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驍雄》第二百三十二章 易經的秘密
許半仙指了指院中的一處石桌石凳,道:「此事說來話長,咱們去那邊再談!」

兩人在石桌邊坐下,許半仙道:「剛才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根據軒轅台的記載,其實這三本易經的側重點各不相同。

《連山易》已經失傳,如今也隻留其名,上面究竟講了什麼,已經無從得知。不過,我查遍了從古至今留下的資料,從那些古籍和記錄的隻言片語中推測,這本易經多半講的是創造之道。」

「創造之道?」李風雲立刻想到了點石成金、撒豆成兵等等。

許半仙似乎看透了李風雲的心思,呵呵笑道:「與你想的恐怕大不一樣,《連山易》絕沒有那般神秘。

這本經書應該講的是一種規律,一種思想,就比如冰是由水變化而來的,而在大鍋裡燒水,火候到了,水也就自然沸騰了。

所以,要得到冰,就必須先有水,泥土、岩石等東西是不成的。

所以,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春秋時期,據說墨家的老祖墨子曾得到過《連山易》的一些殘篇,這才成就了墨家千古之名。只可惜春秋戰國之後,這本《連山易》就湮滅在塵埃之中,再也尋不到它的蹤跡。」

李風雲似乎有些明白。

許半仙又繼續道:「而《歸藏易》講的是應該是改變之道。

所謂改變之道,就是在弄清楚事物發展的情況下,撬動某一因素,從而改變整件事情的發展方向。

我曾聽西方的商人說,古代西方有一位大賢說過,給他一個支點,他能用一根木杆撬起整塊大地。這種說法,似乎隱隱與《歸藏易》的思想相合。」

李風雲哈哈大笑,道:「那個西方的傢夥在吹牛,他哪有那般氣力,莫非他是神仙下凡,神仙下凡也做不到啊!這種大話,我也會說!」言語之間,他對歸藏易的效果還是不太相信。

許半仙搖搖頭,道:「凡事多動動腦子,莫要輕易否定。用一根木杆撬動大地,這種說法雖然誇大,但也未必沒有其道理。山中那些採石工,撬動大石頭所採用的,不就是那位大賢所說的方法麽?」

李風雲一呆,採石工撬動千斤大石他當然見過,的確如許半仙數說,隻憑一根木棍,還有一塊石頭,氣力只有百餘斤的平常人,便足以撬動千斤巨石。

這些東西雖然平常,幾乎人人都本能的這般去做,但其中的道理,卻深邃得很。

看來,他畢竟是想得不夠深入。

「如果能找到事物發展的一些支點,找到合適的木杆,誰又能說,歷史的發展不會向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呢?」許半仙反問道。

李風雲呆了,這些事情他從未想過。仔細想來,也確是如此。

假如當初他不曾來鎮州,那鎮州的情況又如何?很可能楊光遠攻破了鎮州城,掃除了在契丹大軍背後最大的威脅,契丹大軍因此能統合河北的人力物力,搜集到大量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前方戰場。而中原的大軍極有可能因此抵擋不住契丹大軍的進攻……

如果不是他在恰當的時候趕到了忻州城外,又以恰當的手段陣斬了耶律安端軍督戰的大將,那河東的局勢又會崩潰成怎樣?

再假設他沒有及時趕到博州,施展巧計燒毀耶律麻答大量的船隻,那對岸李守貞能不能守住東岸也是未知之數,隨之而來的變化更教人不寒而慄。

倘若小陽崗下,他不曾夜探耶律麻答的帥帳,沒有看見那副地圖,那結果又會是怎樣?三十萬中原大軍很可能會被數萬契丹鐵騎包了餃子,中原的局勢頓時便會土崩瓦解……那情形,想想也叫人膽戰心驚。

……

細細思量,李風雲感到一切正如許半仙說的那般,這世上真的存在無數的支點,只需要一根小小的木棒,輕輕一撬,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

直到此時,李風雲才真正意識到那本《歸藏經》真的是事關重大,或許,它本身就是能撬動歷史發展的一個支點。

這當中,李風雲想了很多,神色變幻不定,許半仙一直都靜靜地望著他,不置一辭,直到李風雲抬起了頭,方才輕輕地問道:「現在信了?」

李風雲點了點頭,眼神變得更為凝重,拱手道:「多謝前輩指點!」

「再說說《周易》吧!」許半仙欣然笑道,「這世上,研究《周易》的人不可謂不多,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並不多,尤其在當今這世上,更是屈指可數。

對於《周易》的研究,我自信有所心得。若是放在漫漫歷史中,我這點成就也許算不得什麼,但若隻論當世,並非我自誇,恐怕及得上我的,鮮矣!」

李風雲又點了點頭,許半仙這句話,他相信。

「就我研究之所得,《周易》講的其實不過是預測之道。」許半仙侃侃而談,「《周易》將世上的變化,總結成兩種變化,即陰與陽,用『駁』來表示。」

許半仙摘下一根樹枝,在地上分別劃出陰、陽兩駁。

「陰與陽相互影響,相互變化,便生成了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基本現象,也就是常說的八卦。」許半仙又畫出八種符號,並註上名稱。

「這八種基本現象彼此相互兩兩組合,也就成了先天六十四卦象,也就是研究世間萬物的六十四種基本元素。這便是八卦六駁,《周易》的基礎。

《周易》的全文幾乎全是在解釋這六十四種卦象所表達的現實意義,以及六駁之間各自的微妙聯繫,這是因為,要弄清楚整個世界的變化,就先要弄清楚,各個卦象本身的相互關係。

弄清楚了這一點,那麼,卦象與卦象之間的聯繫就變得簡單了,你瞧,任何一個卦象,如果一次隻變化一駁,它最多也只會與其他六種卦象發生聯繫,對不對?

這意味著,事物的發展,如果隻改變一個要素,最多只會引起六種變化。而不是與其他六十三種卦象都產生聯繫。」

許半仙一邊解釋著,一邊演示著,講著《周易》的基本道理。

李風雲突然發現,原來八卦中居然蘊藏著如此深的奧妙,雖然他半懂不懂。

「既然如此,為何又說《周易》的傳承遺失了大半?」聽了許半仙足有小半個時辰的講解,李風雲問道。

許半仙滿意的點點頭,道:「你終於想到這一點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