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北平說書人》第221章 最獨特的一支兒
神怪書就那三本,西遊、濟公和封神。

西遊和封神是純神怪書,內容全是神魔鬼怪大鬥法,內容離奇荒誕。

而濟公的話,是半人事半神怪,他除了講神魔鬼怪鬥法,也講公案兇殺,這部書可以包含的內容很多,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說法,各門都有各門的秘本。

尤其是在1929年之後,說濟公傳的藝人開始分派了,主要是在「八魔煉濟癲」之後,有些說「小西天熏香會」,有些不說,有些甚至拐到了公案書裏面。

反正很熱鬧就是了,藝術嘛,就得百花齊放才精彩。

還有封神。說封神的藝人最享盛名的就是雙厚坪了,人稱評書大王。你看別人藝人說書說的好,也只是被人稱作「活某某」,人家雙厚坪直接稱王了,這等級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他說封神,把所有的神仙都起了外號,惹人發笑,也讓人印象深刻,一直被同行津津樂道數十年。

還有鄒滕宵說封神,就把原文大改了一番,他把自己擅長的煉養之術融入進去了,弄的這書跟醫學要旨相通了,聽他的書就跟聽養生講座似的。

所以啊,說書這門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所謂的正宗不正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絕活。傳統藝術並不陳舊老套,它其實非常靈活善變。

不過封神有點可惜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北京書壇再無人說這本書了。

還有最後一本西遊,這個非常稀奇,不是說西遊這部書很稀奇,而是說這書的人很稀奇。他們這一支兒可以說是整個評書一門最獨特的一支兒了。

先得說說西遊這部書,這個沒太大好說的,有點文化的人都應該清楚它的來歷,畢竟是四大名著之一嘛。

既然是名著,那麼改編的種類就特別多。改編成戲曲啊,搬上大舞台;改編成小曲,彈弦而唱;改變成鼓曲,擊鼓而鳴……

就跟後世大IP改編似的,遊戲、動漫、影視、周邊等等,一系列大開發。

西遊作為評書呢,最開始是以漁鼓道情書目出現的。說書呢,有兩類。一種呢就是說書先生往台上一坐,手上拿著塊醒木一拍,正正經經說出來。

另外一種呢,就是唱。其實說書最早的形式就是唱。評書的老祖是柳敬亭,他就是活躍在江南地區的鼓曲藝人,用鼓曲伴奏,自己唱出各種書目內容。

直到其後來要進宮演出,因為不允許攜帶三弦,害怕藏有兵刃對君王不利,所以柳敬亭才改用了一塊小小的醒木,由唱改為半唱半說,才有了後來的評書。

包括創作了三俠五義的評書前輩石玉昆,其實也是鼓曲藝人,人家也是拿著大鼓和三弦去禮王府說書的,他的形式也是唱。

一直到現在,北京評書門才全是拿短傢夥說書的,這個短傢夥指的就是醒木;西河大鼓門還有京韻大鼓等等大鼓書,也說書,不過是用唱的形式。

還有一個是竹板書,竹板書也是說書,人家打著竹板,這也是短傢夥說書,說的書目都差不多。竹板書和後來的打快板可不一樣,這是說書。

再說這會兒盛行的還是快板藝術的前身數來寶,數來寶藝人這會還是拿著兩塊牛胯骨半跪在地上唱數來寶,半乞半藝呢。快板這玩意兒都沒出來呢。

只不過竹板書在後來也就慢慢失傳了,很少出現在舞台上了。反倒是打快板,倒是出人頭地了,好多人都學過,算是傳統藝術裏面最紅的樂器了。

真是世事難料。

現在的大鼓書還是以唱為主,再過些年,西河大鼓門就要捨棄大鼓和三弦了,不用配樂,而跟北京評書門一樣用醒木說書了。

那時候,兩門又開始爭起來了,又很熱鬧了。

好了,扯遠了。

說回西遊這部書,原本是漁鼓道情書目,什麼意思呢,就是用驢皮漁鼓當做樂器來唱的書。

在清朝末期,藝人安太和學習了之後,將其改成了評書,但是並沒有完全捨棄漁鼓這個樂器。

他們說書,大部分地方都是用說的形式,驢皮漁鼓放在身旁是不動的。一旦說到原文裏的詩讚處,就會敲打驢皮漁鼓用唱的形式來唱這些詩詞讚頌。

儘管大部分已經改成了評書,但是他們還是保留了一些最原始的滋味。

也因為大體上屬於評書了,他們這一支兒也成評書一門了,成為了最特別的一支兒。

特別在哪兒呢,不僅是樂器演唱,而是他們的傳承方式,在安太和改成西遊為評書之後,他傳下四輩字型大小,「永、有、道、義」,他規定了他們這一支兒的傳人不可以學別的書,只能說西遊這一部。

所以被人稱作「專說西遊,永有道義」。

在永字輩裏面,最享盛名的就是恆永通了,當時的觀眾對他有「見者真如觀豬八戒」的評價,所以他也因此得外號「活豬八戒」。

這是在光緒年間就成名的藝人了,不過也別以為光緒離現在很遠,光緒1908年死的,這會兒還是1918年呢,才死了十年。

再下一輩,是「有」字輩,最出名的是李有緣和慶有軒,慶有軒就是老雲裡飛,老雲裡飛有個兒子叫雲裡飛,雲裡飛有個兒子叫飛不動,也就是天津相聲界的老前輩白全福老先生。

再下一輩就是道字輩了,最出名的就是奎道順和田道興了,尤其是奎道順,被人稱作是活孫悟空。

再往下就是義字輩了,最出名的邢義如和什義江,傳到這倆人的時候。他們在詩讚處就不擊打漁鼓而唱了,他們通篇內容都是說表。

只有開場的時候,先打一通漁鼓。此時的漁鼓才真正變成了象徵意義,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了。

這一支兒另外一個最奇特的地方就是他們的打錢方式不一樣。別的說書先生,都是說一節兒,留個駁口,讓徒弟下去打錢去,拿到錢了他們才接著往下說。

但是這一支兒,從來不下去拿笸籮打錢。他們說完了一節,也一樣留個小小的駁口,然後下場賣東西去了。

他們這一支兒都會做一種藥糖,叫做「沉香佛手餅」,每說完一節,就下去繞一圈賣藥糖去了,他們就跟做生意似的,他們掙的錢全是從這裏面得的。

所以很多時候有些恍惚,他們到底是靠賣藝掙錢呢,還是靠賣東西掙錢?

老年間好多買賣都是這樣的,半賣藝半賣東西,比如調料十三香,就是有專門小曲的,一邊唱小曲一邊裝各種香料賣給你。

這一支兒也是如此,在很久之前就是這樣,安太和把西遊改成評書之後,除了漁鼓沒有捨棄,這一賣藥糖的傳統也一樣保留了下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