關的噩耗,羅榮光也不好回絕這些抗倭軍士兵邀戰的決心,就給王文韶發電徵求準許。

王文韶看了電報,幾乎都沒有遲疑,就欣然點頭同意。

在王文韶看來,這個抗倭軍的大沽兵站,現在幾乎已經和北乙『高』字炮台連成了一體。

山海關諸軍全軍覆沒以後,抗倭軍的兩千新兵和大沽兵站,劃歸大沽炮台,才是最合理的決定。

此時炮台兵力空虛,正好把他們先放進去,以後合併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得到準許之後,熊凱玉就把兩千新軍,全部填進了大沽口這6個大炮台,25個小炮台裏面。

然後,大沽炮台附近的百姓們,就進入了無窮的冬日雷霆模式。

從每天清晨5點開始,先是起床號嘀嘀嗒嗒,然後就是百炮齊鳴,逮著昨夜放在海岸線南方冰層上面的炮擊目標,可著勁兒的轟炸。

這一炸就是斷斷續續的一整天,一直炸到夜晚,還點著火把炸冰層上架空的火堆,不炸熄滅絕不收炮。

不但搞得附近的百姓們,無不暗自罵罵咧咧的苦不堪言,就連在新港一帶冰面上卸貨的西洋貨船都是戰戰兢兢,生怕這些炮兵生瓜子砸飛了彈丸,打到北面來了。

就在2月8號,柳氏十七歲的娘家侄子,長得跟個小白臉一樣的秀才公新年作客,來看他的羅表妹。

他來的時候,抗倭軍各炮台正在總兵府邊兒的軍資庫拉炮彈。

抗倭軍是士兵們都看到了這個坐轎子的兔兒相公,並且從軍資庫的庫頭羅華雲的大嘴巴裡,知道了一些閨中幸秘。

於是等到柳氏邀請一桌子親戚剛坐上桌子,還沒動兩筷子,羅顰兒和小表哥剛對視了一眼,還沒來得及表露出一絲脈脈情誼。

「轟!」

旁邊兒的北乙炮台,今兒卻一改之前的單發慢射的老傳統,變成了百炮齊鳴,漫天炸響。

當時就嚇得柳氏家族未來的希望,才子兔兒公手裏的筷子就掉到了桌子上面,小臉慘白,身子哆嗦,褲子更是『滋滋』飈射的濕透。

熊凱玉之所以拚命的訓練士兵放火炮,之前倒是真沒有想到過日軍艦隊炮擊大沽這一回事兒,他是在為將來的旅順戰役做提前的準備。

何長纓的很多的安排,讓他這個抗倭軍的情報頭子都看得迷迷糊糊,雲山霧罩的看不懂,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按著何長纓的指示,做著各種行動。

就比如大沽炮台這件事兒,何長纓在山海關陷落之前傳送回來的一封密信,裏面提到了這個事兒。

『如大沽炮兵遠調,徵求暫防炮台,至少將北炮群拿在手裏,勤練炮兵。』

前些天在得知唐山噩耗以後,朝廷果然調動大沽炮兵北進唐山,抗倭軍趁機掌握了大沽炮台群。

然而在2月15號,劉坤一率領山海諸軍大捷回關,進入唐山。

而且報出了軍力和構成。

劉坤一部1156人(在進入灤州煤礦之前,768投降日軍的原劉坤一部的俘虜,被劉坤一赦免,重新編入部隊)。

魯東軍王連三部,1513人。

蘆勇梅東益部,418人。

霆軍96人。

山海關駐守旗兵31人。

何長纓的抗倭軍,徐邦道的拱衛軍,賈起勝的盛軍仁字軍,夏青雲的蘆榆防軍,合編為抗倭軍4團3營3連,總計8639人。

此電一出,京師一時失語。

盤亙在旅順的幾萬北洋軍還沒有捋出頭緒,現在倒好,加上大沽的新兵,北洋又多了一個人數過萬的重兵集團!

而且通過兵力對比,明白人一眼就看出了這場大海關大捷是誰打的。

又是抗倭軍,又是何長纓!

因此,在何長纓決定抽出2團兵力南下津門大沽,和大沽炮台駐守的新兵合軍,組建津門旅的時候。

大清的『有心人』們開始不淡定了。

假如一旦讓何長纓的目的順利實現,抗倭軍的津門旅將手握近6000兵力,坐擁大沽炮台這個津京的門戶,除了旅順軍港,威海衛軍港之外,大清第三炮火集群。

而且還有北面三十裡的北塘炮台,那裏可是何長纓的『老家營地』!

大清三大堡壘炮火群,除了被日軍佔領的一個,何長纓的抗倭軍就會掌握其中兩個,怎能不讓人心生警惕?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