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悍婦1949》105.矛盾
從田大花自己來說,她對三娃這個老兒子心裏難免也有遺憾,可一來早就心裏猜到了,二來她自己覺得,子女無非是緣分,天意如此,也就不強求了吧。

最能理解她的大概就是姚青竹了。當姚青竹在電話裡聽說大嫂又生了個老兒子,簡直笑得不行,電話裡只聽到她一陣陣綳不住的笑聲。

「大嫂,你就認命吧,他們老薑家,看來這一輩是不指望有女兒了。」姚青竹憋不住地笑著說:「我反正是不想再來一個了。這兩個兒子皮的,茂林早就說可不想再要了。」

「我也沒想要三胎啊,哪裏是我想的。」田大花打趣道,「青竹啊,你可別說嘴,有時候還真不是你想不想要的,說不定你家也得再來個老三。」

「大嫂,你可別嚇我。我自己把他們兩個帶大,以前在家還有你幫一把,隨軍以後我整天一個人帶倆,可真夠累的了。」

其實這年代一家三五個孩子是常態,可就算在這年代,田大花這三個兒子的年齡差距也太大了。

她跟姚青竹打完電話,出去一看,平安正抱著繈褓裡的小弟弟,一臉嫌棄地給他換尿布。換完了把繈褓包好,指著小嬰兒講道理:「你呀你,無齒之徒,隨地大小便,是不是該打屁股?」

田大花搖頭好笑,自己抱過老兒子,叫平安去看看書。

「媽,我不想看書。」平安說,「我高中的課本都差不多學完了,可是你看,高中根本都不招生,我現在整天看書寫字,有什麼用呀。」

這孩子從夏天初中畢業,光榮加入了老三屆行列,到現在整天在家無所事事,大概心裏也煩躁。

田大花隻好安慰他:「平安,人不管什麼時候,看書學習都不會是壞事,吃不了虧。」

「現在不想看書。我還是幫你抱弟弟吧。」平安搖頭。

晚上夫妻兩個說話,田大花就跟薑茂松說,他們平安,看著年紀小整天嘻嘻哈哈的,可這孩子啥事心裏都有數,這陣子他心情其實很迷茫。

十五歲之前,平安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讀書學習,好好習武練拳,初中他其實才讀了一年多,就遇上了這個時代,他想考高中,想讀大學,結果連高中也不招生了。似乎,他現在也只能在家閑著,迷惘,不知能怎麼辦。

大概在父母眼裏,十五歲的平安還是個孩子,可在他自己心裏,自己已經長大了,面臨著人生的第一道十字路口。

石頭臨到回部隊前,兄弟兩個認真談過一回話,石頭說,平安你生活在這個家庭裡,你本身就比別人擁有了更多,你衣食無憂,你還可以自己選擇,還有爸媽給你遮風擋雨,許多跟你同齡的人,根本就沒有自己思考和選擇的機會。

石頭跟他說:「平安你已經十五了,你有自己的想法,你自己想好了就跟爸媽去說,我們家的父母,已經是非常開明了。」

石頭只有一個月的探親假,假期一結束,他就背上背包返回部隊,薑茂松去送他,路上就把他好一通數落。

薑茂松說:「你小子二十六了,終身大事是你的個人問題,所以我跟你媽都尊重你,我們自己覺得我們也算是開明的父母了,可你這個年齡,父母沒法不管你,你自己做的什麼打算,總該跟你媽交流一下,好歹讓她心裏有個底,你這個樣子,給你介紹對象你就一個勁兒推脫,除了推脫你也沒個動靜沒個章程,不是更讓你媽操心嗎?」

石頭被薑茂松說得低頭不語,半天說道:「爸,我知道了,我讓媽媽操心了,我一定認真考慮這個事情。」

回到部隊以後,石頭給田大花寫信時還真主動說起「個人問題」,說媽你別操心,我主要是沒遇上投緣的,這不是太奶奶的孝期還有兩年嗎,我爭取兩年內給您找到個喜歡的兒媳婦回去。

石頭前腳走,後腳姚青竹帶著明東明南回來探親了,茂林卻沒能陪他們回來,說部隊裡忙走不開。

茂林這時候已經是副團級,他又屬於邊防部隊,作為家人,也完全能理解。

明東明南一回來,平安似乎就一下子來了精神,跟兩個堂弟每天混在一起玩得不亦樂乎,暫時把前途啊去向啊這些迷茫無力的問題先放到一邊了。

三個大的一波,剩下劉晉和三娃兩個小的,每天倒是好夥伴。姚青竹回來探親以後,和福妞姑嫂三個,慣常每天在一起帶孩子聊天。

姚青竹對這個頂小的三侄子卻格外喜歡,大冬天,三娃裹成了個棉花包,姚青竹自從回來,就喜歡抱著這個棉花包在屋裏走來走去地哄。

小東西脾氣厲害,動不動哭鬧,起初田大花和薑茂松抱著哄。哄啊哄,薑茂松就沒了耐心,你說這個老兒子怎麼這麼討人嫌,平安小時候可很少這麼哭鬧,於是薑茂松把老兒子往床上一放:「給他哭,哭累了他就睡覺了。」

