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鈒龍》第七百五十七章 安置遼人
只是嶽飛的一千騎最擅長的就是纏戰,嶽飛讓王貴、郭盛五百騎在營寨四周攔截逃跑的金兵,自己和王剛率領五百騎始終跟在完顏婁室射箭,遇到金兵反撲就撤退,始終不讓完顏婁室舒舒服服地逃走。完顏婁室此刻已經能聽見由遠及近的馬蹄聲,再也顧不上其他,下令百夫長銛忪斷後,全軍撤走。

銛忪率領一百騎朝嶽飛軍中衝去,嶽飛身後的騎兵早射出上百支利箭,銛忪身邊頓時倒下二三十騎,嶽飛兩腿一夾馬腹,率先衝出陣中,王剛指揮五百騎包圍上去;銛忪使一柄開山斧,和嶽飛不過兩個回合,就被嶽飛找到空隙,鋼槍震開大斧,往前一遞刺中銛忪的胸膛,將銛忪挑落馬下。

但是金兵的驍勇不同於遼軍和西夏軍,剩下的騎兵都是死戰到最後,就算嶽飛和王剛殺了近二十人,金兵還是給滄浪營造成了五十多人的傷亡。王貴那邊攔截金兵同樣如此,雖然仗著戰術牢握主動,但是陣亡的比例依舊高達兩個金兵換一個宋兵,整整損失了兩百多騎;反倒是暗中下手的步軍,傷亡極少,打出了五比一的高效率,刺死了九百多金兵。

加上燒死、炸死、射死、被馬踐踏而死,這一戰殺死了三千九百多金兵,俘虜了三百多人都是原來契丹族和奚族的人;滄浪營撲滅余火,收拾金兵拋棄的兵刃馬匹,兵器箭矢倒是還好,唯獨戰馬一下子獲得了四千多匹,楊志立即下令收兵,命張三率領一千騎先去和耶律延禧聯繫。

耶律延禧帶著兩千多騎,夜裏正在東南約四十裡的地方猶豫,斥候看見金沙灘方向火光衝天,估計是有人襲擊了金兵;耶律延禧一面加大斥候的力度,一面讓手下好好休息。天亮的時候得知宋軍到了,來了一千騎兵,耶律延禧立即讓張仁貴和蕭忽古出來迎接,張三看見蕭忽古,在馬背上躬身道:「前輩見諒,盔甲在身,不能下馬拜見。」

蕭忽古的氣色看上去並不好,仍然微笑道:「張三,沒想到你現在在宋軍中混跡,楊志昨天殺了完顏婁室沒有?」

「沒有。」張三並不意外,楊志守土有責,金沙灘是大同府和應州的交界處,楊志在這裏出兵走到哪裏都說得過去,沒有繼續追殺到大同府,就是宋金並沒有宣戰,大同府是雲中的中樞,沒有命令來,楊志是絕不會違規的。蕭忽古明顯有些失望,問道:「你們難道不知道此人日後必是大宋的禍患?」

張三笑道:「金國名將如雲,豈能靠一人而橫刀天下。前輩,楊志馬上就到,有什麼事你和他說吧。」

不到半個時辰,楊志帶著一千騎兵就到了,楊志同樣在馬上給蕭忽古行禮,蕭忽古看楊志沒有去拜見耶律延禧的意思,問道:「楊志,當初你落難的時候,可是我主收留了你,你現在連一點舊情都不講嗎?」

楊志對蕭忽古說:「前輩,你應該知道,我說鈒龍,對於遼國來說,我在顯州和幽州做得還不夠嗎?可是你們是怎麼做的,每一次都選擇了最差的一種做法。前輩現在不是說這些話的時候,我說不可能因為你們兩千人挑起宋金大戰的,你們的去向將由朝廷做主。現在國主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留在這裏,另一個是返回北面。」

張仁貴怕蕭忽古沒明白楊志的意思,急忙問:「我們肯定是留在這裏。」

楊志點頭說:「請國主和兩位前往金城的驛館住宿,你們的部下交出武器和戰馬,我們安排營寨居住,一應物資我們都會按照規格供應,我行文大同府和汴梁,最後看他們與金國交涉的意思。」

楊志沒有多說,楊志的打算很簡單,如果宋徽宗真的有信給耶律延禧,現在耶律延禧就應該拿出來;假如耶律延禧還是顧及和某個使者的約定,那麼對不起,楊志就打算不知道歷史上有這麼一回事。張仁貴聽完,立即拉著蕭忽古回到帳內,向耶律延禧稟告,耶律延禧聽完問道:「有沒有可能說服張三倒戈?」

張仁貴搖頭說:「沒有可能,就算現在有遼人心向故國,恐怕也不會輕易表露。國主,您必須三思啊。」

張仁貴和耶律術現在是耶律延禧的左膀右臂,自然清楚耶律術等皇族定下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想辦法奪取金城等地,重整旗鼓;中策是借道前往黨項小斛祿部落,在那裏招募西南各族,繼續與金國對峙;下策是耶律延禧前往汴梁做個閑王,這些人在大宋享受榮華富貴。

表面上看,一切都有待耶律延禧定奪,但是張仁貴曉得,大部分的人之所以拚命逃到此處,想的還是在大宋吃香的喝辣的,兩千人中權貴佔了五百多人,搞兵變之類很容易泄露消息。耶律延禧的族弟耶律術慷慨激昂道:「不如出其不意殺了楊志,先把這兩千宋騎奪下。」

蕭忽古搖頭說:「楊志手下兩千騎雖然一夜沒睡,但是都是百戰勁旅,沒有那麼容易被殲滅,況且楊志、張三兩人謹慎異常,連戰馬都不下,我們幾乎沒有行刺的機會。況且就算破了這兩千騎兵,後面還有嶽飛的大軍,我們沒有城池,就是無源之木。」

耶律延禧沉思道:「現在還是進了金城再說,聽說不到一年的時間金城就變得富裕,人口增加了幾萬人,朕想看看。」

蕭忽古突然間有些擔心,他是看著耶律延禧長大的,曉得耶律延禧一旦沒有了狂態,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心中開始膽怯了。蕭忽古暗暗擔心,不應該縱容耶律術等人弄什麼三策,一旦事變,金城很可能就是耶律延禧的葬生之地,還會影響到已經在汴梁的耶律寧等人。

等嶽飛韓滔的軍隊一到,連耶律術都曉得眼前是不可硬來的,兩千遼人放下武器,和滄浪營一起回到金城;楊志收了遼人的馬匹,安置在城外的空寨中,讓韓世忠率領一千馬步軍負責保護,耶律延禧等近百名重要人物安排在驛館。。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