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電商穿越七零年代》第386章 分等級
結果,趙芳沒來,寶山奶奶也沒來,寶山的父親來了。他把包袱繫上,提起來就走,嘴裏連連道歉:「孩子這就結婚,這些東西不能賣,你們多擔待。」

這件事情,被村裏人議論了好久,都說寶山奶奶做過了,哪有奶奶賣孫女嫁妝的,寶山的奶奶得有十幾天沒出門。

到了晚上,一家人在一塊,對收來的布鞋,做了簡單的包裝,主要是分清型號和款式。

這麼多的鞋放在一起,手工的優劣就明顯的看出來了。特別是繡花鞋,綉工的差別立顯。即使是男式的布鞋,做工也能分個三六九等。

這些具體的細節,還是讓舅姥奶她們費心去吧。在悠悠的商城裏,這個年代婦女的手工活,是從小練就的基本功,都能稱得上優質品,後世人的手工活,拍馬也趕不上。

到了第二天,石廟和周樓等附近的村莊,來賣布鞋和鞋墊的人就多了,每個人都帶著個大包袱。

姥姥和舅姥娘倆人根本忙不過來,隻好臨時請來「老騾子」和韓道偉的母親幫忙,她們倆比較清閑,算帳又快又好,也敢說敢道的,不怕得罪人。

一連幾天,都是這樣,而且人越來越多,距離越來越遠,看來到春節也消停不了。

姥姥就對她們倆個說了,每天給她們一塊錢的工資,請她們長期的幫忙。她倆開始還不好意思,直到舅姥娘說不要錢就請別人了,她們才算把錢收了。

錢花的是真快啊,每天都是三四千的往外支,光是石廟村就四百多戶人家,那家不存著十來雙布鞋和鞋墊,一家就是三四十元,光是這一個村,就得近二萬元。

現在是冬閑季節,自從悠悠家開始收購鞋墊和布鞋,各村的婦女,做布鞋和鞋墊的多了,趕集買繡花線和鞋面的也多了。

平城縣梅莊村的婦女,帶著布鞋和鞋墊來賣,姥姥也收下了。洪城縣其他公社的人來了,也照樣收。

「老騾子」和韓道偉的娘,兩個幫忙的,還真負責,她們倆質量關把的比較好,帳算的又快又準。難怪她倆在村裏,是大夥公認的明白人。

還真虧了她們兩個,質量把的嚴。通過收布鞋和鞋墊,悠悠知道了,農村人可不都是憨厚老實的,貪小便宜的大有人在。

剛開始的時候,人們賣的大多是以前的存貨。十幾天過後,就有新作的了。一些人為了加快速度,質量就下來了。

鞋底納的稀針大線,繡花專挑簡單的花樣,就連鞋墊也減了一層布。

好些人看到大型號的鞋貴一毛錢,就轉做大號的鞋,其實比起小號的鞋來,大號的也費不了多少工夫。

碰到這種情況,她倆就一句話:「這活俺們拿出去,丟的是韓屯的人,你們還是留著自己用吧。」

剛吃過早飯,人少的時候,她倆就幫著包裝整理。基本上,每天的貨物,當天就能簡單的整理出來。悠悠在商城裏,再進行精包裝。

繡花的門簾,還真收了十幾個,儘管規格是一樣的,可是每個都不相同。門簾和布鞋不同,件件是精品。

悠悠先掛出了十件繡花門簾,銷售採取的是網上拍賣形式,一個星期的時間限制,最高的一件拍到了38888元,最低的也達到了36888元。

悠悠在商城裏開設的手工鞋專櫃,更是當天就賣火了。後世的人們注重保健,對純手工的布鞋,那是好評如潮。

沒人計較做工上的些許瑕疵,還有人說這些許瑕疵,是鑒定手工鞋的真偽的標誌。

悠悠讓姥姥看了這些評論,姥姥嘲笑得說:「你那裏面的人神經有問題,有毛病的東西反而成好的。」

收購這些手工活,帶的悠悠家的代銷點,也紅火了起來。這裏不僅有紅白糖和肥皂洗衣粉等緊缺貨物,還有各種物美價廉的服裝、鞋襪和床上用品。

悠悠姥爺也跟著忙,收購東西在原來的衛生室裡。東面的代銷點裏,姥爺經常忙的不可開交,不時的喊姥姥過來幫忙,每天的營業額都過千元。

姥姥隻好再增加人手,讓「大一號」的二伯娘來幫忙。「大一號」今年又懷孕了,她大伯娘給她看孩子,倆老人盼著她再生個兒子,就一家一個男孩子了。

自七六年上大水,他們三家就合在一起吃飯,喂的牲畜都在一起,有「大一號」掌管。村裏的分紅,各家是各家的。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的,讓村裏人眼熱。

「大一號」的大女兒景芝,今年19歲了,已經找好了婆家。這兩年韓屯村出了名,他們也準備倒插門。

本來說好了今年結婚,結果「大一號」懷孕了,就讓他們推到明年,等「大一號」生了再結婚。女婿進了門,丈母娘再生孩子,總讓人感到彆扭。

到了年底,全縣的服裝加工廠發展到327個,工人一萬餘人,每天的加工量就達到了十萬多件,幾乎天天都有貨車來運服裝。

韓屯村,每天的管理費就是一千元,一個月就是3萬元,成了村裏的一項重要收入。

每件衣服的平均利潤3.50元,也就是說,這些加工廠每天帶來35萬元的收入。分為四份,每份接近9萬元,一個月就是270萬的收入。

這些服裝,還不到悠悠銷售量的一半,大量的貨物,是悠悠在商城裏訂購的。那些貨物的利潤,就是悠悠家自己的了,每個月大體上是1500萬元。

深南那邊兩個公司加起來,每個月3000多萬的收入。

臨水地區的收音機廠,給自家帶來的利益,反而是最小的,每個月才20多萬的收入。

李保國的震宇分公司,每個月也能有100萬的提成。這些加一塊,大體上能支撐住在臨水地區,收購手工製作的。

幸好每年不足半年的農閑季節,悠悠每年還能剩下一半的收入,可以幹些別的事情。

儘管悠悠盡心儘力,可是這些錢分散到各家各戶,每人一個月不到20元的收入。農村經濟的發展,還真是難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