沒幾分鐘,姚青竹就跑進來了,一看這父子倆大眼瞪小眼在那兒鬥法呢,床上的小東西憋足了力氣哭,哭得小臉通紅,姚青竹趕緊抱起來,屋裏外頭晃啊晃地哄,還哭,好吧,她乾脆把繈褓抱在肩膀上,小心地豎起來,拍著哼唱著哄。

「青竹你別抱他,給他哭一會兒好了,治治他這個小脾氣,醫生說哭一會兒鍛煉身體。」田大花這個親媽淡定以對。

姚青竹這趟回家鄉,不光是探親過年,彼時她父親已經病得很重了。

姚父是中學老師,這幾年的背景下,他其實已經退休了,可還是不可避免地被學生折騰過。

姚父一生為人也找不到什麼歷史汙點,安貧樂教謹小慎微,也就是學生批一批折騰一番,沒什麼大的罪名。後來薑茂松和茂林知道後,看在姚青竹份上也多方幫他想法子,把這老爺子送進醫院養病,加以保護,總算是躲過了一陣子。

然而終究是年紀大了,再一折騰,結果就真的病倒了。

姚母自己也年紀大了,教書匠的姚父一輩子靠著不多的工資收入養活五個子女,也沒有多少積蓄。現在兩個老人需要養老了,姚母自己卻偏心的不像話了。

姚母說,家裏的房子家產全都是兒子姚子俊的,女兒都已經出嫁了,當然沒資格來爭。對此四個女兒倒也沒說什麼,反正在這個年代,家產給兒子被視為理所當然,作為姚家女兒也沒有爭家產的想法。

可姚母卻要求四個女兒出錢給姚父治病,大約擔心姚父不行了,還要求女兒每家出一些錢,留著給她自己養老。

至於兒子,不光不要求出錢,她還想趁機從女兒那兒弄點錢來貼補一下,理由是她只有一個兒子,不能讓兒子負擔太重了。

晚年的姚母越發不講理,在她看來,老頭子都快死了,病了還要花錢,以後幫不上兒子了,而她有四個女兒,不能白養了,四個女兒,怎麼就不能貼補一下她兒子?

而姚子俊作為一個普通的二級工人,工人有八個級別,級別越小工資越少,他在工人群體裡大概也就是收入最低的。要養家要餬口,要想過舒服日子,姚子俊也就對姚母的做法默默接受了。

姚青竹對此滿心無奈,可又不能眼睜睜看著病床上行將就木的老父親不管,她回來以後,幾乎每天都會去醫院,一去就呆上半天,陪陪老父親,給他弄點兒吃的喝的。

姚青竹脾性溫和,卻以她溫和的方式,倔強地抗拒著姚母那種偏心不講理,她可以給姚父花錢,給他買吃的喝的,給他買葯,買身體面的衣服,錢從她自己手裏花出去,也隻往姚父身上花。姚母說什麼,也別想從她手裏要到一分錢。

因為姚青竹太清楚了,錢進了姚母手裏,根本不會花在她父親身上,姚母自己也捨不得用的,一轉手就交給了她弟弟,貼補弟弟一家。

剩下三個女兒可就未必敢了,她們不像姚青竹,姚青竹隨軍在外地,不必經常生活在姚母身邊。她們離得近,根本也不敢得罪姚母,不然以姚母那個做派,大概就會一把鼻涕一把淚地鬧到她們家裏去,在她們鄰居同事熟人面前哭訴女兒多麼多麼不孝。外人不知裡人事,搞得親生女兒名聲都臭了。

就算姚青竹回來探家,姚母卻也不敢來找姚青竹鬧,姚青竹回來以後就住在部隊大院,姚母在田大花手上不是沒吃過虧,惹不起,加上對「大幹部」那種天然畏懼,她哪裏敢跑到部隊大院來鬧。

所以在姚母眼裏,姚青竹這個嫁得最好的三女兒,就是最可惡最不孝的。明明她過得好,茂林已經是副團長了,她條件好,有身份有地位,卻不幫娘家,不幫弟弟,簡直不配做姚家的女兒。

可剩下的三個女兒就只能叫苦不迭了。這年月,哪家日子都不好過,姚母以一種無理難纏的姿態,讓三個女兒負責伺候病重的父親,負責養活年邁的老母親,還要負責貼補弟弟,養活弟弟一家,這麼一來,搞得姚家三個女兒日子窘迫,自己家庭肯定也出矛盾。試問這樣捉襟見肘的年月,哪個婆家能忍受媳婦無限制地幫著娘家?

連帶著三個姐妹也對姚青竹有了意見,憑什麼我們這樣狼狽,你卻一個人過得好好的。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